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毛稔 |
中文名稱:毛稔 拉丁學名:Melastoma sanguineum Sims 所屬國家: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科:野牡丹科 屬:野牡丹屬 種:毛稔 |
毛稔,中藥名。為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毛稔MelastomasanguineumSims的葉或全株。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解毒止痛,生肌止血之功效。主治痧氣腹痛,痢疾,便血,月經過多,瘡癤,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信息
別稱:甜娘、開口棗、雉頭葉,雞頭木、黃狸膽、猛虎下山、大紅英
界:植物界
目:桃金娘目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命名者及年代:Sims,1821
亞科:野牡丹亞科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性味歸經:味苦、澀,性涼。入脾、肝經
分布區域:中國南部,印度,馬來西亞
形態特徵
大灌木,高1.5-3米;莖、小枝、葉柄、花梗及花萼均被平展的長粗毛,毛基部膨大。
葉片堅紙質,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頂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鈍或圓形,長8-15(-22)厘米,寬2.5-5(-8)厘米,全緣,基出脈5,兩面被隱藏於表皮下的糙伏毛,通常僅毛尖端露出,葉面基出脈下凹,側脈不明顯,背面基出脈隆起,側脈微隆起,均被基部膨大的疏糙伏毛;葉柄長1.5-2.5(-4)厘米。
傘房花序,頂生,常僅有花1朵,有時3(-5)朵;苞片戟形,膜質,頂端漸尖,背面被短糙伏毛,以脊上為密,具緣毛;花梗長約5毫米,花萼管長1-2厘米,直徑1-2厘米,有時毛外反,裂片5(-7),三角形至三角狀披針形,長約1.2厘米,寬4毫米,較萼管略短,脊上被糙伏毛,裂片間具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小裂片,通常較裂片略短,花瓣粉紅色或紫紅色,5(-7)枚,廣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頂端微凹,長3-5厘米,寬2-2.2厘米;雄蕊長者藥隔基部伸延,末端2裂,花葯長1.3厘米,花絲較伸長的藥隔略短,短者藥隔不伸延,花葯長9毫米,基部具2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剛毛。
果杯狀球形,胎座肉質,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密被紅色長硬毛,長1.5-2.2厘米,直徑1.5-2厘米。花果期幾乎全年,通常在8-10月。[1]
植物種屬
野牡丹科野牡丹屬植物毛稔。
分布區域
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m以下的山麓、溝邊、濕潤的草叢或矮灌叢中。
藥用價值
一、
功能:解毒止痛,生肌止血。
主治:痧氣腹痛,痢疾,便血,月經過多,瘡癤,跌打腫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爛或研細末敷。
相關論述:
1、廣西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收斂止血,消食止痢。主治水瀉,便血,婦女月經過多,外傷出血。」
2、《廣西本草選編》:「治月經過多,便血,急性胃腸炎。」
相關配伍:
1、治月經過多,便血,急性胃腸炎,毛稔全株15-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外傷出血,紅芯豬牯稔葉適量,曬乾為末,外敷患處。(《惠陽地區中草藥》)
採收加工:夏季採收,鮮用。
藥材性狀:
根常彎曲,有側根,表皮疏鬆黃白色,木部淺褐色帶淺紅褐色。莖枝圓柱形,表面有褐色粗毛,斷面淺黃褐色,中央有髓。葉對生,厚紙質,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8-13cm,基部圓鈍,主脈5條,下面脈上有壓緊長毛,邊全緣。味澀。[2]
二、
拼音Máo Rěn
別名山啄咯、紅花野牡丹、豹牙郎(《廣西藥植名錄》),豺狗舌、紅爆牙狼(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野牡丹種植物毛稔的根、葉。全年可采。
原形態直立灌木,高1~2米。莖枝被散生、擴展的長粗毛。葉對生,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0~14厘米,寬2.5~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渾圓或鈍,主脈5條,上面綠色,禿淨,下面常呈紅色,脈上有散生、壓緊的疏長毛。花大,1~3朵生於枝梢,徑達7~8厘米,紫紅色;萼管被長而硬的剛毛,裂片線狀披針形,遠較萼管為短,有等大的附加裂片;花瓣5;雄蕊10。果杯形,有長而硬的紅色粗毛。花期5月。
生境分部生於荒野、草地、溪邊或灌木叢中。分布我國南部。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澀,微溫。"
功能主治
①《廣西藥植名錄》:"根:治痧氣,蛇傷,跌打損傷;葉:涼血,消腫,止血,止痛,生新。"
②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收斂止血,消食止痢。根:治水瀉,便血,婦女月經過多。葉: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兩。外用:研末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