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都區隴南市下轄市轄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中部、白龍江中游。武都作為地名始於先秦,西漢置武都郡,唐改稱階州,民國改置武都縣,2004年撤縣設區。武都區是隴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隴東南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13個鄉、2個民族鄉,50個社區、649個村,幅員面積4683平方千米,總人口約59.20萬人,其中常住人口56.23萬人(2015年)。
武都區地處秦巴山地結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隴鎖鑰」之稱,是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隴上江南」和「植物大觀園」之稱,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寶貝的複雜地帶」。境內有水杉、紅豆杉等國家保護植物和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動物,擁有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土河保護站)、甘肅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武都區是「中國油橄欖之鄉」、「中國花椒之鄉」、「千年藥鄉」,名優特產有「武都油橄欖」、「武都花椒」、「隴南綠茶」、「武都崖蜜」、「米倉紅芪」等。風景名勝有萬象洞、水濂洞、朝陽洞、姚寨溝、五鳳山森林公園、千壩草原等。 武都區先後榮獲「最美中國·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國·生態、自然旅遊城市和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遊城市」、「中國最美生態宜居旅遊名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1]
歷史沿革
根據龍溝發現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報告證明,早在1000萬年前,白龍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區。而且這裡河谷縱橫,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還生息繁衍着三趾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劍齒象、劍齒虎等動物。
根據文物普查和考證發現,白龍江及支流北峪河、溝壩河、福津河沿岸的黃土坪上,埋藏着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蹟和遺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及商周時代武都白馬氐族的寺窪文化等。
武都最遲在新石器時期中晚期就有華夏民族的足跡,他們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龍江及其支流溝壩河、福津河沿岸,從而開創了武都燦爛的古文化。
夏、商時期,武都為《禹貢》雍州之地,屬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戰國時,武都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
先秦時武都已有道(縣)級建置。
秦朝時,武都屬白馬氐族人。秦始皇設武都道,隸屬隴西郡。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粵後,又發兵擊西南夷。據《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南粵破後,及漢誅且蘭、邛君,並殺莋侯,冉駹皆震恐,請臣置吏,以邛都為粵巂郡,作都為沈黎郡,冉駹為文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漢武帝年間初置郡時,武都郡下隸武都(西和縣洛峪)、上禒(成縣西部)、故道(寶雞南部)、河池(徽縣城西北)、平樂道(康縣平洛)、沮(勉縣西北)、嘉陵道(略陽縣北部)、循成道(成縣東南部)、下辨道(成縣城西北)等九縣,5.1376萬戶,23.5560萬人。今武都區大部屬武都郡和平樂道所轄。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國又設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屬益州刺史部。 王莽篡位後,新朝年間改武都郡為平樂郡(郡治移今康縣平洛,一說移河池),武都縣改為循虜縣(縣治仍在今西和洛峪)。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復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縣西部),下隸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縣。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縣境內),今武都區境內大部屬武都道和羌道。 東漢至三國,郡名未改,武都隸涼州刺史部武都郡轄。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攻取了曹操軍的漢中郡,阻斷了武都與雍州的聯繫,於是曹操棄武都郡,遷治至扶風小槐里。
三國時,武都為蜀漢、曹魏割據區。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武都郡屬秦州統之。蜀漢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遣護軍陳式取武都、陰平二郡。武都郡下隸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縣,郡治復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將鄧艾率兵南下。經武都,出陰平,用奇兵陷成都,導致了蜀漢政權的覆滅。原屬蜀國轄地分梁,益二州,武都郡入梁州。
晉沿襲漢制,武都郡屬秦州,下屬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縣。郡治下辨。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仇池氏族首領楊難敵稱雄割據,自號左賢王。玫族推為武都王,郡縣俱廢,稱武都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打敗楊氏,遂派益州刺史鎮守。明帝太寧三年(325年)楊難敵還據。簡文帝咸安元年(371年),前秦苻堅攻克仇池國,為南秦州,置刺史,隸下辨、沮、武都、沮水四縣。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楊難敵之五世孫仇池公楊定稱據。安帝義熙四年(408年),楊氏稱藩,仍為南秦州武都郡,領縣如故。
南北朝時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楊文德在前仇池國鎮東司馬洪達、征西從事中郎任勝等擁立下,於葭蘆(今武都外納鎮)建立武都國,至477年楊文度時為北魏所滅,傳2代4主,歷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武都郡始從下辨移至石門(今石門鄉境內)。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87年),改武都郡為武都鎮,鎮所由石門東移仙陵山(今舊城山),拜依山築土城,由城南鐘樓灘城門登上仙陵山築七十二級台階,初建武都城(後階州之名即由此而來)。鎮下分設石門(今石門境內)、白水(今龍壩鄉秦家河)、東坪(今角弓鎮境內)、孔堤(今魚龍鎮內)四縣。同時下隸武階郡(今桔柑鄉大岸廟)。領北部(今文縣尖山附近)、南五部(今四川姚渡鎮和楓相鄉張泉院之間)、赤萬(今黃坪鄉草川)三縣。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改武都鎮為武州。大統十二年(546年),武州改屬南秦州,領安育(石門縣改)、東坪二縣。同時下設白水、孔堤、萬郡三郡。白水郡領洪化(今安化鎮曾家街)、綏化(今龍壩秦家河)二縣,孔堤郡領孔堤縣,萬郡領赤萬、接難、五部三縣。 北周將白水、萬郡、孔堤三郡拜入武州,下隸武都郡,綏化改建威,洪化、孔堤並建威,安育改將利,赤萬並復津,北部、南五部拜盤堤。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郡制。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復為武都郡,郡治將利(今舊城山),轄將利、建威(今龍壩鄉秦家河)、復津(今桔柑鄉大岸廟)、盤堤(今外納鎮立亭村與文縣臨江鎮之間)、長松、曲水(今文縣)、正西諸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武都郡改為武州,治所將利(今漢王鎮附近),屬隴右道,轄將利、建威、盤堤、復津四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建威並將利、武州下領將利、盤堤、復津三縣。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武州復名武都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武都郡又改為武州。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被吐蕃占據。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年)收復。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武都改名階州,州治舊城山,並改復津縣為福津縣。後州治雖有所移動,曾置於蘭皋鎮(今康縣大南峪)和福津(今漢王鎮)等地,但階州之名,卻一直治用到民國二年(1913年)。唐末(約908年)為岐王李茂貞地。
五代十國時,約943年階州由後晉統治。約959年,屬後周,仍稱階州。約924年和954年,階州分別為前蜀和後蜀管轄,長興元年(930年),移州治於福津(今桔柑鄉大岸廟)。
宋承唐制,階州治福津,屬陝西秦鳳路,下隸福津、將利(今康縣境內)二縣,轄今武都、康縣、舟曲等地。後郡治復移仙陵山。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北峪河日發洪水三次,淹沒階州城南南門鐘樓灘一片。為保城池,州守李鑄命民工在城東鑿開抵龍崗數百步,改北峪河水西南流為東南流(約從今北城牆一帶流過,從教場壩入白龍江)。 南宋時階州屬利州西路,下隸福津、將利二縣。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階州被蒙古人占領,郡治曾毀於戰火。
元朝廢福津、將利二縣。約1260年,階州屬陝西行省鞏昌總帥府。元世租至元七年(1270年),州治西移柳樹城(今角弓鎮柳樹城)。元末州治復移坻龍崗。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復階州,州治復移舊城山,屬陝西布政司鞏昌府。洪武四年(1371年),階州改為階縣,縣令陸去在萬壽山東建磚城一座,即今武都老城區的雛形。洪武十年六月(1377年)復為階州。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階州知府謝銳將北峪河水東南流復改西南流(即水歸古道),拜在磚城之外擴建土城(即今武都老城區)。
清朝時,階州隸屬甘肅。雍正七年(1729年),階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甘肅布政使司,領文、成二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制,改階州為武都縣。屬渭川(隴南)道。民國二年(1913年),分置出西固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武都縣屬甘肅省。民國十八年(1929年)二月,從武都縣劃出白馬關警察所轄地,分設永康縣,同年四月改為康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政府將全省劃為七個行政督察區,武都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天水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岷縣專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甘肅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武都,武都縣同時改屬武都專區。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5日,國民黨廣州行政院來電任命駐武都119軍軍長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的牌子懸掛在武都師範學校(今舊城山中學)的門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縣屬武都專區管轄(專區、縣同治城關鎮)。1958年2月,武都縣隨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4月11日撤銷武都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都專區,駐地仍在武都城關鎮。1968年7月7日,武都專區、武都縣革命委員會在武都蓮湖廣場召開成立大會。1969年10月1日,武都專區革命委員會更名為武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武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銷武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武都縣人民政府。 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實際仍駐武都城關鎮)。
200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甘肅省隴南市(地級市)和武都區(縣級區)。市、區政府駐地仍為武都城關鎮。2014年,隴南市政府改駐武都區江北街道。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9月,武都轄4個街道辦事處、21個鎮、13個鄉、2個民族鄉,50個社區、684個村。[2]
地理環境
位置
武都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長江流域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中游,秦巴山繫結合部,陝西、甘肅、四川三省交通要道,隴南市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東與康縣相接,南連陝西省寧強縣、四川省青川縣和本市文縣,西接文縣、舟曲縣、宕昌縣,北鄰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東北與成縣隔水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32°47』~33°42』、東徑104°34』~105°38』, 南北極長為100.8千米,東西最寬為76.2千米,總面積為4683萬平方千米。
氣候
武都區是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向暖溫帶半乾旱氣候過渡帶,主要屬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具有亞熱帶、暖溫帶、寒溫帶三種氣候特徵。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隴上江南」和「植物大觀園」之稱。 年平均氣溫14.9℃,年日照時數1872小時, 極端氣溫最高40℃(1951年),最低-9℃(1991年), 年降水量400-900毫米,無霜期120天至284天,市區無霜期300天以上。
地形地貌
武都地處甘肅南部,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的支脈東西向橫貫全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脈多呈西北——東南走向,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錯,峰巒疊嶂,溝壑縱橫,氣候垂直分布,地理差異明顯,自古有「一眼望四季」的說法 。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寶貝的複雜地帶」。
武都區境內海拔667-3600米,城區海拔998米。最低處為裕河鎮曲家庵,海拔667;最高處為姚寨鎮擂鼓山(史書稱為露骨山),主峰海拔3600米。相對高差2933米,垂直差異明顯。根據立地條件,可分為川壩河谷區、半山乾旱區、高寒陰濕區和林緣區,具有「七山二林一分田」的特點。
水文
武都區全區河流均系嘉陵江水系,有白龍江、廣坪河、西漢水三大一級支流,年徑流量53.7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為2946立方米,高於甘肅省1200立方米和全國2257立方米人均水平。[3]
自然資源
水能資源
武都區水力資源潛力巨大,有白龍江、廣坪河、西漢水三大嘉陵江一級支流,年徑流量53.7億立方米,水能蘊藏總量70.62萬千瓦,可發展利用的29.53萬千瓦,境內可開發的水電項目32個,總裝機16.55萬千瓦。
礦產資源
武都區礦產資源富集,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複雜的寶貝地帶」,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發現和探明的礦產有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金、銅、鐵、錳、磷、白雲岩、煤炭、石膏等17種、礦產地(包括礦化點)79處,尤其是石灰岩、白雲岩、硅石、石膏最為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石灰石3處4421萬噸,白雲岩2處3465萬噸,硅煤1處1150萬噸,石膏1處3561萬噸,大理石1處2000萬噸,現有礦山企業64戶,有探礦權30個,以金礦、鐵礦、銅礦為主,登記面積919.61平方千米。
生物資源
武都區境內有水杉、紅豆杉和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家級保護動植物。擁有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紅土河保護站)、甘肅裕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武都有「千年藥鄉」、「千年椒鄉」之美稱,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各類中藥材1200多種,有花椒、橘柑、油橄欖等經濟林果百餘種,其中有「米倉紅芪」、「武都黃連」、「武都花椒」、「武都油橄欖」;白龍江河谷地帶則被專家認為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地。建成了花椒、油橄欖、茶葉、核桃、中藥材、蔬菜及山野菜、畜禽水產養殖和優質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基地和產品基地。[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4年,武都區總人口58.2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30.48萬人,女性人口27.81萬人。全年出生6472人,出生率為11.47‰,死亡率5.64‰,人口自然增長率5.83‰。常住人口56.28萬人,城鎮人口18.99萬人,城鎮化率33.74%。
民族
武都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武都區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壯族、朝鮮族、滿族、土家族、納西族等10個民族,除漢族以外的10個少數民族人口13786人,占該區總人口的2.67%
經濟
綜述
2016年,武都區完成生產總值103.74億元,增長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7.74億元,增長5%;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3.27億元,增長34.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502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162元,增長8.9%。
2015年,武都區實現生產總值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32億元,增長6.8%;第二產業增加值13.41億元,增長6.9%,其中工業增加值3.72億元,增長2%;第三產業增加值63.82億元,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102.61億元,增長2.1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4億元,增長8.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98.55億元,增長18%,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68.45億元,增長23.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656元,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68元,增長9.6%。
第一產業
2012年,武都區現有耕地70.34萬畝,人均1.4畝,草地面積319.84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08.5萬畝,糧食作物80.25萬畝(夏糧25.2萬畝,秋糧55.05萬畝),糧食總產達到16.8萬噸;經濟作物28.25萬畝,其中蔬菜種植面積15.65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20.2萬畝、總產量2660萬公斤,茶園面積2.37萬畝、茶葉總產量8萬公斤,馬鈴薯種植面積37.3萬畝。武都區牛存欄6.67萬頭、出欄2.27萬頭,生豬存欄23.56萬頭、出欄24.31萬頭,羊存欄4.87萬隻、出欄4.01萬隻,雞存欄74.16萬隻、出欄62.64萬隻;肉蛋奶總產量2.65萬噸,總產值2.13億元;水產養殖面積386畝,水產品總產量204噸。武都區農機具擁有總量2.9891萬台(套),農機總動力32.78萬千瓦時。2012年,武都區有一定規模的農業企業共41家,擁有資產總額13.082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3397億元,帶動農戶1.1691萬戶,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2046人;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30戶。2012年流轉土地6萬畝,其中耕地4.68萬畝,荒山荒坡1.32萬畝。
2014年,武都區實現農業增加值14.51億元,增長7.13%。春播種面積1.56萬畝,增長6.12%;夏糧產量為6.63萬噸,增長3.46%。其中,全區夏糧收穫面積25.25萬畝,產量6.62萬噸。收穫油菜2.65萬畝,產量301萬公斤。秋糧面積55.8萬畝,產量11.4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16.95萬畝,蔬菜總產量達3.7億公斤,總產值達3.7億元。鮮果總面積達5.06萬畝,總產量達1.4億公斤,總產值達1.37億元。中藥材新種植中藥材10.6萬畝,藥材留床面積達到20.3萬畝,建立中藥材標準園4個5000畝。全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8.2萬畝(冬播馬鈴薯5.85萬畝),產量達到77.3萬噸。脫毒種薯普及率達到100%。2014年新發展茶葉面積500畝,綜合管護茶園1萬畝,引進新品種2個,推廣無性系良種100畝,創建優質豐產茶園100畝。採摘茶葉10萬公斤,實現茶葉產值8000萬元。肉蛋奶產量達2.94萬噸,出欄生豬26.47萬頭,出欄牛2.68萬頭,出欄羊5.13萬隻,出欄雞77.16萬隻,完成黃牛凍配1826頭,實現草原植被蓋度95%,種植優良牧草4.11萬畝,青貯氨化飼料3.08萬噸,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8個,定點屠宰檢疫率達到100%,孵化、培育水產品苗種450萬尾,完成水產品產量235噸。大鯢馴養繁殖戶達到23戶,養殖面積32畝,大鯢存塘總量58805尾。
第二產業
武都區工業主要有電力、煤炭、水泥、建材、農產品加工等門類。
2013年武都區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7.53億元,同比增長20%,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2.61%。2013年第十九屆蘭洽會,武都區簽約的工業項目總額達24.19億元。2014年第二十屆蘭洽會,武都區簽約的工業項目總額達4.92億元。
2014年,武都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13億元,增長5.4%,銷售產值9.76億元,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9億元,增長13.7%。2014年實施市列重點工業項目3項,項目總投資33457萬元。實施區列重點工業項目14項(含市列2項),總投資246863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武都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47.55億元,同比增長15.2%,約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1.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95億元,同比增長18%。接待遊客132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6億元。
2014年,武都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0.5億元,同比增長4.2%;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1.02億元,同比增長9.7%。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76億元,同比增長12.6%;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38元,同比增長30.72%。[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武都區有各類學校306所,有教職工604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100%。小學、初中、高中專任老師合格率分別為99.5%、99.7%、96.3%。全區參加高考4026人,二本上線1185人,上線人數比上年增加67人,上線率29.43%。
2014年武都區有各級各類學校300所,教職工5520人,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99367人,其中:小學生43112人,初中生21104人,高中生11503人,幼兒園21415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人數2164人,特教學校69人。全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適齡初中入學率100%。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8.9%,97.3%,84.1%。中考全科合格率為19.75,全區參加高考4043人,二本上線1118人,上線率為27.65%。本科錄取1862人,占全市本科錄取總數的27.9%。
文化事業
2014年武都區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書畫院(含美術館)1個,文化站36個。全區共有館藏文物1003件(套),其中一級10件,二級24件(套),三級154件(套)。
醫療衛生
2015年武都區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47個,擁有病床位1785張,有衛生技術人員138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462人,註冊護士450人,藥師(士)53人,34所基層衛生院重建工程已經完工,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實施,基層衛生院全部實行國家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
2014年武都區共有區、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740所,其中:區級醫療衛生單位5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8所,鄉鎮中心衛生院9所,鄉鎮衛生院25所,衛生分院6所,鄉醫療衛生服務點3所,村衛生室684所。現有醫療衛生人員2079人,其中區、鄉衛生工作人員1219人,註冊鄉村醫生86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1.78人(低於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衛技人員中有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27人,中級職稱177人,初級職稱493人,無職稱336人。全區現有病床162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2.79張。公立醫療機構擁有萬元以上醫療設備412台(件),百萬元以上設備14台(件)。
社會保障
2015年,武都區企業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988人,徵收養老保險費4126萬元,參加失業保險6226人,徵收失業保險金447萬元;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8.1萬人,徵收養老保險費2100萬元;城鎮職工參加醫療保險1.75萬人,徵收職工醫療保險費4653萬元;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5.03萬人,徵收居民醫療保險費257萬元;農村居民參合率98.7%;城鎮居民發放低保金5600萬元;農村居民發放低保金18000萬元;供養農村五保對象3095人,發放補助資金995.6萬元。
2011年末,武都區參加失業保險8679人,增長5%;城鎮職工醫療保險1.6萬人,增長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4.6萬人,增長1%;養老保險1萬人,增長2%。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4818人,發放低保金2276萬元,農村低保對象8.8萬人,發放低保金7392萬元。
廣電事業
2014年,武都區有廣播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差轉台1座,有線電視網絡系統1個,光纜傳輸達150多千米,全區已有24個鄉鎮127個行政村15個社區接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用戶近3.5萬戶。同時,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11萬餘套,覆蓋35個鄉鎮602個村1702個社,全區廣播覆蓋率94.28%,電視覆蓋率94.46%,全區地方台廣播電視節目實現鄉鎮級全覆蓋,隴南台、武都台電視節目覆蓋率達68.8%,每年在農村免費放映電影8000餘場次。
體育事業
2014年,武都區體育系統從業人員10人,有專業教練10人,其中副高職稱2人,一級以下教練8人,共有等級裁判員120人,社會體育指導員402人,群眾健身點104個,業餘訓練點6個,具備體育場、全民健身中心、體育館、體校、游泳館等健身設施和機構。[6]
歷史文化
地名來歷
武都作為地名,始於先秦。《蜀王本紀》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將其妻女適蜀……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發卒之武都擔土,於成都郭中葬之。」的記載。《華陽國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的記載。
武,「揚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師古曰:「以有天池大澤,故謂之都。」(《漢書·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馬氐至天池大澤,故稱武都。武都是秦人將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與社會發展相結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經濟、文化集中之地。
特色小吃
洋芋攪團,是甘肅隴南武都小有名氣的小吃。將洋芋煮熟,剝皮搗至粘團狀。熱食,放入酸菜漿水中略煮,盛碗後調以鹽、油潑辣子即食;冷食,調入醋、油潑蒜、辣子即食。風味獨特,口感滑潤、清香。
涼粉,一般是泛指早市上的麵皮、米皮、涼粉、洋芋攪團和油麵茶等風味小吃。
油茶,以本地產的大葉綠茶和麵粉上火同炒,加水煮沸調以薄荷、藿香等香料,盛碗後再調以炒熟的核桃面、雞蛋丁、豆腐丁、洋芋丁。
米皮,武都兩水漢王大米,浸泡,打漿。在特製的木板籠床上蒸熟。湯汁與餃團同。
豆花子酸菜面,剛剛點出的清香豆花。麵條可以多樣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麵。蕎面。玉米面。小麥面。雜麵。
地軟耳包子,春秋季節的大地上,一種黑紫色的柔軟的菌類。加上蘑菇、香菇、木耳做成的一種素食。
洋芋絲餅餅,主要由洋芋絲加適量麵粉和花椒粉、細鹽、老蔥絲,在平底鍋中煎熟。厚度1-3厘米。
武都酸菜湯:武都酸菜,用野生苦曲菜、木疙瘩菜、芹菜莖葉、野生銀鈣菜、苦戈菜醃製。發酵好時,菜脆而味酸。中藥上全部屬於解毒、清熱、消暑類型,做湯時用清油炒一下,加老蔥絲或野生韭菜花。加洋芋絲。還可以加麵粉做成酸菜拌湯。[7]
名優特產
武都花椒,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武都是我國花椒原產地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該區花椒種植面積90.4萬畝,花椒年產量1020萬公斤,堪稱「千年椒鄉」。武都花椒品質優異,民間冠以「大紅袍」之稱。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花椒堅齒、烏髮、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同時,我國首座花椒博物館在武都開館。
武都油橄欖,是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武都區是中國境內油橄欖最佳適宜種植區之一、中國四大油橄欖生產基地之一,合適的氣候土壤條件及種植傳統,使該區油橄欖產量高,含油率高,所產橄欖油產品榮獲中國林產品博覽會和甘肅省林業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銀獎、金獎。2004年,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審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予以保護。武都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24萬畝,占全國油橄欖種植總面積的56%,成為全國最大的初榨橄欖油生產基地。2011年,武都被中國經濟林協會授予「中國油橄欖之鄉」稱號。2014年,全區鮮果產量1.4萬噸,油製成品2000噸,產值7億元。
中藥材,武都有「千年藥鄉」、「千年椒鄉」之美稱,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各類中藥材1200多種,其中有「米倉紅芪」、「武都黃連」、天麻等較為突出。
核桃,武都核桃,原產於近東地區,又稱胡桃、羌桃,與扁桃、腰果、榛子並稱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幹果」。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製糕點、糖果等,不僅味美,而且營養價值很高,武都核桃以皮薄,仁飽,油多味香為獨有特點。
甜柿,武都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實肥碩,肉厚香甜,營養豐富,柿子加工制柿餅,釀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餅有健胃潤腸、止血解毒、降血壓等功效。
獼猴桃,甘肅隴南山區的獼猴桃均屬野生,有性味甘寒,有解熱、止渴、通淋之功。
櫻桃,武都種植櫻桃有多年的歷史,城郊櫻桃特別多,有的地方取名櫻桃村。所產優質櫻桃個大、核小、肉厚,遠近聞名,其含磷量和含鐵量都比蘋果等高出許多倍,有止渴生津、調中益顏、養脾開胃等功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