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壩鄉
水田壩鄉,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地處秭歸縣西北部,西鄰泄灘鄉,東北交興山縣,南接歸州鎮,全鄉版土面積224平方千米(2017年),轄25個村156個村民小組,6個鄉直單位,現有耕地面積1641.9公頃,多經林面積35500畝,其中柑桔面積16800畝。
水田壩鄉有中小學1所,教職工293人,在校學生1890人,校園占地面積10.37公頃。全鄉有衛生院1個,衛生所6個,村級衛生室25個,病床位40張。全鄉有線電視用戶1750戶,程控電話1070門[1]
中文名稱: 水田壩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湖北省秭歸縣
電話區號: 0717
地理位置: 東經110°38′-110°44′,北緯30°21′-30°10′
面 積: 224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27823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E
名特產品: 主要以柑橘、茶葉、核桃為主
目錄
歷史沿革
水田壩鄉是秭歸縣轄鄉,縣臍橙基地之一。1955年設水田壩區,1958年改火箭公社,1961年復歸水田壩區,1975年改水田壩公社,1986年設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9公里。面積224平方公里,人口27823人(2017年)。秭(歸)水(田壩)公路穿鄉而過。轄上壩、下壩、龍口、董家沖、王家橋、辛家坪、望柱、青蒿峪、大水田、草池坪、陳家嶺、稠木樹、赦倉坪、朝東觀、牛田、李家坡、石埡、馬營、聯營、龍潭灣、野桑坪、姜家坡、郝家灣、嚴坪25個村委會。以農業為主,盛產茶葉、柑橘、杜仲。
幾年來,鄉黨委、政府圍繞依託集鎮、擴市活商、加快調整、富民富鄉的發展思路,狠抓三大文明建設,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移民建設紮實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2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184萬元,財政收入259.22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1646元。
水田壩鄉位於長江西陵峽北岸,東經110°38′-110°44′,北緯30°21′-30°10′。東北與興山縣接壤,南接歸州鎮,西鄰泄灘鄉。三峽工程修建後,鄉政府駐地由原中壩村3組向北遷往185米高程的上壩村3組土地嶺,距歸州新鎮10千米,距離新縣城茅坪陸路70千米。清朝時期,此地曾出現嚴重乾旱,當時,有一姓丁的縣長,為抗旱在此修了一條水渠,後來,水渠以下的水田一壩一壩地增多,逐漸形成上、中、下三壩,故統稱為水田壩。
明清時期屬下戎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後置茅壩鄉,民國時期仍設茅壩鄉。1949年8月設茅壩區;1951年4月改為第二區;1958年9月設水田壩人民公社;1961年4月改為水田壩區;1975年10月,分設為桑坪人民公社和水田壩人民公社;1984年1月兩社合併仍為水田壩區;1987年10月撤區建立水田壩鄉至2001年1月,全鄉轄49村1個林場。2001年2月,全鄉行政村合併為25個。現全鄉版圖面積224平方千米,下轄25個行政村,154個村民小組,11135戶,總人口33197人。現有耕地面積1407公頃,水域面積333公頃,林地面積20420公頃。森林覆蓋率79.5%。境內河流水系發達,發源於興山縣夜蚊子溝的吒溪河由北向南依次為南陽河、良斗河、袁水河,沿途匯集三岔河(咸池溝)、田家河、王家橋溝等支流一齊注入長江,流長524千米,流域面積1837平方公里。
該鄉地處大巴山、巫山余脈和八面山坳會合地帶,山高坡陡,嶺峰交錯,高低山海拔懸殊大,最低海拔175米,最高海拔為羊角大尖1704米。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溫暖濕潤。冬季平均氣溫7.5℃,夏季平均氣溫30℃,年平均氣溫20℃,無霜期310天。獨特的地域條件和氣候使得境內物產豐富,以柑橘、茶葉和核桃聞名。主要植物有杉樹、柏樹、馬尾松、櫟樹、紫薇、紅豆杉等。主要動物有野豬、麂子、蛇、兔子、錦雞等。 該鄉解放前發生過組建「紅帶會」抗擊「棒老二」歷史事件。水田壩鄉人傑地靈,是革命老區,湧現出大量革命先烈和模範人物。在解放戰爭時期,有吳述均、吳益昌、郝正興、吳承忠、余從殿、陳永太、郝發萬、盧永植、王惠禮、董元槐、王克詩、李國相、李文龍等革命烈士(均已入《秭歸縣誌(1979-2005)》人物傳);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湧現出王啟寶、劉光群、溫庠之、周宗簽、胡學知等先進模範人物。該鄉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奮發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勵着該鄉人民不斷努力探索,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殊榮。該鄉馬營村1986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蘇區」;水田壩鄉先後於1996年11月被湖北省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先進單位」;1997年12月,被湖北省農業普查辦公室評為「第一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集體」;2009年度被湖北省移民局評為「移民工作先進單位」。2011年11月鄉老區建設促進會被評為全省「先進老區建設促進會」。
集鎮建設
水田壩鄉現有中心集鎮1處,為庫區移民新建設集鎮。1992年10月,對集鎮進行了總體規劃,規劃期限:短期1992—1997年,長期1998—2012年。集鎮性質: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發展規模:19.52公頃。規劃內容為:新集鎮按照「兩片一線」(北片、南片,城鎮商業街)的整體布局,規劃為工業倉儲區、居住區、行政辦公區、商業區和文化區,居住建築沿河規劃3個居住組團和西南山坡居住組團4片,鄉政府辦公樓座落山坡,作為集鎮中心標誌性建築物,公共設施沿主幹道兩側布置展開,形成商業文化一條街。
新集鎮面積0.4平方公里,總人口1910人,其中非農人口860人,常住人口1489人,流動人口421人,城鎮化率4.5%;集鎮有3條街道,分別為:沿江路、蓮花路、永吉路。集鎮道路長度4.5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4.5公里,人行道480米,總面積2.5萬平方米;下水道5600米;
1994年,建立了1座自來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7800米,日供水1500噸,供水520戶;開挖下水道5600米;液化氣站1個;園林綠化4處,面積達6500平方米;綠化帶6500平方米,綠化率20%;安裝街道照明路燈60盞;配置垃圾桶50個,垃圾處理場1個。
水田壩鄉境內建有客貨運碼頭各1個,分別為龍口渡運碼頭和水田壩貨運碼頭;有客運站1處,位於沿江路東端;境內有縣道20公里,鄉道85公里,通村公路373.6公里,可達10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168.2公里,硬化率達45%。境內橋樑32座,其中特大橋6座,分別為:東風橋、良斗河大橋、三溪河大橋、水田壩大橋、稠木樹大橋和紙坊河大橋。
經濟發展
2011年,全鄉農業總產值2.02億元,同比增長20.5%,工業總產值2110萬元,同比上升3.35倍,農民年人均純收入3514元,同比增長18.44%,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2.09萬元,同比增長5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1億元,同比增長18.77%%。
域內農業以柑橘、茶葉種植為主,兼種糧油、核桃等。現已形成低山種植柑橘,高山、半高山種植茶葉、核桃、蔬菜的產業格局。2011年,全域糧食播種面積33436畝,總產7637萬噸,每畝單產228公斤;油料播種面積12835畝,總產1750噸;生豬出欄5.38萬頭;柑橘面積4.2萬畝,產量4.5萬噸;茶葉面積1萬畝,產量496噸,兩項產量均在全縣鄉鎮中排名第二。
域內建有小Ⅱ型以上水庫3座,總庫容為479.5萬立方米;開挖水庫干、支渠16條,總長82.3千米,埋設管道1060米;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172公頃,有效灌溉率達70%。
域內金融網點有2個,2011年末儲蓄餘額達2.5億元,貸款額960萬元,其中郵政銀行儲蓄餘額1.1億元。郵政通訊業務發達,截至2011年底,函件業務達3954件,開通程控電話1400部,寬帶用戶650戶,有移動、聯通手機2.04萬部,有線電視接入23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7%。
域內有各類商業網點50餘個,營業面積8000平方米,商業零售額8億元。域內有旅館、飲食、理髮、修理等服務業300家,其中旅館飲食業15家,服務業年營業收入9500萬元。
2010年成功引進宜昌匯錦達電子有限公司落戶秭歸茅坪經濟技術開發區,並於當年投產,年銷售額達2億元,利稅15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全鄉現有初中1所,小學1所,幼兒園1所,在職教師156人,在校學生1837人,其中初中775人,小學1062人,在園幼兒17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10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初中升學率達97%,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文化藝術。傳統藝術形式有水田壩地花鼓(上世紀五十年代已進入中國戲曲名錄)、戲劇、曲藝及美術、民俗等,全鄉已挖掘整理出10處定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為稠木樹花鼓舞、民間習俗葬禮、鑼鼓山歌、打擊樂(十八折)、吹打樂、根雕(美術)、泥塑(美術)、文學故事、醫術、屈原的傳說等。藝術團體有王家橋村新農村文化藝術社團、稠木樹花鼓舞社團以及辛家坪村民間藝術社團等;文化活動場所有文化體育廣場1個,農家書屋25個;活動場所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路徑、室內乒乓球室等。
醫療衛生。域內有中心衛生院1家,職工69人,村級衛生室24個,醫務人員149人;能開展農村常見病診療、普外科、骨外科和婦產科手術等業務。全年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4369戶,32379人,參保率97%。計劃生育率達98%,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出生性別比103:100。傳統易發的大脖子、梅毒、麻風等地方病已經全部消除。
體育。傳統體育項目有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中國象棋、田徑、划龍舟等;獲得主要榮譽有:鄉初級中學被命名為縣傳統體育(田徑)基地學校;中學少年女子排球隊曾獲縣級比賽亞軍;農技中心職工謝宗大曾獲縣中國象棋比賽老年組冠軍等。主要體育活動場所有鄉文廣中心活動廣場,中小學籃球場、田徑場,集鎮體育路徑以及咤溪河天然水域游泳基地等。
社會保障。2011年域內落實農村低保1767戶2754人,發放低保金184.2萬元。五保老人188人,其中集中供養的40人,分散供養148人,集中供養年人均補助生活費2100元,分散供養年人均補助生活費1600元。
環境保護。4個村建有農村飲水工程6處,受益村民4200人;沼氣池813個;節能灶100口;太陽能200戶;集鎮建有無水處理廠一座,日處理污水900噸,有公廁1座。
地域特色
水田壩鄉地處三峽庫區,山青水秀,人傑地靈,民風純樸。主要為漢族居住地。生產、生活習俗有整栽秧酒、吃粽子、賽龍舟等;行為習俗有男女定婚過門,三天回門,生小孩送祝米、滿歲抓周等;喪事有打喪鼓、堂祭、燒包袱等;居住習俗,早期依山臨水而居,喜獨家獨院,多為兩層土瓦屋。後改土為磚,多為二、三層小樓房,臨公路而建,向村莊式集居發展。境內地方發音特點為語氣平緩,抑揚頓挫不明顯,二、四聲及「n」和「l」混而不分,普通話與地方話混雜,常見的地方讀音如「日」ri讀成「er」、「生」sheng讀成「seng」。地方語彙十分豐富,如稱謂用語,丈夫被稱為愛人、男人、老頭子、夥計等;生活用語如「火色」,表示困難、厲害的意思。域內主要信奉佛教,解放初期較盛,隨後信眾越來越少,逐漸淡化。
水田壩鄉域內名特產品主要以柑橘、茶葉、核桃為主。柑橘品種主要有臍橙、錦橙、椪柑和蜜桔等,果大色鮮,糖多汁美,臍橙種植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面積最廣,產量最大,子品種中以紐荷爾為主,以倫晚、紅肉為優。茶葉以正存、嚴坪等地生產的「屈鄉毛尖」、「三峽寶劍」茗茶、優質綠茶為代表,色澤翠綠,香味濃郁,甘甜可口,研製的「屈鄉毛尖」等系列茗茶曾榮獲中國茶葉協會名優茶評比一等獎和宜昌市名優產品。
水田壩鄉域內集蘇區、老區於一體,早在1930年3月就成立了秭歸縣第一個黨支部——馬營黨支部。其遺址水田壩鄉小坪子至今尚存,已列入文物保護範疇。
水田壩鄉域內旅遊資源豐富。有青蒿峪、草池坪兩大水庫等自然景觀;有李家院子、王家灣、寇家老屋、謝家灣、喬家坡、姜家坡、胡家老屋、道子田、向家院子、石埡村孔嶺古墓群、觀音山李家墳、向家包12處古遺址、遺蹟;有天破寨、拐拐橋、觀音岩石刻,溫家堡岩屋山等人文景觀。
視頻
秭歸縣水田壩鄉嚴坪村大院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