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沈既济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既济

来自搜狗网 的图片

沈既济(约750年—800年),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人[1] 。入朝担任礼部员外郎[2]

德宗朝宰相杨炎推荐他任左拾遗、史馆修撰[3] 。杨炎获罪,他也于建中二年(781)十月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4]

《新唐书》有传,称他“经学该明”,有良史才。其传奇小说今存《枕中记》和《任氏传》。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

中文名 ;沈既济

民族 ;汉族

逝世日期;800年

代表作品;枕中记、任氏传

国籍 ;中国(唐朝)

出生日期;约750年

出生地 ;吴县(今苏州)

身份 ;小说家史学家

目录

1人物生平

2主要作品

3主要成就

4轶事典故

5词条图册

1人物生平

沈既济

唐代小说家、史学家。生卒年不详。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德宗即位初,试太常寺协律郎。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荐其有史才,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

冬,杨炎贬逐,他也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又入朝,官终礼部员外郎。他与萧颖士之子萧存及许孟容友善,都以文辞知名;又与著名史学家杜佑友好。他博通群籍,尤工史

笔,撰《建中实录》10卷,为时所称;又撰有《选举志》10卷;二书今皆不传。《全唐文》录其文六篇。文中主张选拔有用人才、反对官吏冗滥。传奇作品有《枕中记》和

《任氏传》。

2主要作品

《枕中记》叙唐玄宗开元年间道士吕翁在邯郸道上旅行,于客舍中见少年卢生因功名不遂而失意长叹,就给他一个瓷枕。这时,客舍主人正在蒸黄粱作饭。卢生就枕,恍惚中

进入枕内,遂与大族崔氏成婚,并中进士。此后历任中外显官,屡建功业,位崇望重,贵宠无比。其间因遭人忌害,也曾两度贬往岭南。后年逾八十,因病去世。于是卢生欠

伸而寤,见主人蒸饭未熟,方知五十余年的荣悴悲欢,不过是一梦而已。

本篇构思受六朝“焦湖庙祝”故事(出刘义庆《幽明录》,一云出干宝《搜神记》)启发,宣扬人生虚幻的思想,体现了对功名利禄的某种否定,寓有警世之意,所以李肇

《国史补》称它是“庄生寓言之类”。篇中对唐代士子歆羡功名富贵心理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描写,具有典型意义。《枕中记》在唐代流传颇广。文宗开成年间,房千里作

《骰子选格序》已有“近者沈拾遗述枕中事”之语。

《枕中记》插图

《任氏传》约作于建中二年。任氏是狐精所化的美女,与郑六相好同居。后为郑六的亲戚、豪富子弟韦崟发现,欲强行非礼,但被任氏忠于郑六的情操感动而罢。此后,韦崟

常接济任氏,任氏也几次为韦觅狐女。任氏并施术帮助郑六致富。后郑六调外地官职,要求任氏随他赴官。任氏预卜此去有祸,但在郑六坚持之下,终于答应同去。结果在马

嵬被猎犬咬死,为忠于爱情而殉身。作者感慨任氏虽为异物,却能“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流露了讽世之意。内容虽涉怪异,但任氏形象富于

人情,性格近乎现实生活中的风尘女子。故事中有的细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官场的某些真实情况。

《枕中记》、《任氏传》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与初唐作品相比,它们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有较大进步,写作技巧也有很大提高。《枕中记》叙事简练,文辞雅

洁,被《国史补》誉为“良史才”;而《任氏传》则写得较为细致生动,人物声情宛然,更富于文学意味。它们的产生,可视为唐代传奇创作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它们

对后世文学亦颇有影响。尤其是《枕中记》,宋元以后演为戏曲多种,其中以明代汤显祖所作《邯郸记》最为著名,“黄粱一梦”并成为文人习用的典故。《任氏传》借狐魅

以写人世,对后代小说如《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3主要成就

杨炎荐其有良史才,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尝请省天后纪,合中宗纪,议不行。唐德宗立,锐于治,诏两省分置待诏官,权公钱收子赡用,沈既济谏止。后杨炎得罪,沈既

济坐贬处州司户参军。复入朝,位礼部员外郎,卒。沈既济著有《建中实录》十卷,《旧唐书本传》及传奇文《枕中记》、《任氏传》,《全唐文》录其文6篇,并行于世。

《枕中记》和《任氏传》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标志唐传奇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对后世文学颇有影响。

4轶事典故

议政之失

唐德宗时期,沈既济“上选举议,欲令州府辟用僚佐,而不任宰相兵部吏部铨除,且曰:今诸道诸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辟隶之法。”建议将人事任命权力下移,一方

面进一步助长了藩镇割据的声势,另一方面亦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中央吸纳人才之路,使其流入方阵。王夫之评价其“何以大纲已失,必取其细目而裂之也?……不轨之情,已不可掩矣”。

5词条图册 沈既济沈既济 参考资料: 1. 沈既济_知网阅读

知网[引用日期2024-03-19] 2. 文史知识 | 陈文新:唐传奇《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影射杨贵妃吗

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引用日期2023-04-20] 3. 王夫之.读通鉴论.北京.第709页.2013.

词条标签: 人物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