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鼻袋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鼻袋熊[1] 学名Lasiorhinus latifrons),又名南澳毛吻袋熊,是袋熊的一种。它们分布于澳洲纳拉伯平原(Nullarbor Plain)至新南威尔士边境的半干旱丛林及小桉树丛

当地政府将毛鼻袋熊列为易危,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则列它们为无危。由于幼熊很难在干旱季节生存,近年来因雨量的减少正威胁著它们及其繁殖。专家认为现时的气候转变可能会对它们造成更大的威胁。

特征

澳大利亚[2] 特有的动物,体重约25-28公斤,体长95-105釐米,尾长可达5.5釐米,因而形成某矮胖的体型,四肢粗短,前肢的趾头长,趾甲坚硬,常用以在地面挖洞筑巢,头有咖啡色毛茸被覆,体毛长,呈绢毛状,外耳长,其尖有白色长毛。毛鼻袋熊体型比袋熊小(袋熊体长70-120釐米,体重15-35公斤)。

生长繁殖

通常是独居生活,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会在一起,但交配后不久,雌兽就会把雄兽给赶跑。毛鼻袋熊的幼仔通常在比较湿润的季节,也就是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4月出生。幼仔要在育儿袋中待上将近一年。一年以后,毛鼻袋熊的幼仔才能长大,真正独立生活。雌性袋熊经过20-22日的妊娠期后,会在春天会产下一头幼袋熊。它们有良好发育的育幼袋,可保护幼袋熊6-7个月。袋熊在出生15个月后才会断奶,在18个月会达至性成熟。

分布区域

生长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Queensland)东部地区约15.5 平方公里的森林地上,根据2001年的调查,该地仅有100个的巢,约70-80只的毛鼻袋在使用,数量甚为稀少。毛鼻袋熊的分布区有些地方与袋熊(袋熊产在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重叠。

袋熊擅长挖洞,意外成为澳洲野火救命英雄
原图链结 图片来自 科技新报

食物

袋熊会以其像啮齿目的牙齿[3] 及强壮的爪来挖巢穴。虽然它们主要活动是在黎明、白天及黄昏的时段,但也会在夜间或寒冷的日子出来摄食。它们并非容易看见的动物,但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留下的证据。

袋熊是草食性的,主要以草、莎草科、香草、树皮及树根为食物。门齿有点像啮齿目的,可以用来咬粗糙的树,或挖洞穴[4] 。就像其他的草食性动物一样,它们的门齿与颊齿之间有很大的纵裂。

生态与行为

它们的新陈代谢非常的慢,差不多要用14天的时间来完成消化,但这有助于生活在干燥的环境。它们行动很缓慢,一当遇上危害的时候,逃走速度很快,可以达到40km/h,并维持达到90秒。袋熊会保护由其巢穴为中心的疆界,对于入侵者存有攻击性。塔斯马尼亚袋熊的疆界达23公顷,而毛鼻袋熊属的则不多于4公顷。当受到攻击时,袋熊会发挥出巨大的抵抗力。例如当它受到地底下的掠食者攻击时,它会破坏地底隧道,令掠食者窒息。它们主要的防御是靠身体后部以软骨组成的结构。连同不怎么长的尾巴,可以避免在逃走入隧道时被掠食者攻击尾部。

参考文献

  1. 毛鼻袋熊,中央广播电台,2017-07-19 17:04
  2. 澳大利亚,纽约时报中文网,2020/01/03
  3. 牙齿,健康杂志,2018/06/01
  4. 洞穴,自由时报,2019/04/13 16: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