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较哲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比较哲学

 

 

 

比较哲学(comparative philosophy),广义的比较哲学是研究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狭义的比较哲学则是采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文化系统或不同时期的哲学,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一般指后者。

德国的保尔·多伊森被普遍认为是该学科的创始人。“比较哲学”一词则是由法国哲学家马松—马尔色于1923 年在《比较哲学》一书中提出的。二次大战后,比较哲学获得迅速发展,原因在于:1.世界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国际化;2.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危机使其目光转向东方,希冀在儒学中寻求扭转精神危机的契机。

研究内容

东方发展中国家为避免重蹈西方精神危机的覆辙,也坚持东方固有文化和道德传统。由此而出现了东西方国家共同加速比较哲学研究的新局面。70年代以来,国外掀起了一股比较哲学研究热潮。美国和日本还分别成立了比较哲学研究会和比较哲学思想会。20世纪初,中国的严复、胡适、梁漱溟等开始从不同侧面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新中国的比较哲学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取得很大进展。

创作者简介

东西方比较哲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

按不同层次大致可分为:

1.西方、中国、印度和伊斯兰这四大哲学文明的比较研究;

2.东西方哲学中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

3.东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4.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某一部分的比较;

5.东西方哲学范畴比较。既有同一时期哲学的比较,也有不同时代哲学的比较,人物的比较和思想的比较相互交错在一起。比较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比较对象划分,最基本的有两种,一种是平行研究,即对两种互无影响的哲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之点;一种是影响研究,即对两种相互影响的不同传统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按比较主体的需求划分,比较方法可分为纵比、横比、同比、异比、同异交比等等。

按比较研究的深度,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描述性比较即搜集史料;二是解释性比较即对异同之处进行因果性分析。

主要观点

美国的比较哲学思想运动显示了美国人关心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沟通的心理向度。在美国这一思想运动方兴未艾,并已领先于其他西方国家。综合其比较哲学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

1.必须揭示东西方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异同,这是不同的文化传统达成谅解、实现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 2.东西方哲学各有欠缺或不够重视的思想观念。如东方思想实践性强于思想性,而西方思想则相反;印度耽溺于解脱之途而忘却人生,西方人偏好生活行动本身而忽视对目的的关心,中国哲学则似乎可提供一种综合的途径。东西方哲学只有相互补充才能达到综合,从而引向堪称整体通观的“世界哲学”;

3.要创造面向开放时代的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必须研究人本身,为此又必然要求对人类所有的思想学说进行比较,作系统、批判性研究,从而使东西方思想达到真正融合,形成一比笔种包容多样性的开放性的新文化[1]

参考文献

  1. 哲学比较研究的目的在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