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基督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江阴基督教堂是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美国南长老会惠明登教会(通称西差会)传教士海敦、李德里等经无锡传入,后教会把江阴作为传教的重要基地,在江阴城东门外兴建教堂,教堂称"澄东耶酥教堂"。江阴沦陷时,澄东教堂被日军焚毁。抗战胜利后,由信徒集资重建简易教堂。
1952年,县基督教召开首届代表会议,成立江阴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革新运动,美国传教士于当年回国。1958年,全县教会开展"献堂",保留澄东教堂继续开展宗教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教会停止宗教活动。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3月澄东教堂恢复宗教活动,因年久失修礼拜堂房屋倒塌,1983年春,于东门外河北街建造新堂,平房面积为205平方米,教堂更名为江阴市基督教堂,可容纳700余名教徒进行活动。鉴于教徒人数增加和城市建设发展需要,1997年,江阴市基督教堂,在江阴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原地重建,11月建成,为西洋式结构,白墙砖贴面,有房屋10间,面积1420平方米,钟楼顶端架设红色十字架,十字架高为33.8米,征用土地0.71亩,总造价150万元。可容纳2000人过宗教生活。
基督教建筑
初期基督教建筑反映了当时一些奴隶和贫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现在纪念死者、寄托对来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于1~2世纪开始流传。罗马帝国于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后,教堂建筑逐渐发展起来,罗马一地就有30余座。5 至 10 世纪西欧的基督教建筑,主要的类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罗马建筑作为礼拜仪式之用,没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将罗马的巴西利卡改为教堂。教堂平面有圆形和多边形的。
教会规定:圣坛必须在东端,大门朝西。圣坛为半圆形穹顶所覆盖,圣坛前设祭坛,祭坛前又增建一横翼,比较短;与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长十字形平面,称为拉丁十字,象征基督受难。一般在巴西利卡前还有一个三面有围廊的前庭,中央设洗礼池。独立的钟楼位于教堂一侧,形成完整的群体。这种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欧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实例是罗马圣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