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殿阁大学士」修訂間的差異

(创建页面,内容为“''殿阁大学士''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 | 名称 ||殿阁大学士 ||性质 || 古代官职名 |- | 朝代 || 明朝 ||发展 || 清朝初…”)
 
(removed Category:史官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 次修訂)
行 1: 行 1:
''殿阁大学士''
+
'''殿阁大学士'''
 +
[[File:T01fa99df7fef757b2f.jpg|缩略图|右|[https://image.so.com/view?q=%E6%AE%BF%E9%98%81%E5%A4%A7%E5%AD%A6%E5%A3%AB&src=tab_baike&correct=%E6%AE%BF%E9%98%81%E5%A4%A7%E5%AD%A6%E5%A3%AB&ancestor=list&cmsid=5d222cca135fabab585f875c78fedf1b&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65#id=21441e8055227f9de8ec1012f1626c30&currsn=0&ps=57&pc=57 原图链接]]]
  
 
== 基本信息 ==
 
== 基本信息 ==
行 8: 行 9:
 
| 朝代 || 明朝 ||发展  ||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  
 
| 朝代 || 明朝 ||发展  ||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  
 
|}
 
|}
 +
== 历史起源 ==
 +
 +
明初,[[明太祖]]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1600余年来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但由于工作份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职。明中叶后逐渐参与机要,实为内阁长官。起草诏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实际掌握[[宰相]]之权.
 +
 +
[[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
 +
== 延续 ==
 +
 +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
 +
 +
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明世宗嘉靖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
 +
== 发展 ==
 +
 +
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
 +
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
 +
 +
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
 +
 +
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又有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作为替补。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清内阁实际权力受到限制,后有军机处,成为了当时名义上的百僚之长。
 +
 +
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也。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也。清朝则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
== 代表人物 ==
 +
 +
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福康安]]等人
 +
 +
保和殿大学士:[[索额图]]、张廷玉、傅恒等人
 +
 +
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尹继善、[[和珅]]等人
 +
 +
== 区别 ==
 +
 +
从高到低:[[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
 +
一般官员都是一级一级地升。
 +
 +
这些学士之间权利并没有区别,有所区别的是资历、荣誉。
 +
== 参考资料 ==
 +
<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92909919392145187.html?fr=iks&word=%B5%EE%B8%F3%B4%F3%D1%A7%CA%BF&ie=gbk 殿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的区别]</ref>
 +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於 2021年5月30日 (日) 08:40 的最新修訂

殿閣大學士

目錄

基本信息

名稱 殿閣大學士 性質 古代官職名
朝代 明朝 發展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

歷史起源

明初,明太祖大興冤獄,誅殺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殺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1600餘年來的丞相制度,直接由皇帝親統六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 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但由於工作份量實在過於龐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設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一開始大學士並無實權,類似今日的秘書職。明中葉後逐漸參與機要,實為內閣長官。起草詔令,代皇帝批答奏章,實際掌握宰相之權.

丞相被廢除以後,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他另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後來,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延續

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開內閣於文淵閣,延攬大學士入內閣,正式有"內閣"之名,仁宗、宣宗、英宗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閣,多所扶正,海內清平。

大學士中居首者,號稱首輔,其權最大,有票擬之權。明世宗嘉靖以後,內閣權力急速發展,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發展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設四殿二閣,即保和殿、中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和東閣。但內閣受制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只是轉達表章的機構,大學士並不入閣辦事。

康熙時,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大部剝奪,決策多由南書房作出。康熙於大臣中簡任若干入值南書房,參與機務。但南書房不是正式機構,也不能行文或指揮其他衙門。

雍正時設"軍機處",有軍機大臣三人至六人、軍機章京若干人,成為權力中樞,皇帝的詔令多由軍機處發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詔書等均以內閣名義擬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遞交內閣。

乾隆年間改"中和殿大學士"為"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三殿三閣",設滿漢大學士各二人,又有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作為替補。因前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制約,清內閣實際權力受到限制,後有軍機處,成為了當時名義上的百僚之長。

大學士的名稱前要改加殿、閣銜,數目為六人。最初明朝大學士共"四殿""兩閣"。四殿者,中極殿大學士(原為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原為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也。兩閣者,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也。清朝則稱"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代表人物

武英殿大學士:阿桂、福康安等人

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張廷玉、傅恆等人

文華殿大學士:張英、尹繼善、和珅等人

區別

從高到低:中極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一般官員都是一級一級地升。

這些學士之間權利並沒有區別,有所區別的是資歷、榮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