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蚶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文名:毛蚶

拉丁学名:Scapharca subcrenata

别 名:毛蛤、毛蛤、

麻蛤、麻蚶、瓦楞子等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纲:双壳纲

目:列齿目

科:蚶科

属:毛蚶属

种:毛蚶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Lischke,1869

毛蚶(学名:Scapharca subcrenata),别 名:毛蛤、毛蛤、麻蛤、麻蚶、瓦楞子等 ,是蚶科毛蚶属贝类。贝壳中等大小,壳长40-50毫米。壳质坚厚,双壳膨凸,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壳顶突出并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壳面放射肋突出且较密,有30-34条放射肋,肋上有方形小结节,状似瓦垄,在左壳尤为明显,腹侧有明显的生长纹。外壳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绒毛,壳面和壳内均为白色。。前闭壳肌痕小,近马蹄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 毛蚶主要栖息于浅海(20米以下)的软泥底或含砂的泥质海底,栖息水域一般是稍有淡水流入的内湾和较平静的浅海,多分布在水深5-7米的海域,水深14米以上的海域分布稀少。毛蚶主要以圆筛藻、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桡足类附肢、双壳类卵、浮游幼体和有机碎屑等为食,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适宜生存盐度为21.0-28.8,存活水温为0-32 ℃。毛蚶广泛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沿岸,在中国以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海区资源尤为丰富,辽宁锦州、河北唐山、天津北塘、浙江象山港和山东羊角沟等均是毛蚶的重要产地。 [1]

毛蚶形态特征

毛蚶贝壳中等大小,壳长40-50毫米。壳质坚厚,双壳膨凸,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通常两壳大小不等,右壳稍小,壳顶突出并向内卷曲,位置偏向前方。壳面放射肋突出且较密,有30-34条放射肋,肋上有方形小结节,状似瓦垄,在左壳尤为明显,腹侧有明显的生长纹。外壳覆盖着一层深褐色绒毛,壳面和壳内均为白色。前闭壳肌痕小,近马蹄形;后闭壳肌痕大,近方形。铰合部呈直线形,齿密而小,约50枚。

毛蚶生活习性

毛蚶主要栖息于浅海(20米以下)的软泥底或含砂的泥质海底,栖息水域一般是稍有淡水流入的内湾和较平静的浅海,多分布在水深5-7米的海域,水深14米以上的海域分布稀少,由沿岸浅水向外海深水呈密度递减趋势。潮间带和潮下带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潮间带的毛蚶整个卧于泥沙中,仅留一出入水口;而潮下带的毛蚶仅三分之一躯体卧于泥沙中。毛蚶主要以圆筛藻、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桡足类附肢、双壳类卵、浮游幼体和有机碎屑等为食,对温度和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适宜生存盐度为21.0-28.8,存活水温为0-32 ℃。

毛蚶分布范围

毛蚶广泛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沿岸,在中国以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海区资源尤为丰富,辽宁锦州、河北唐山、天津北塘、浙江象山港和山东羊角沟等均是毛蚶的重要产地。

毛蚶繁殖方式

毛蚶大多为雌雄异体,个别为雌雄同体,生殖腺包在消化腺(内脏团)周围,性成熟时雌性性腺为桔红色,雄性性腺为乳白色,生殖孔开口在后闭壳肌的腹面,左右各1个。生殖腺发育主要分为5个时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或4个时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排尽期)。中国连云港毛蚶性腺发育的5个时期分别为:增殖期(3-4月),生殖腺发育不明显,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生长期(5-6月),性腺发育明显,肉眼可辨雌雄;成熟期(6-7月),性腺几乎充满整个内脏团并延伸到足的基部;排放期(7-9月),排放初期有少量排放,肉眼无法判断是否已排放,大量排放后的性腺饱满度明显下降,肉眼很容易鉴别;休止期(10月-翌年2月),软体部消瘦,性腺不明显,不能分辨雌雄。

毛蚶繁殖方式为卵生型,产卵量较大,壳长为3-4厘米的雌蚶一次可产卵250-300万粒。繁殖期间,雌、雄个体分别将成熟精卵从生殖孔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完成受精,浮游一段时间后附着变态为稚贝,再进一步发育为成体。受水温、饵料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海区的毛蚶繁殖期略有差异,但大都集中在7-9月,当水温达到22-24℃时开始产卵,水温为26.7℃左右进入繁殖盛期。中国辽东湾毛蚶的繁殖季节为7月上旬至8月末,此时水温为22-27℃,产卵盛期在7月15日-30日,水温为24-26℃。毛蚶生殖腺在繁殖期具有分批成熟、分批排放的特点,第一次排放量最大,高峰间隔约半个月,一般可排放3-4次。

在水温为(26±1)℃时,受精卵在15-18、20-25分钟先后排出第一、第二极体,完成第一、第二次成熟分裂;受精约30分钟时,雌、雄原核形成;35分钟时,雌、雄原核各自形成染色体组;40分钟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成2个大小不等的卵裂球;55-60分钟时,受精卵第二次卵裂成1大3小4个卵裂球。

毛蚶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种群现状:20世纪60-80年代,毛蚶资源量和采捕数量都很大,仅渤海湾资源蕴藏量就曾达数十万吨,1976年河北省毛蚶产量达到最高水平4.1万吨,不仅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进入20世纪80年代,受过度捕捞及生境破坏等因素影响,毛蚶资源和产量开始大幅度下降,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毛蚶主要价值

经济:毛蚶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食用贝类,其不仅肉味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含量等特点。 药用:毛蚶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较高,有化痰、软坚、散瘀、消积等功效,可治痰积、胃痛、嘈杂、吐酸、症瘕、瘰疬、牙疳等病症。现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毛蚶养殖技术

养殖条件 稚贝来源:利用采自滨州无棣自然海域成贝、在日照新慧育苗场繁育出的毛蚶稚贝,规格为1.0-1.5毫米。 池塘条件:工厂化育苗水泥池,单口面积25平方米和36平方米两种,水深1.4-1.6米,池底坡度10%左右,斜向出水口,有进排水、加热、控光和充气设施,每池布设16、20个散气石。毛蚶苗种培育车间分东西两个,东车间共26个池子25平方米(面积)×1.6米(深)、西车间一共52个池子36平方米(面积)×1.4米(深)。东车间以培育筛选的小苗为主,西车间以培育筛选的大苗为主。 室外虾池为面积1.5公顷左右的长方形土池4个,水深2米。 培育用水:抽取的自然海水在沉淀池沉淀后,经过沙滤池沙滤注入蓄水池,蓄水池进水口使用200目筛绢网袋再次过滤。水温18-28℃、盐度20左右。 水位控制:培育池水位控制在40-60厘米。

室内水泥池准备 池塘处理:水泥池事先用30毫克/升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浸泡消毒,反复冲刷后注入用200目网滤的海水30厘米。 附着物铺设:选择自然海区滩涂的表层海泥作为附着物,经曝晒风干后备用。布苗和分池时使用的新池,应提前铺设附着物。海泥称好后在桶中加入开水冲泡0.5小时进行消毒处理,充分搅匀浸透后,用200目网袋过滤,然后按照100克/平方米将海泥均匀泼洒于培育池。泼洒海泥过滤液时,调大充气量,以使其均匀铺设于培育池中,泼洒结束后停止充气,让其均匀下沉。

室内培育期管理 水位控制:培育期间水位保持40-60厘米。 布苗倒池:布池时间根据育苗场生产情况,一般在7、8月份。布池时掌握小规格稚贝(1.5毫米以下)密度控制在150-200克/平方米,大规格稚贝苗种(1.5毫米以上)布池密度在250-300克/平方米。随着稚贝生长及时倒池疏苗,一般根据生长情况每隔10-15天倒池1次。倒池时将池水排干,在排水口用目数适宜的筛绢网(20-40目)在出水口接住排出的毛蚶稚贝。

光照调节:随着稚贝生长,光照强度由500勒克斯逐步增加至2500勒克斯。 充氧:苗种培育期间需连续充气,前期微气量,后期逐渐增大,气量大小以水面不出现沸腾状态为宜,既确保水体中溶氧充足,也避免将底泥搅起,给毛蚶创造稳定的生长环境。 换水:前期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60%,中后期每天换水3-4次,每次换水量70%-80%。

饵料供给:在室外蓄水池施洒生物肥水素培肥水质,通过控制换水量调节池中饵料生物密度。根据池中贝类密度与重量、饵料密度等情况及时调整换水量。 水质调节:定期对室外蓄水池和培育池塘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温度、盐度、溶氧、pH、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根据水质监测情况,及时采用泼洒微生态制剂、换水等方式进行水质调节。试验期间水质各项理化指标控制在:pH值8.0-8.5,比重1.018-1.023,溶氧>4毫克/升,氨氮<0.5毫克/升。

毛蚶稚贝室外池塘培育 清池:进水前,彻底清除池底污泥和杂草,平整池底,压实池沿,经20-25天曝晒,用漂白粉15-20毫克/升全池泼洒消毒。 肥水:进水口设60目筛绢网,毛蚶苗入池前1周进水。前期进水40-50厘米,施氮肥3-5毫克/升、磷肥0.3-0.5毫克/升,水色呈浅黄绿色,透明度保持25-30厘米。毛蚶苗入池后7-10天逐步将水加至1.5米,入冬前将水加满。

移养:壳长大于5毫米以上即移养到室外池塘进行培育。移苗时避开暴雨等恶劣天气,用小船将毛蚶稚贝均匀施撒在池塘中。 移养密度:壳长5毫米左右的毛蚶苗种,放养密度为1500粒/平方米;壳长7毫米以上的毛蚶苗种,放养密度为800-1000粒/平方米。 换水:根据池塘水色决定换水量,壳长<15毫米,日换水5-10%;壳长>15毫米,日换水15-20%。定期测量各项水质指标。

参考来源

  1. 毛蚶, 海洋生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