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牛忍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牛忍辱”
图片来自六图网

水牛忍辱,那树神此刻看在眼里,心中更是由衷地敬佩水牛王,脱口诵道:“罪恶不迂腐,殃熟乃遭患;罪恶今已满,诸殃不烂坏”

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田野,广阔无垠,浮云流水,嫩草鲜花,真实是一个好去处。
  有一头水牛王,每日里带着很多的牛子牛孙,饥食嫩草,渴饮清泉,悠然度日,却也不亦乐乎。只见这水牛王,高视阔步走在牛队最前面,确实雄壮魁梧,性情温和,却不失八面威风的王者风姿。
  偏偏有一猕猴,见人家活得清闲,心中妒忌万分,怒形于色,便抓起泥土砂石,迎头乱打。
  这水牛王走在部队前面,真实挨了几下。它身受侮辱,却不仇恨,仅仅昂首怜惜地看了那山公一眼,叹了口气,摇摇头走开了。
  后边的牛见水牛王如此,也都效法,并不与这山公计较,甩甩尾巴回身随水牛王而去。
  这山公见状,以为牛们不敢惹它,愈加气焰嚣张,它远远瞥见一贪玩儿的小牛犊落在部队后边,正急急向这边追来,便又抓了砂石,尾追上去,一边骂,一边打将以前。
  小牛犊被打得心头火起,正要回身去经验这泼猴儿一顿。遽然看见前面水牛王转过身来,正盯着自己。那目光恰似无声的指令,小牛犊一跺脚,压下心头之火,回身跑回牛群。
  牛群又往前走。迎面有一株大树,极端旺盛,有一个树神住在里边,亲眼目睹了刚才的事。他见牛群走过来,就不由得问水牛王:“为何刚才那猴儿如此打骂,你们都忍住不作声,岂不显得过火窝囊了吗?”
  水牛王以偈答道:“彼轻辱毁我,又当加施人;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说完,带领众水牛拂袖而去。
  树神不由允许,心生敬仰。
  过了不久,有一群婆罗门从路上远远走来,恰又被山公看见。它正本心中余忿未平,所以故伎重演,又俯身抓了把砂石,待世人走近时,一边骂,一边打了以前。
  世人一愣,不知何以挨揍,待看清原是一只顽猴撒泼,不由大怒,遂呼喊一声,我们蜂拥而至,七手八脚地将这猕猴捉了起来。
  猕猴心中惧怕,悔之晚矣,忙不住声地求饶。世人正在火头上,怎么饶得了它?不由分说,按在地上,一顿乱脚,那猕猴登时了帐。
  那树神此刻看在眼里,心中更是由衷地敬佩水牛王,脱口诵道:“罪恶不迂腐,殃熟乃遭患;罪恶今已满,诸殃不烂坏”。
  当年那水牛王,即如今的释迦牟尼佛。他因修菩萨行时,不慎造罪,蜕化为水牛王,仍不忘常修忍辱及慈悲喜舍等心行,直至成佛。[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