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汝窑青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汝窑青瓷

汝窑是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对于作为官窑时烧出的汝窑瓷器,有一个专属名称叫"汝瓷"。而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应该指的就是这作为官窑二十年的汝窑。因开窑时间极短,传世的器件又极为稀少,所以愈发珍贵。仅就宋瓷而言,"汝瓷"的成就最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汝窑青瓷

概念类型; 古代手工业

所在时期; 北宋后期宋徽宗年间

窑分类; 官窑

所处位置; 现河南

价值;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著名作品; 青瓷莲花三足洗

目录

1概述

2特点

3历史记载

4汝窑珍品

5解读汝窑青瓷

概述

汝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以名贵玛瑙入釉,釉色以天青最为名贵,"雨过天青云破处"之称。汝窑最早为民窑,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统治时期,"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汝窑开始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宋灭亡后,汝窑也随之消失,所以时间前后仅有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为宫廷烧造出的汝窑瓷器才被称为"汝瓷",是一个专属名词,也就是现在所指的五大名窑中的汝窑瓷器。由于烧造时间极为短暂,而且传世的器件稀少,现国家记录在案的仅有67件左右,所以极为珍贵。

特点

汝窑特征是胎色呈香灰色,釉色以纯正的天青色为主,釉面较光亮,釉厚且釉中有少量气泡。器物表面一般都有细密的开片,犹如蟹爪;无纹片者极少见。汝窑一般都是小件器,器物种类有盘、碟、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葵瓣盏托、椭圆形水仙盘等。盘的圈足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状。大多数满釉支烧,器物通体满釉,仅器底留有支钉痕,支钉细小如芝麻状,多靠近圈足内墙,支钉断面呈白色。少数器物有铭款,所见有器底刻"奉华"和"蔡"两种。

历史记载

汝窑青瓷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据文献记载,汝窑青瓷釉色仅有八种。高濂《遵生八笺》:"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蘑细小挣针"。宝丰清凉寺汝窑古址发掘出土的青瓷器,釉色确如文献记载所述,有天蓝、月白、天青、豆青、粉青、卵白诸色,但不脱天青这个基本色调。器物主要有瓶、碗、盘、洗、盏托、孟等。

汝窑青瓷,釉色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精光内蕴,造型古朴雅致,周身布满纵横交错的纹片,有着开片自然天趣;器物口沿由于上釉时釉汁下流,釉层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过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显紫色,底足部分不上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据说北宋时人以定窑白瓷芒口、不够完美的缘故,遂在河南省临汝县创建了青瓷窑,宋时隶属汝州,故名"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祜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

汝窑珍品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天价2.0786亿港币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此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在上世纪30至70年代为英国著名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所藏,约在1976年转入日本私人藏家之手,此次即为日本藏家释出。

汝窑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典型器有三足樽式炉、鹅颈瓶、铜锣形瓷碟和盘、盏托、四曲倭角台式套盒、花口深腹注碗等。古人把汝瓷的鉴识要点总结有四,即天青釉、蟹爪

纹、香灰胎、芝麻钉,结合实物标本可作如下理解: 天青釉指汝窑青瓷多呈淡天青色,釉层均匀较薄,釉质滋润,呈现玉质的半乳浊状。在30-40倍的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寥若晨星般稀疏明亮的大气泡。汝瓷的色泽,呈现出一种天青和淡天青色,经实验可知,汝瓷的这种釉色要在比较低的温度下烧造而成,青瓷色调呈现一种平和、淡雅的气韵,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意识。这种淡天青釉对以后朝鲜半岛高丽青瓷的发展影响很大。

蟹爪纹指釉面上多有细碎开片纹,开片往往呈鱼鳞状,形象地讲,这种开片很像照相时对焦不准产生的重影现象。

香灰胎胎色类似香灰的色泽,说明当地胎泥的含铁量比较大。有机会上手残片标本,会发现其烧制火候普遍不高,胎骨瓷化程度较低,质地比较纯净,但断面手感比较粗糙。

芝麻钉在装烧工艺上,汝窑多采用满釉裹足和支钉烧的方法。支钉痕细小如芝麻粒,清代景德镇御窑场的仿烧汝瓷也是如此。汝瓷真品支钉痕小而稍扁,一头有尖,酷似芝麻形状,其数量多为三至五个,少见六个。另外,鉴定中还需注意一个细部特征,真品钉痕为白色,与汝瓷的香灰胎色并不一样,说明宋人制作支钉采用了质地纯净的瓷土原料,这种硬质白瓷土含氧化铝较高,从而使汝瓷细小支钉的耐火强度得以保证。

1999年以来,汝州市区主干道东边的张公巷发掘出一处产品风格与汝瓷相近的窑址,并发现了宋元时期的青瓷器和窑址,在一个灰坑内出土了能复原的青釉瓷器44件。张公巷窑出土器物不多,这些器物与汝窑的区别之一是胎色灰白,比汝窑(宝丰)浅、白;二是釉比宝丰釉要淡,个别略深;三是宝丰绝大多数为裹足支钉烧,张公巷窑绝大多数是足底无釉,为垫烧而成;四是宝丰瓷器为芝麻钉痕,张公巷瓷器绝大多数为小米钉,圆形、白色。2004年5月,来自国内外的50多名陶瓷、考古界专家对张公巷窑址及实物标本进行了考查论证,多数专家倾向于张公巷出土的瓷器不同于一般的民窑产品,它很可能就是人们寻找多年的"北宋官窑"。

另外,在河南临汝严和店窑及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宜阳窑、内乡大窑店窑等处,都曾烧造带有耀州窑风格的刻印花青瓷,以印花和素面青釉瓷为主,这些以临汝窑为代表的宋金青瓷也被民间俗称作"民汝瓷",带有浓厚的模仿耀州窑产品风格。民汝青瓷的胎体较厚,口唇部位尤其明显,挖足和印花多数粗糙,但也有较精细者。这类印花青瓷的纹样凹凸感较强,装饰题材多见缠枝、折技的菊花、团菊、牡丹花,还有水波纹等,人物题材装饰较少,圈足成型比较粗略,且多有底足粘砂现象。

解读汝窑青瓷

新世纪伊始,汝窑遗址于清凉寺民宅下被意外地揭开,特别是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使全面解读汝瓷有了直接依据。

作为五大名窑之首的遗存物,倘若不破不残不废,这等器具,确是好样的,有些还堪为汝瓷佼佼者。然而,用于研究探讨,如此不修边幅的残件,只因坦露了汝瓷奥秘,无疑,也属好样的。这些残件,展示了下列特征:

釉色以青而蔚蓝的天青为主色调。亦有虾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葱青等多种色阶,但色色略异而皆含青闪蓝是汝釉之美的特色。

釉层较薄,釉面温润柔和。光泽感多数不强,少数晶莹;多数开片,个别无纹片;

胎体较厚,质地欠紧密。胎色以香灰色为主,这种色,类似燃过后的香灰、于浅灰中微微闪黄。少部分的胎质呈土灰色;

绝大多数产品用支烧法生产,裹足满釉,底有芝麻细小挣钉。个别品种采用垫烧,足端露胎。 上述特征,多数已为历代学者及鉴赏家众品一辞。但也有误会,比如釉色,宋代《咸淳起居注》的"天青色"属言之有物,尔后的明《留留青》"色如哥而深,微带黄"、清《南窑笔记》"有深淡月白色二种"等解说,则与汝器表征有出入,显然系"官"、"哥"与"汝"的张冠李戴。当然,这是宋汝至明清时已呈凤毛麟角的一种无奈,又受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博物馆、图刊之类作交流借鉴,故难煞了古人。独独胎体,前不久,我们还称之为"薄胎"、"胎体都很薄",那才是对一代名窑真正的不解。

汝窑的胎体,普遍显得较厚。与同类器型的定窑瓷比较,前者厚度为后者的1至2倍。汝瓷胎质,明显松软,远不如越瓷、定瓷、龙泉瓷来得坚致。手感亦相对较轻,其胎骨,缺乏瓷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

这类玻璃相也即我们惯说的瓷化程度,它关系到胎体的强度与硬度,还赋于胎质适度的透明和光泽感。关于它的生成,现代陶瓷科学认为,条件不外乎二个:外因,相关的窑温;内因,瓷胎中石英、绢云母及高岭土、长石等多种岩石状矿物质所占的份额比例。然而,汝瓷的釉色能发得如此蔚蓝卓绝,其烧成温度当毋庸置疑,症结自然在坯土本身。再从胎质干枯发涩及出现较多的间隙分析,汝瓷坯泥成份存在着先天的某些失调该是确切的。考虑到长石与绢云母的特点为高温下粘度大、熔融范围宽,可促成瓷化并提供足够的玻璃相,而石英起减粘作用,过多的石英不利于熔融。因而可以断定,汝瓷胎泥中的长石及绢云母不足,或者石英过量,是造成瓷化不良主因。当然,详尽的配伍成份还需科学检测作结论,这里提出的仅属个人的一些识,想说明的是汝胎现状:由于瓷土先天不足,烧成后的汝胎,近似陶胎。从质量计宜,汝窑匠师才不得不增加胎体厚度,以弥补粘纬度和强度之不逮。

汝窑胎体不是不想做薄,只是薄不了。从其裹得严严实实惟露出一丁点的小挣钉上,我们可以窥出匠师当时的心境。这个小铮钉,自然成了汝窑的象征。而这个凝结着香灰色胎记的芝麻形小挣钉,折射出的却是汝州人博采众长的务实与创新精神。[1]

参考文献

  1. 汝窑青瓷有什么用途, 360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