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沈云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云沛(1854年-1918年),字雨辰,号雨人。甲午(1894年)中进士后,自号东渔、东海赘民。江苏省海州直隶州(江苏连云港市)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沿海滩涂开发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东陇海铁路的奠基人,海州师范学院创始人。 沈云沛是当时全国排名第二的实业巨子,曾被清廷赞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中国商界之嚆矢”。对海州地区工商业乃至苏北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是连云港地区近代史上出类拔萃的乡贤,中国近代史上成绩显著的名人。并与南通地区的张謇、同属海州的赣榆人——许鼎霖,同被称为当时的“江北三大名流”。

人物经历编辑 早年求学 咸丰四年(1854年)秋,沈云沛生于海州高桥巡检司恒兴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立志将来能够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报效国家。八岁时曾用“听缶结柴”之计退敌,被誉为“圣童”。十三岁时进言其父沈观国一起游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游学中广交名士,求教名师,广开思路。十七岁时,由附生参加岁科并试高中第三名,并以品行端庄,出类拔萃直接遴选为贡生入选国子监。 [1] 同治十二年(1873年),从海州赴江南贡院(南京)乡试,中第50名举人,时为清朝海州科举之第一人,年仅19岁。 [1] 重视教育 其后,分别在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二年(1876)、光绪六年(1880)先后三次赴京会试报考进士均名落孙山,但沈云沛谨遵家训禁止捐纳,当以正途进身取士,矢志奋发,并与其父商谋在海属(即今之海、赣、沭、灌地区)大力开办义学,决定将南云台山沈家肥沃的一千亩学田捐出充公,并倡议士绅豪富捐纳田地办义学,解决一些贫穷子弟就学,增广名额,逐步改变海属教育落后现象,受到了海属各阶层人士普遍赞誉。 [1] 光绪五年(1879),沈云沛于锦屏山沈氏祠堂设立的沈氏教董书院,沈氏子弟及亲友近邻可入学,其学费、教员支出由书院学田支付,学子享受优厚待遇,书院聘请海属学有专长的举子、名流来此教授或讲学,沈云沛亲书“鸿角香庐”。 [1] 光绪二十年(1894),至第三次落选后,又历经十余年之努力,其间“十拒省符”,弃任知县而宦游,沈云沛于甲午恩科会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实现了正途进身之夙愿。同年衣锦还乡,回海州掌教于郁洲书院,次年又办团练。 [1]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除,次年,海州官立中学堂开办,沈云沛任海州中学堂首任校长(堂长),使旧式的“石室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校,这是当时江苏省31所中学堂之一,也是海属地区唯一的一所官立中学堂。 [1] (1953年学校的初中部与师范部分离,分别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成为现今连云港的两大高等学府——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州师范学院)的前身。) 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朝设立邮传部,专管船、路、邮、电四政事宜,沈云沛先后任职署理尚书和左右侍郎,从邮传部主管业务的实践中,充分意识到专门人才对开展“四政”及修筑铁路的重要意义,着力开办技术学校,不拘一格广揽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中国近代铁路交通技术人才队伍。 [1] 宣统二年(1910),沈云沛改任吏部右侍郎,掌管全国文官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及封勋等政务,无不重视尊重人才、广纳贤才。 [1] 实业救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为加强江苏沿海一带海防,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沈云沛回海州办理团练。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团练解散,朝野上下纷纷呼吁“设厂自救”、“振兴实业”, [2] 张謇、沈云沛各自在家乡兴办实业。   同年,沈云沛来访通州海门,张謇在日记中曾有记载:“雨辰自乙未至我家,观我蔬圃,感而为此,而大乃百倍之”。沈云沛在南通拜访并住了很久,受到启发,回程后在海州创设了种植试验场、果木试验场、海州面粉厂、肥皂厂、云台茶叶树艺公司等几家企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云沛等集资成立树艺公司开发云台山,并向社会集股,在上海、苏州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共集得3000股,银30万元。“树艺公司”成为江苏的最早以股份制形式建立的农业企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沈云沛与董才卿商讨兴办工商业同时,讨论开发沿海荒滩取得共识,并进行了相关准备工作。沈云沛及赣榆绅士许鼎霖共同邀请张謇来海州考察,帮主他们改定了“海赣垦牧公司呈稿”,经由与许鼎林联合上书,皇上俯赐照准后,沈、许共同筹聚资金42万元,先后在海州、赣榆两地联办“海赣垦牧公司”,借助通海垦牧公司经验开发滩涂垦牧,先后兴办了海州面粉公司和赣丰机器油饼厂。至此,通海、海赣两大垦牧公司开了苏北沿海垦殖先河。 [2]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来海州考察期间,在沈、许的陪同下游览了云台山,考察了沈创办的洪门果圃、树艺公司,张謇本精通树艺,对洪门果圃大加赞赏,而对树艺公司则看出了问题:“树艺公司始事者徐绍垣、欧阳炳。欧以官场手法办此事,以湖南物产例此地,于海州风俗全无理会,其始贪种茶,茶亦湖南种,而不种松,茶死于寒冻弊之八九。他所规划率缪,宜所败矣。”张謇的意见被许、沈等重视,数年后树艺公司开垦种植,渐著成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0月间),张謇、沈云沛及其数十名江浙绅士为争取苏路、浙路商办两次上书两江总督周馥和北京的商部,1906年2月,商部章京阮惟和首次提议建开(封)海(州)铁路,得到众多苏籍官绅的支持,4月,苏籍官绅256人共同呈请清廷允许苏路商办,获准后成立了商办江苏铁路公司,选王清穆为总理,张謇为助理。 [2]

应召赴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沈云沛应召赴京,先后出任农工商部参议、右丞、右侍郎。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2月),从农工商部调邮传部,署理右侍郎。 [2] 6月,张謇请辞苏省铁路公司协理职务。虽然此时邮传部与苏浙铁路公司绅商间矛盾重重,但沈云沛也积极推动北线工程,并将“海州为终点”变成官方意见。 [3] 陇海铁路东段修到了海州洪门,成为海州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海州再也不是海边小城,而是横贯中国东西交通大动脉上的一个新起点。奠定了连云港日后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 民国二年(1913年)1月13日筹办浦信铁路事宜,11月25日任浦信铁路事宜督办。 民国四年(1915年)9月,与周家彦、马安良等请愿改变国体;梁士诒等组织“变更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以沈云沛为会长,向参政院总请愿,反对召集国民会议解决国体。12月22日任参政院参政。

民国七年(1918年),海州锦屏山南麓酒店庄发现赤铁矿,沈云沛联合地方地主创办了锦屏公司开发铁矿,公司经理为沈云沛长子沈蕃,驻军师长白宝山也参与其中。由于该矿锰铁贮量少、品位低,刚刚起步的锦屏公司进退维谷。幸运的是,一次,一位叫于庭华的矿工在生火取暖时意外发现火中有绿色火光,后经公司总经理沈蕃到当时的国家农商部工业化验所化验,确定此地有品位很高的磷灰石于是,1920年沈蕃等人正式成立“锦屏矿务有限公司”,改开磷灰石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开采磷矿石的公司。(1949年锦屏磷矿被国家列为“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磷矿企业,为全国其他磷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被称为“中国化学矿山的摇篮”。) 民国七年1918年8月12日在天津逝世,1919年10月在海州锦屏山安葬。

社会贡献编辑 兴办实业 沈云沛图志兴邦、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实业家。百年前的晚清,处中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一场鸦片战争,虚弱的本质暴露无遗。沈云沛身处这一历史时期,提出“谋实业以培天下元气”,以开办实业为匡世救民,毕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在中国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时间、规模及发展历程上看,沈云沛实业救国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绪二十年(1894),为在海州“小试其端”的初始阶段。这期间长达21年,也是沈云沛中举到考取进士的21年。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是其在探索、调研、规划、筹备的基础上,改革沈氏原有经济结构、进行码头基础建设、兴建甡茂船队、建立当铺、蓄势待发的21年。这一阶段沈云沛的投资处于当时全国最前列。 [1] 第二阶段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至光绪三十二年(1905),为沈云沛实业投资高潮与发展的阶段,也是其实业之路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举措是加强和完善初期阶段的实体运作,实施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大规模农工实业投资,如鸿门果木、海州种植实验场、锦屏山溥利和云台山茶叶树艺公司、硝皮厂、临洪油饼厂、海赣垦牧公司等。并根据海州地域民情开办小型多样的实业与商业网点等。 [1] 第三阶段是光绪三十三年(1906)至民国5年(1916),这个阶段沈云沛在朝廷中枢机构身居要职,是其擘划和运作全国实业的阶段。光绪三十三年,沈云沛被清廷任命为农工商部右侍郎,专门经营推广实业经济。同年,又以充会办商务大臣的身份改任邮传部右侍郎。后历任署理邮传部尚书、津浦路会办大臣。这当中,在全国的层面上,筹谋全国垦荒种植,推广农业试验,。虽然这一时期是清末民初的乱象时期,但身染成疴的沈云沛在无奈和失望之中,仍以其开办实业振兴国家之心,谋划全局,整合社会资源,其中包括上层官僚阶层和海属地区的社会资源整合,成为晚清民初居全国最前列的实业巨子,被誉为“筚路蓝缕,开启山林”、“中国商界之嚆矢”,与南通张謇、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1916年,鉴于沈云沛对国家的重大贡献,民国政府授予他最高勋章,大绶一等嘉禾章。 [1] 他从改革农业与地产入手,为实业投资积累巨额资金,创立“犁户制”,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力主兴建船队与码头,开水路运输之先河;率先在全国购置火轮,开展全国性贸易。开办当铺,首倡建立果木种植企业,后期又开办了一批织布厂、榨油厂、农事试验厂,参与组织“中国实业会”及各种商会,为了实业发展奔走呼号,付出了一生的精力。 [4] 沈云沛是实业救国的典范。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为当时全国排名第二的实业巨子。曾在全国率先进行农牧种植试验,兴办海州种植试验场,引进试种湖桑、蓝靛、棉花等,开创了中国农业种值的先河。 [5] 首开磷矿 1918年,在海州锦屏山南发现有铁矿,沈云沛与人合股在锦屏山南侧创办“锦屏公司”,开采锰铁矿。公司经理为沈云沛长子沈蕃,驻军师长白宝山也参与其中。 由于锰铁储量少,品位低,刚刚起步的公司就停办。但就在这年冬天,一位矿工在生火取暖时发现有绿色火光,仔细观察判断为山土燃烧所致,便向上司报告。沈蕃当即派人把样品送到京城化验,最后确定锦屏山有品位很高的磷灰石,磷含量甚至高达38%。经过努力,沈蕃于1920年前后正式成立锦屏矿物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开采磷矿石的公司。 [6]

新中国建国后,锦屏磷矿被国家列为“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矿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磷矿企业。之后的40年来,锦屏磷矿不仅为全国兄弟矿山培训了4000多名业务干部和技术工人,而且还陆续支援兄弟矿山各种人才1175名。这些人才遍及全国15个省市,成为发展我国化学矿山的一批骨干力量。 锦屏磷矿也援建了全国所有的化学矿山,被称为“中国化学矿山的摇篮”。为了更好地开发磷矿和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以后,国家化工部又在这里建立了矿校;“文革”后成立矿业工人大学,1980年5月成立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 [6] (即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8月并入淮海工学院)。 新式教育

沈云沛一生求学、重视教育,堪当中国近代的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二年(1876)、光绪六年(1880)先后三次赴京会试报考进士均名落孙山,但沈云沛谨遵家训禁止捐纳,当以正途进身取士,矢志奋发,并与其父商谋在海属(即今之海、赣、沭、灌地区)大力开办义学,决定将南云台山沈家肥沃的一千亩学田捐出充公,并倡议士绅豪富捐纳田地办义学,解决一些贫穷子弟就学,增广名额,逐步改变海属教育落后现象,受到了海属各阶层人士普遍赞誉。 [1] 光绪五年(1879),沈云沛于锦屏山沈氏祠堂设立的沈氏教董书院,沈氏子弟及亲友近邻可入学,其学费、教员支出由书院学田支付,学子享受优厚待遇,书院聘请海属学有专长的举子、名流来此教授或讲学,沈云沛亲书“鸿角香庐”。 [1] 光绪二十年(1894),至第三次落选后,又历经十余年之努力,其间“十拒省符”,弃任知县而宦游,沈云沛于甲午恩科会试中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实现了正途进身之夙愿。同年衣锦还乡,回海州掌教于郁洲书院,次年又办团练。 [1]

创办海州官立中学堂,成为海属地区的百年名校——海州师范的前身和多所学校创办的基础 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除,次年,海州官立中学堂开办,沈云沛被聘为海州中学的首任校长(堂长),使旧式的“石室书院”成为中国第一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式学校,这是当时江苏省31所中学堂之一,也是海属地区唯一的一所官立中学堂。 [1] 1914年7月,海州官立中学堂改组建为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1928年2月,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兼办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更名东海中学,1956年更名为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该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两万余名校友遍布海内外。是海属地区的百年名校,孕育四方桃李,为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连云港地区很多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都是出自该校。

1928年,该校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海属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学校和党组织共同培育了一大批革命家。 1928年2月,该校开设附属实验小学。1959年6月更名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成为今连云港师专二附小的前身。 1953年7月2日,新海连市政府决定,该校初中部与师范部分离,初中部所有班级划出,单独立校,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成为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与连云港市海州实验中学的前身。 1977年9月,在该校教师进修部的基础上,成立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1980年3月改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院,成为连云港教育学院的前身。1979年8月,新浦区站南中学成为连云港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后更名为连云港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连云港市第八中学(老八中),成为连云港师专附属中学的前身。2000年,经连云港市政府同意,依托连云港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成立市外国语学校,成为今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的前身。 1985年5月,依托该校教师资源,筹建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9月招生。1988年,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在站南小学、龙河小学的基础上成立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成为今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的前身。1998年7月,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兼并刘艞小学,成立连云港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东校区,成为连云港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小学的前身。 1998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校与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和连云港教育学院三校合并,筹建连云港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