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沉积变质矿床

沉积变质矿床(sedimento-metamorphic deposit)是指由沉积作用或火山沉积作用形成的铁、锰、磷、黄铁矿等矿床,经受区域变质作用而发生变质的矿床。

目录

简介

沉积变质矿床(sedimento-metamorphic deposit)是指由于区域构造的影响,在高温高压及岩浆活动的联合作用下,沉积岩或沉积原生矿石发生强烈的变质改造,使有用组丰富集所形成的一种区域变质矿床。沉积变质矿床属变质矿床的重要类型,大部分变质矿床均属此类。 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沉积矿床受温度、压力、岩浆作用、热液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发生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还原作用、交代作用及活化转移作用等,使其矿物成分、矿石的结构、构造以及矿体形态和产状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变质成矿作用的能源来自地热增温、构造热能和岩浆热能。 典型矿床如北美的苏必利尔型铁矿、我国的鞍山铁矿和河北迁安水厂铁矿等。 [1]

沉积变质铁矿

我国的沉积变质铁矿形成于前寒武纪(主要为太古代到早元古代),因其矿石主要由硅质(碧玉燧石、石英)和铁质(赤铁矿、磁铁矿)薄层呈互层组成,又称为铁(质)-硅(质)建造、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简称BIF)。 BIF产于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盾区和地台区。矿床的形成与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密切相关,根据矿床的形成时代及含矿建造的不同,可分为阿尔戈马型(Algoma)和苏必利尔型(Superior)。

阿尔戈马型BIF 公认铁来自海底火山,总伴有大量火山岩,铁建造总是在火山岩最厚的地方形成。

苏必利尔型BIF 虽然与之伴生的火山岩较少,但铁也可能主要来源于火山,铁质以胶体的形式经较长距离搬运至近海岸带沉积形成。

形成过程 沉积变质铁矿的形成经历了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关于铁的来源,多认为来自海底火山作用。火山活动对铁矿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1、岩浆和火山岩与海水及火山气体之间的反应可提供铁;

2、是火山气体可以提供CO2和S;

3、是火山活动的加热作用可引起深部富铁溶液向浅部运移并与海水作用形成铁矿。

沉积变质铁矿的成矿模式 目矿床学家已提出BIF等类型矿床的热水喷流沉积成矿模式,很好地解释了BIF的成因,比较公认的看法是: 热水沉积成矿是海底(或湖底)深部高密度的硅质热卤水通过同沉积断裂上涌,携带大量的Fe、Cu、Pb、Zn等成矿物质,喷出海底地表与冷水混合在喷口附近所产生的沉积成矿作用。 阿尔戈马型BIF和苏必利尔型BIF可能分别属于近喷口附近和远离喷口的热水喷流沉积矿床。 [2]

矿床特征

1、矿床分布于区域变质带中,不限于岩体附近和与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

2、在矿床范围内变质程度一致,不具因变质程度差异而形成的分带。

3、控矿因素是含矿原岩建造和变质程度(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