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汪宗翰 (清代官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汪宗翰 (清代官员) 汪宗翰,号栗庵,湖北省通山县汪家畈人,据《汪氏宗谱》记载:"宗翰,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拣选知县大挑二等;庚寅(1900)科会试,中第九十二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供职三年,改选甘肃镇县知县,加同知衔。辛丑(1902)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人物生平

汪宗翰,号栗庵,湖北省通山县汪家畈人,据《汪氏宗谱》记载:"宗翰,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拣选知县大挑二等;庚寅(1900)科会试,中第九十二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供职三年,改选甘肃镇县知县,加同知衔。辛丑(1902)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1902年,汪宗翰任敦煌县令时,对保护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和文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他学识渊博,对古代文献有较深的认识,上任敦煌县令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颇具兴趣,曾在当地搜集一些汉简和文物来欣赏研究。当敦煌道士王圆箓送来敦煌经卷时,他十分赞赏,旋即报于上级。

1900年,同为湖北(麻城)人敦煌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王道士选了一些书法精良的敦煌卷子送给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希望能得到赏赐和嘉奖,可严泽不好此道,也就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王道士认为藏经洞里的经卷非常宝贵,就不辞劳苦跑到甘肃道台廷栋那里报告,廷栋认为卷子上的书法还不如自己的好,也没给予重视。一年后,湖南人邬绪棣接任县令,对王道士的报告也不在意,1902年3月,汪宗翰调任敦煌县令,王道士向汪宗翰报告了此事,得到了汪宗翰的高度重视,他旋即向甘肃省教育长官学政叶昌炽写了书面报告,但得到的回答是"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守。"汪宗翰奉命赶到莫高窟藏经洞,与王道士一起细心检点封存文物和文献,责成王道士看管,等候上级处理。他在送给叶昌炽的敦煌绢画上题写了"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等报告文书。遗憾的是,汪宗翰在1906年2月就被调离敦煌县,未能继续保护敦煌文物,但之前对敦煌文物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离任后,还多次建议新任县令要竭力保护好藏经洞。他在职期间,大力帮助改善百姓生活,深为百姓拥戴,在他前后5任县令中,他建树最高,名声最好。

汪宗翰是一介清官,宣统辛亥年(1911),67岁在九江彭泽退休,在僚友资助下才顺利回到故乡。回到故乡汪家畈后,他还是老骥伏枥,不忘家乡兴衰,大力推广教育,教化村民,深得当地官府称赞。他于民国九年(1920)病逝,终年76岁,葬于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后山,墓碑上记载了汪宗翰生卒年月和仕途履历。在考察中发现,汪宗翰的故居和坟墓与平民无异,可见他确实是一代清官。

主要成就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发现、并懂得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重大文物价值的清朝官员,是第一位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文物价值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先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作出了了保护、封存贡献的人,更是首先真实向清朝政府汇报敦煌藏经洞文物古迹、并申请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员。就是汪宗翰调往京城后,也一直没有忘记敦煌藏经洞中珍贵的经卷、画像,努力说服朝廷拨资金将文物运往京城妥善保管,通过汪宗翰等人的不懈奔波与努力下,终天不负有心人,于1910年,仅剩的一万卷经文、画像得以运京。汪宗翰为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的封存、上报、最终说服朝廷运京,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试想一下,若是汪宗翰没调往京城任官,不努力奔波说服主要的官员,那些经文、画像又还能保留下多少在国内?)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发现藏经洞》一书中,有写到时任敦煌县令的汪宗翰。原文为: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是为敦煌带来辉煌与劫难的日子。住敦煌莫高窟下寺的王道士所雇佣的贫士杨某在磕烟锅时,偶然发现了一个封闭800多年的密室,大批中世纪的稀世珍宝重见天日。这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使敦煌成为世人瞩目的焦事点。

我们又大量调阅了其他人写的相关著作与文章。王道士本名圆箓,一作元录,是湖北麻城人。王道士的墓志上是这样写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1902年,也就是发现藏经洞的第三年,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汪知县是位进土,对金石学、书法、诗词也很有研究。王道士把希望寄托在这位有学问的知县身上,企盼着他能解决好藏经洞的保护问题。王道士再次登上了"三宝殿",向汪知县报告了藏经洞的情况。汪知县当即带了一批人马,亲去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汪宗翰取其中几件画像、经卷,其他命令王道士暂作封存。汪宗翰自己研究数日后,感觉这些文物古迹的珍贵,便将这几件画像和经卷托人带给了对很懂金石学的甘肃学政叶昌炽,一希望这位懂古迹的好友认真研究其价值,一方面也希望叶昌炽能够想到保护和处理藏经洞里大量文物的办法。叶氏研究后,自是知道其文物价值之重大,就建议藩台将此宝物运往省府兰州妥藏。光绪三十年三月英甘肃布政司命敦煌县令汪宗翰就地"检点经卷画像"再次封存,并责令王道士妥加保管,不许外流。但王道士等清正清廉、颇有学问的汪宗翰于1906年初调往兰州,黄万春(云南省保山人)、王家彦、张乃诚等新县令上任之后,就一直私自将画像、经卷盗卖给斯坦因等人。就这样,王道士不断地将这些珍贵文物卖往法国、英国、沙俄、日本等国的购买者,宣统二年(1910年),在敦煌文物运京保管之际,他又私藏若干。这批文物在运送途中,不断遭受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洗劫!在这个过程中,汪宗翰发现其文物的珍贵价值,也以实物和书信的方式上报了藏经洞的情况,在任期间,做到了"就地封存"。汪宗翰为发现文物价值、真实上报文物价值、妥善保管封存文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4年秋,敦煌欠收,民众作乱,县令汪宗翰一方面出售自己的画作、书法等作品,还说服当地富庶人家捐钱捐粮,以助灾民度过困境,一方面又号召当地百姓秋种自救等。汪宗翰并不因为由吏部贬职地方县令而意冷,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汪宗翰救灾政治有方,护文物有功,朝廷赏其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后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故居和坟墓

清朝敦煌县令汪宗翰故居和坟墓在湖北通山被发现! [1] 湖北日报讯 (记者汪明、通讯员雪雁鸣)2013年12月6日,清朝敦煌县令汪宗翰的故居和坟墓在通山闯王镇汪家畈被发现。

清朝敦煌县令汪宗翰的故居和坟墓在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被发现。我省文化名人、湖北日报群工部主任、高级记者杨耕耘,汪宗翰第五代孙汪汉斌,县党校常务副校长孔帆升,咸宁周刊、通山周刊、通山作协等记者作家到该地采访汪宗翰的生平事迹,在村支部和村民的帮助下,找到了汪宗翰的故居,并在故居后山发现了汪宗翰的坟墓。

1900年,湖北麻城人王圆箓(道士)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1902年3月,汪宗翰调任敦煌县令,王道士向汪宗翰报告了此事,汪宗翰随即向甘肃学政叶昌炽写了书面报告,得到的答复是: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守。汪宗翰随后赶到藏经洞,组织人员清点封存文物,对莫高窟文物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于敦煌县令汪宗翰故居

位于湖北省通山县闯王镇汪家畈的老屋。老屋乡亲们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非常热情,来到汪宗翰县令老屋。只见老屋青砖灰瓦,重门深锁;屋前屋后,荒草凄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从老屋占地面积仍能看到当年辉煌过,热闹过,人气旺盛过。我们站在老屋前长满杂草的空场上,等待拿锁匙的人,村主任告诉我们,这空场本是老屋的正堂,遭日本人烧毁了,土改年间分给了当地居民居住,直到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汪汉斌的父亲出钱重新把老屋买了回来。几番寻找仍没找到开锁人,经汪汉斌同意,由村主任用石头砸开后门。

当门被砸开的瞬间,一股凉气袭来,与冬日暖阳混合交汇,这一交汇,使历史重门大开,让一段破落残缺的过往展现在我们眼前。大伙让汪汉斌先进屋,我们尾随着汪宗翰的第五代长孙,踏进曾经有汪宗翰生活起居的空间里,踩在瓦砾声声,却千百年不变的土地上。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寻找先人的踪迹,找寻曾经的寻常百姓生活,曾经的悲欢与离合……屋内随处是瓦砾,随处是断梁腐柱,高处的砖瓦与大小雕画横梁,挤挤挨挨,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墙壁上残留有"打土豪分田地"等带着时代烙印的标语。这一切,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颤微微地依门远望,等待远方的归人……

关于敦煌县令汪宗翰坟墓

从老屋出来,直接上到后山,也就是家谱里说到的"葬住屋上首月梳形地,辰戌兼异干向有碑。"当丛林里一座杂草丛生,碑残冢荒的坟茔出现在眼前时,所有人有些惊慌遗憾地说,完了,碑没有了!有老人说,坟前的大碑前几年让收文物的人买去了,是黑色大理石的,很大很多字。那个让人买走的碑牌,当是前边我们在家谱里读到的"栗庵汪老先生神道碑"。

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汪汉斌走到坟头前,搬起一个残破的白色大理石碑,只见上边有字,大伙从失望转为兴奋。汪汉斌用双手拂去碑上的泥土,有字清晰起来,碑中间的字是汪宗翰与夫人方氏名字同刻碑上:"清点吏部主政赐进士出生诰授朝义大夫贡考汪公官声宗翰府君寿成,汪母方氏寿域佳城"。右侧文字是父母生殁年间,左侧是立碑时间:"民国八年岁次未秋月吉旦"及立碑子孙的名字。看到这些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此坟此碑以及前边看到的汪氏家谱,足以证明汪宗翰为官时和告老还乡后的事实,那段有关他的历史,通过我们的寻找,通过这些文献的记载,在世人眼前清澈明朗开来,不再是人云亦云或不知所云的猜想。

闯王镇一文一武,武有闯王李自成,文有汪宗翰,如果能够把汪宗翰的故居重新修葺,结合汪氏宗祠一起开发旅游,告诉世人,在敦煌藏经洞发现史上,汪宗翰当任县令时所做的,以及他少年苦读和告老还乡后的故事,都是可以挖掘的历史文化,以此教育后人……

闯王镇党委书记王晖表示,一定做好汪宗翰故居和坟墓的保护工作,尽快修复好故居,努力打造好"敦煌县令汪宗翰故居"这一旅游品牌,为闯王镇除了闯王陵外再添一景点。同时也为通山旅游再添一新的旅游景观。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