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酸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解酸化 |
水解處理方法是一種介於好氧和厭氧處理法之間的方法,和其它工藝組合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提高處理效率。水解是指有機物進入微生物細胞前、在胞外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
簡介
水解(酸化)處理方法是厭氧處理的前期階段。有學者研究發現根據產甲烷菌與水解產酸菌生長條件的不同,將厭氧處理控制在含有大量水解細菌、酸化菌的條件下,利用水解菌、酸化菌將水中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有機物,將難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質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從而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後續生化處理提供良好的水質環境。水解是指有機物進入微生物細胞前、在胞外進行的生物化學反應。微生物通過釋放胞外自由酶或連接在細胞外壁上的固定酶來完成生物催化反應。 酸化是一類典型的發酵過程,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主要是各種有機酸。從機理上講,水解和酸化是厭氧硝化過程的兩個階段,但不同的工藝水解酸化的處理目的不同。水解酸化-好氧生物處理工藝中的水解目的主要是將原有廢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機物轉變為溶解性有機物,特別是工業廢水,主要將其中難生物降解的有機物轉變為易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以利於後續的好氧處理。考慮到後續好氧處理的能耗問題,水解主要用於低濃度難降解廢水的預處理。混合厭氧硝化工藝中的水解酸化的目的是為混合厭氧硝化過程的甲烷發酵提供底物。而兩相厭氧硝化工藝中的產酸相是將混合厭氧硝化中的產酸相和產甲烷相分開,以創造各自的最佳環境。
評價
水解酸化池內分污泥床區和清水層區,待處理污水以及濾池反衝洗時脫落的剩餘微生物膜由反應器底部進入池內,並通過帶反射板的布水器與污泥床快速而均勻地混合。污泥床較厚,類似於過濾層,從而將進水中的顆粒物質與膠體物質迅速截留和吸附。由於污泥床內含有高濃度的兼性微生物,在池內缺氧條件下,被截留下來的有機物質在大量水解—產酸菌作用下,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物質,將大分子、難於生物降解的物質轉化為易於生物降解的物質;同時,生物濾池反衝洗時排出的剩餘污泥(剩餘微生物膜)菌體外多糖粘質層發生水解,使細胞壁打開,污泥液態化,重新回到污水處理系統中被好氧菌代謝,達到剩餘污泥減容化的目的。由於水解酸化的污泥齡較長(一般15~20天)。若採用水解酸化池代替常規的初沉池,除達到截留污水中懸浮物的目的外,還具有部分生化處理和污泥減容穩定的功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