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修县吴城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修县吴城镇江西四大名镇之一,中国千年古镇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偏东、永修县东北部、赣江下游、鄱阳湖西汊。处在赣江、修河、鄱阳湖交汇之处。[1]

中文名称: 吴城镇

外文名称: Wucheng Town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下辖地区: 3个社区、5个行政村、1个水产养殖场

政府驻地: 七星桥路

电话区号: 0792

邮政区码: 330325

面 积: 368平方公里

人 口: 1.5万(2013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吴城古镇、云居山、真如寺、望湖亭、最美水上公路等

车牌代码: 赣G

概况

吴城镇位于东经115°55′-116°02′、北纬29°07′-29°14′,距县城33千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与新建、都昌、庐山三地水域草洲相连,与共青城、鄱阳、余干三地隔湖相望。由四个嵌在鄱阳湖中的岛屿及其周边草洲水域构成,面积356k㎡,人口15160人,街区面积2.5公里。

辖万寿宫、宋家巷、樊家垄等3个居委会,松门、松丰、荷溪、丁山、同兴等5个行政村和吉山养殖场、渔业大队、河东小区等村级单位,镇政府驻菜园。

水面40万亩,草洲19.2万亩,大小湖泊42个。永(修)吴(城)公路通县城。冬季有白鹤、黑鹳、白天鹅等珍禽候鸟来此栖息越冬,现为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荷溪村的谢家洼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菜园村的芦潭西北1千米处,为海昏县治遗址。吴城镇古迹颇多。著名的有望湖亭、石堤、中山公园、周瑜点兵台等。望湖亭位于镇东北山嘴,传说建于晋太康年间,与滕王阁并成为名胜,有苏轼、文天祥、解缙等游览题咏。石堤为吴城的护街堤,建于清朝,现仅留残迹。

沿革

吴城因集镇位于吴山,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太史慈于山上筑土城得名。原名吴山。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人孙钟,雇人在此地种瓜收籽。后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太史慈以练水军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后土城逐毁,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稽此地固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汉代呈街市雏形。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已具集镇规模。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居民迁至吴山,商业渐渐兴隆,易名吴城。极盛时期在清朝中期,此时全镇人口近10万。常住人口7万余,流动商旅2万左右。民国元年后,人口逐渐减少。至抗日战争前夕,有人口4万以上。

区属

南北朝陈时属西昌县。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1954年之前属新建县第五区,1954年划属永修县称八区,1958年改吴城公社,1981年改吴城镇。1997年,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万寿宫、宋家塘、樊家垄3个居委会及吉山、松门、松峰、荷溪、菜园、大同、河东、丁山、渔业队9个行政村。

地理

全镇是以平原为主的滨湖丘陵地区,河流、湖泊、洲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丘陵山岗仅占三分之一。最高点松门山海拔90.9米,最低点16.5米,一般海拔30米镇内有二处江南罕见的独特地貌,一是吉山、松门山两座相互毗邻、东西相连,各近10平方公里的水中沙山。象一条盘旋的巨龙,将烟波浩淼的鄱阳湖分为南北两段;二是一望无际的湿地草原,这也是世界六大重要湿地之一,有草地面积60余万亩,其中草洲面积近20万亩,大小湖泊溪流星罗棋布,镶嵌在草洲湿地当中。千年古镇江西永修县吴城镇是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素有“候鸟天堂”之称,每年冬季成千上万的珍禽候鸟飞抵这里越冬,天鹅、白鹤群聚于此,该地成为世界候鸟和白鹤越冬最大的栖息地,构成了水天一色,人鸟共家园的美丽景色。来此观赏候鸟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历史

吴城,原名吴山。公元前,这里不过是一簇小山岳,山岳的四周有大片沙洲地,不少瓜农在沙洲地种瓜为生。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有一大富豪名叫孙钟,雇了很多佃农在这里种瓜收籽,不久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太史慈以练水军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又沿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太史慈走后土城逐毁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国统一,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人家就近迁徙。于是吴山这边居民骤然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逐步发展成一个码头转运及手工业加工的大集镇,从此,吴山易名吴城。南北朝时的吴城纳入陈国西昌县版图。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政区变动,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到了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当时的南昌城也只有十个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1954年吴城划归永修县管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