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核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毛核木(学名:Symphoricarpos sinensis Rehd.)是忍冬科,毛核木属直立灌木,高可达2.5米;叶菱状卵形至卵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两面无毛,花小,无梗,单生于短小、钻形苞片的腋内,苞片叶状且较长;萼齿卵状披针形,花冠白色,钟形,裂片卵形,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药白色,果实卵圆形,蓝黑色,具白霜;7-9月开花,9-11月果实成熟。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云南北部和广西。生于海拔610-22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
毛核木枝叶丰满,初夏开花,是观花观果灌木树种。
- 中文名:毛核木
- 拉丁学名:Symphoricarpos sinensis Rehd.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茜草目
- 科:忍冬科
- 族:北极花族
- 属:毛核木属
- 种:毛核木
- 命名者及年代:Rehd.,1911
形态特征
直立灌木,高1-2.5米;幼枝红褐色,纤细,被短柔毛,老枝树皮细条状剥落。叶菱状卵形至卵形,长1.5-2.5厘米,宽1.2-1.8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两面无毛,近基部三出脉,侧脉不明显;叶柄长1-2毫米。[1]
花小,无梗,单生于短小、钻形苞片的腋内,组成一短小的顶生穗状花序,下部的苞片叶状且较长;萼筒长约2毫米,萼齿5枚,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顶急尖,无毛;花冠白色,钟形,长5-7毫米,裂片卵形,稍短于筒,内外两面均无毛;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与花冠等长或稍伸出,花药白色,长2毫米;花柱长6-7毫米,无毛,柱头头状。果实卵圆形,长7毫米,顶端有1小喙,蓝黑色,具白霜;分核2枚,密生长柔毛。花期7-9月,果熟期9-11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云南北部和广西。生长在海拔610-22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
主要价值
毛核木树形小巧,枝条密集下垂,是优良的绿化树种和地被植物,观果观叶兼具。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云南北部和广西。生长在海拔610-2200米的山坡灌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北房县。
繁殖方法
扦插
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均可。由于嫩枝扦插插穗充足,生根快,成活率高,故多采用。6月至8月间,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插穗,长10厘米至15厘米,除去下部叶片,只保留上部两三对叶片,插穗基部削成马蹄形,并速蘸500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然后按株行距5厘米×10厘米,深3厘米至5厘米,插入带塑料拱棚的插床,喷透水并封棚,遮阴。每天喷水两三次,以保持拱棚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约20天即可生根,成活率可达95%以上。生根后,在阴棚下揭棚“炼苗”一周,便可移栽于大田培养,新移苗木需给予几天的遮阴。嫩枝扦插,插穗的选取,以枝条梢段生根率最高,中段、基段依次降低。硬枝扦插于早春三四月进行,插穗基部在100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中浸泡5分钟,或速蘸1000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然后插于插床内,约经一个月可生根。
播种
8月采收成熟果实,经浸水搓洗得到纯净种子。11月下旬将种子混以3倍湿沙层积沙藏至次年春。早春三四月,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20厘米至30厘米,开两三厘米深的沟,将种子播入沟内左右,覆细土2厘米左右,上盖塑料农膜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去除覆盖物,灌水、松土、除草。苗高5厘米时,拔除弱苗,按10厘米至15厘米间苗,并结合灌水追施稀薄液肥,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当年苗高可达40厘米至50厘米,第二年春移栽定植,第三年可开花结果。
分株
多于早春萌芽前进行,将植株根部萌蘖苗连同母株一起挖出,分切成若干单株,或将两三条带根的萌条为一簇,进行移栽。分切时要注意保留蘖条的须根,以确保栽后成活。分栽后要及时浇透一次底水,注意保墒,成活容易。
栽培技术
毛核木适应性强,早春、晚秋均可移栽,极易成活。移栽定植株行距为50厘米×50厘米,定植前在土壤中施入充足的腐熟农家肥作基肥,每平方米用肥6-7公斤,深翻整平。栽后适当修剪,生长期适时浇水、中耕除草,并结合灌水追施氮肥一两次。花后应加强灌水,追施一次氮、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以利于结果繁盛,观果持久。由于其果实秋冬可供观赏,故花后及早春前不宜修剪。每两三年重剪更新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