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稻的姿勢(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稻的姿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水稻的姿勢》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水稻的姿勢

秋天,走在田野上,滿眼是一派豐收景象,水稻已經泛黃,稻穗紛紛垂下,垂頭,是成熟水稻的常態。

水稻的一生從來沒有張揚過,它沒有鮮艷的色彩,沒有招搖的花朵,也沒有高懸的果實,自始至終保持着一副謙卑的姿勢,默默地在平實的土地上生活,即使是結出的穀粒也是細小的,甚至顯得有點卑微,但是,就是這一卑微的物質,卻滋養着整個城市和鄉村,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繁衍、生息,孩子出生時的一碗「毛米粥」,作古老人頭前的一頓「倒頭飯」,都離不開這稻米。裊裊炊煙,是因為稻米的饋贈;甜甜睡夢,是緣於稻米的滋養。儘管歲月流逝,時代更替,鄉村的容顏已改,故人換成新人,但是水稻依舊,她依然保持着低姿態,默默地在土地上流動着芳香。

平原的鄉村土地上,物種繁多,農人的傳統種植不斷地更新變化,但水稻依然占據着永恆的主導地位。在水稻身上,我們看到了博大的胸懷和高貴的品格,水稻從不趾高氣揚,也從不放蕩不羈,靜靜地生長在有水的土地上,悄悄地向土地深處紮根,面對陽光,謀求生存和希望。

盛夏,月光如水的夜晚,靜坐在稻田邊上,耳畔迴響着蛙鼓協奏曲,這時的稻田是靜謐的,一株株水稻安靜得像一個個淡雅女子,一襲綠裙,蕩漾在水上;金秋,微曦初露的清晨,漫步稻田,眼前的水稻就像一個樸實的農婦,一身布衣,立於自己的一方園地,眺望着遠方。

殊不知,一塊塊稻田,消耗了農人多少精力,付出了農人多少汗水。一年中的整個春夏之間,農人把對土地的摯愛和對收穫的感情全都投進了稻田,水稻幾乎成了他們一年的希望,同時,也成了整個鄉村一年的希望,耕耘、播種、移栽、灌溉、施肥、除草、治蟲……水稻就是農人的孩子,他們離不開水稻,與水稻相擁,他們的臉上便有了自信的笑容。

水稻或許已把這一切看在眼裡,於是,它有了許多的心甘情願:與乾旱斗,與病蟲害斗,與狂風暴雨斗,直到最後接受鐮刀的切割,接受機器的打甩,它們默默無語,無怨無悔。

移栽後的水稻,有一個活棵期,她們先是低俯了頭,趴伏在泥濘的土地上,靜靜地期待着醒根活棵,接着的幾天,便有了昂首四顧的表情,但只是這幾天,過後便又恢復了往日的安靜;成熟了的水稻甚至要低垂下頭,這時的它們或許是在謀求,謀求成熟的圓滿!

水稻垂頭的姿勢顯得謙卑,但這不是低賤,更不是自輕自賤,而是擁有了一種寬闊的胸襟,是一種內斂的流露。水稻的這種姿勢,可以看作是對農人的依戀和對土地的敬重。

水稻的優點在,從不向人們有過太多的索取和要求,付出後不會去向世人炫耀,因而,常讓人忽視了它的存在,面對大米,往往只是盡情地去享用,從沒想到過要尋根溯源,從不去回顧她們的艱辛歷程。

人們往往把生活的美好這個帳記在供其生長的土地上,記在為其耕作的農人身上,面對此,水稻並無一聲怨言,以其隱忍和含蓄,彰顯了其生命的品格。

從水稻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東西。為了生活,我們可以步履匆匆,但需要保持着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為了生活,我們必須放棄很多,但不能放棄人生的信仰與尊嚴。學習水稻的謙卑姿勢,在蟄伏中積蓄力量,提升能力,為將來的迸發吸納更多的地氣、陽光養分

農人的一生亦如水稻,他們始終保持着跟水稻一樣的生活姿勢,在土地的懷抱里生長,生出根,拔出節,揚出花,結成實,直到成熟的時候,謙卑地低下頭顱。因為這一點,讓我更加敬重。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