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氆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氆氇(pǔlu 〖藏pulu〗)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

简介

氆氇,是藏族的传统毛纺织品,也是农区和城镇藏族群众制作藏袍、靴子、帽子等的主要原料。它以羊毛为原料,制作方法是先将羊毛弹梳后用纺缍手捻成线,然后用木梭织机织成。一般幅宽20多厘米,颜色有白、黑、蓝、红、赭、青等。除单色外,还有毛织扎染的十字花氆氇等。其品种很多,总的可分为普通氆氇和细氆氇。细氆氇,纹理精细紧密,质地柔软,可与机织毛呢相媲美。相传,其机织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新唐书·吐蕃传》中已有关于褐、素褐和毡韦的明确记载,可见唐代藏族的氆氇类织品已很普遍。到了元代,氆氇已作为贡品传入内地。现在以西藏拉萨、日喀则泽当、札囊、江孜和川西的乡城、巴塘等地所产最为著名,产品大量运销其他藏族地区和内地,并远销国外。[1]

发展历史

在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以前,吐蕃藏人冬天穿皮,夏天穿毡。古史《唐会要》记载:“辫发毡裘,畜牧为业。”《新唐书·吐蕃传》上也有这样的记载:“衣裘毡韦,以赭涂面为好。”译成现代汉语即“通常穿皮毛和毡衣,脸上喜欢涂一种土红色的膏汁。”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询问吐蕃大臣仲琮藏土的穿着情况,仲琮说:“鸟海之南,盛夏积雪,冬则羊裘数重,暑月犹衣裘。”

吐蕃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氆氇织造方面的记载,早期形态的氆氇可能已经出现,那时藏地羊毛非常丰富,手工业又相当发达,加上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唐书·吐蕃传》上说的,公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琼结的营帐里会见了藏王热巴坚,亲眼看到他“身披素福,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根据《辞海》解释,“揭”是兽毛制成的粗糙毛巾。联系到松赞干布“自褫毡罽”的“罽”,辞海上也解释为一种毛织品。这些是吐蕃有了粗制毛织品的证明。

在公元14到16世纪的帕珠时期,西藏的氆氇生产进入了成熟的阶段。[2]

制作方法

氆氇为藏族人民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

氆氇用的是老式木棱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作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用于制作衣服和坐垫,有不同粗细等10多个品种,手工生产一般用纺锤捻线,织机织造,宽约40厘米。毛线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一、将羊毛用纺锤拈成线,借助简单纺架手工操作。用此方法,一个技术熟练的妇女,一天可织近3米氆氇。

二、将羊毛用纺车纺成线,再用梯形木结构织机纺织。[3]

花色品种

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

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1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

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

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

氆氇花色品种不多,但很有民族特色。普通的氆氇是白色,幅宽20-30厘米,可做男装。但一般都要染色,常见的有黑、红色。黑色氆氇多用于男女式长袍、鞋帮。最有特色的要算色条氆氇,它是用各色彩线织成的宽窄不等的彩条呢,可用来做服装或装饰。除此之外,十字花氆氇也十分常见。[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