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歌行体是中国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方块文字,如汉字[1]、日文和韩文,还有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种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目录

名词解释

一种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的诗歌体裁,它的文体特点是篇幅较长,善于抒情写景,句式多变,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南朝鲍照(414?-466)在学习民歌基础之上,创立了歌行体,唐代李白(701-762)、白居易(772-846)等也常用歌行体创作。

引例1

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乐府》) (那些尽情长咏,句式杂而不拘格律叫作“歌”;缓急自由,曲调稍缓但很流畅叫作“行”;二者兼而有之叫作“歌行”。)

引例2

歌行则放情长言,古诗则循守法度,故其句语格调亦不能同也。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古诗》) (歌行就是尽情长咏,古体诗则需要遵循一定规则,因此二者的句式、用语、体制、曲调也会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