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横山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横山区地处陕西省北部,鄂尔多斯草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县怀远,民国三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全县辖10镇8乡1个国营农场361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悠久的边塞重镇和革命老区。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省民政厅在12月中旬下发文件,同意撤销横山县,设立榆林市横山区。2016.7月撤县设区,2016.11月正式挂牌 。 横山区地处陕西省北部,鄂尔多斯草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县怀远,民国三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遂依境内横山山脉主峰而名之。全县辖10镇8乡1个国营农场361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悠久的边塞重镇和革命老区。[1]

建制沿革

夏,传说雍州之域,为熏育氏族活动之地。

商,熏育、龙方之域。

西周,犬戎、西申(白翟)地。

东周,春秋时属林胡地。战国时,北属林胡,南归魏境。魏置肤施县于境内(今党岔附近)。

秦,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始统于秦。境归秦,属上郡肤施县。

西汉,本境分属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县(址于现靖边县城西北30公里红柳河南岸)和肤施县,亦说怀远堡等地属白土县(址在神木县南)。

新,奢延县易为方阴县,西北部属之。

东汉,属并州刺史部上郡肤施、奢延县,今响水一带归圜阴县(址在神木县南)。

三国、西晋,羌胡地。

东晋、十六国,先后属前秦、后赵、后秦上郡。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破鲜卑、薛干等部,称天王建大夏(十六国之一,或称五胡夏,定都统万城),归夏。

南北朝,属北魏夏州(治所统万城)化政郡岩绿县(址原统万城,即今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后归西魏化政郡。北周保定三年(563),银州(今党岔)一带改属北周雕阴郡儒林县(址榆林县东南)。

隋,大业十三年(617),鹰扬郎将梁师都起兵反隋建梁国,属梁。

唐,为关内道夏州朔方县(址白城子)、德静县(内蒙古乌审旗东南)和银州儒林县。

五代十国,属定难军夏州、银州。

北宋,以横山为界,西北部归西夏,南部为宋地属永兴军路延安府绥德军。

南宋,以芦河、无定河为界,北部归西夏夏州,南部为金地属鄜延路绥德州。

元,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米脂县。

明,分属陕西省榆林卫和延安府米脂县。

清,雍正九年(1731)取"怀柔边远"之意,置怀远堡为县(治所今旧县城),属榆林府。

民国三年(1914),为别安徽省之怀远县,遂依境内横山山脉更名横山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陕北工农政府领导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境内成立赤源县(址麻城界)和米西县(址石窑沟乡牛肋脖湾)。

1946年10月,县府易帜,县境改属榆横政务委员会(设于镇川)管辖。

1947年,归陕甘宁边区政府绥德分区所辖。翌年,改属榆林分区。

1958年12月,横山区置撤销,本境分别划入榆林、靖边、米脂县。

1961年9月,县复,隶属陕西省榆林地区至今。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11月30日,横山区辖1个街道办,13个镇、4个便民服务中心:横山街道办、石湾镇高镇镇武镇镇党岔镇响水镇波罗镇殿市镇塔湾镇赵石畔镇魏家楼镇韩岔镇白界镇雷龙湾镇、艾好峁、双城、石窑沟、南塔等四个便民服务中心。

地理环境

位置

横山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无定河中游,僻处内蒙陕西交界,古称塞北边陲。县境北倚榆林,南抵子长,东靠米脂,西搭靖边,西北与乌审旗接壤,东南同子洲县毗邻,西起雷龙湾乡沙梁村,东止党岔乡朱家沟,南始石湾镇中青湾,北至白界乡老庄子,纬度北纬37°22′~38°14′。县城地理坐标是东经109°14′,北纬37°56′,扼榆定公路之咽喉,距省会西安723公里,行署榆林102公里,米脂县城108公里,靖边79公里,子洲87公里,乌审旗治122公里。

地貌

横山区地势大致从西向东、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其地势西南及中部高,东北及南部低。西南部的西阳坬山为制高点(海拔1534.9米),东北部的无定河出境口河床是最低处(海拔仅879米)。西南部海拔大都在1300~1530米,东、北部海拔一般是900~1200米。白于山东段东北向延伸部分由西南伸入境内,亘贯境南,构成近似东西向的横山山脉,使东南部成为黄土高原的北缘地带,水土流失严重,是黄土覆盖的丘陵沟壑区。毛乌素沙漠南缘西南向扩移的流沙又自西北部进入长城内外,犹如凶猛的沙龙俯卧北部境地,使西北部变为毛乌素沙漠南缘地段,风蚀作用强烈,系沙地连片的风沙区。

气候

横山区常年日均气温8.6度,气温的一般特征是年际、月际变化大,极端最高气温摄氏38.4度,极端最低气温摄氏零下29度。年平均大于摄氏30度的高温日42天,小于摄氏零下20度的低温日7天。冬季受强大的蒙古冷高气压控制,夏季受大陆低气压影响,气压系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平均气压为890.5毫巴,极端最高气压917.9毫巴,极端最低气压是871.9毫巴。年极端最高气压出现在气温最低期的12月和1月,极端最低气压出现在冷暖空气交替频繁的4月或5月。[2]

资源

土地资源

横山区总土地面积4333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650万亩,农耕地100万亩,林业用地270万亩,牧业用地250万亩。

水资源

境内主要河流属黄河水系,有无定河、芦灌、大理河、小理河、黑木头河等大小河流115条,年自产水2.02亿立方米,过境水流量3.83亿立方米,年均流量2924万立方米/秒,年径流量5.85亿立方米,水利资源蕴藏量7322千瓦,地下水可利用开采量达7277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天然气、石油、矿盐、高岭土等近10种。煤炭总储量达500亿吨,属举世瞩目的陕北神府煤田带。天然气面积大,含气层位多,总储量为1.56亿立方米。石油预测储量500万吨。矿盐属榆、米、横特大矿盐区,总含量在13000~18000亿吨。境内地下还有油叶岩、石灰石、沙炭等矿产资源。

动植物资源

动物和野生动物近30种。植物资源有农作物、经济作物、树木、绿肥和野生植物150多万种。

人口

乾隆四十年(1775年),县内12973户,83640人。嘉庆十年(1805年)14266户,92212人。道光三年(1823年)增为97653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横山区人口只有5万稍多。民国元年至三十五年(1912~1946)的35年中,横山区计减少15000余人,平均每年减少450人左右。

1949年,县内有62142人;1964年,167883人;1982年,223080人;到1989年底达258999人,是1949的4倍多,平均每平方公里由13人增加到61人。1949~1989年的40年中,横山区净增196857人,平均每年净增4921人。

2012年,横山区总户数106387户,户籍人口为370803人,其中男性人口193836人,女性人口176967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3%和47%。出生人口7010人,死亡人口209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1‰。[3]

经济

农业

横山历来种植经济作物,境内农户大都把经济作物收入当作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县境农民对种植经济作物、经济林木、药材等积极性更高。县境长城沿线的风沙区、中南部的丘陵沟壑区以及无定河、芦河、大小理河的川道地区农户把峁边线以下的荒坡、荒沟、荒沙和门前屋后一些零碎的闲散地都充分利用起来种植各类经济作物。

1984年,横山区小麻种植面积1.68万亩,亩产84斤,总产5647斤。种植西瓜甜瓜5800亩,收入261万元。桑林面积是15823亩,收获乔茧97.6担。红枣96万斤,年收入19万元。

2010年,完成农林牧渔服业总产值15.7亿元,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8.3亿元,增长50.9%;林业产值0.41亿元,增长2.5%;牧业产值6.3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0.07亿元,增长1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5亿元,增长8.3%。粮食播种面积112万亩、粮食产量16.6万吨,分别增长1.8%和17.4%,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6万吨。"横山羊肉"被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启动建设养羊示范村38个,羊子饲养量达到139万只,增长6.1%,其中羊存栏73.8万只,增长11.6%。生猪饲养量达到30.1万只,较上年下降2%。全年肉类总产量27605.8吨,增长1.5%。

2012年,农业生产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产量17.6万吨,同比增长4.8%;完成造林面积15.6万亩,增长11.4%;羊子饲养量达到162万只,猪饲养量达到16.8万头,大牲畜饲养量达到2.86万头,实现肉类总产量19376吨,实现奶类产量2455吨。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20.6亿元,其中,农业8.1亿元;林业0.5亿元;牧业11.2亿元;渔业0.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0.7亿元。

工业

唐代以前就有为建造庙观而筑土窑烧制砖瓦的传说。有证可考的是秦代修筑长城通过横山区时,其所需大量砖块当系横山区所制。以曾烧制砖瓦而获名的地方有:吴瓦窑、砖窑沟、砖梁等。明清时,县境内烧制砖瓦已较普遍。也有烧制石灰的灰窑,其历史大致与烧制砖瓦的历史相同。

1971年国家投资43万元,在石井建造一座水泥厂,生产300号水泥和黄粉水泥。1978年,为配合横山火电厂土建工程的需要,县工业部门在樊家河村建起机砖厂。1979年该厂建成投产,当年产砖300万块,总产值达11.75万元,创利润3万元。1981年,火电厂下马,机砖厂停产。1983年该厂迁移到横山区城南的邵家坬村,恢复生产。1989年,生产砖425万块,总产值为18.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9.1万元,职工77人。

2010年,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受金融危机和投资环境影响,工业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生产持续回落,基数较低。生产原煤500万吨,生产原油18万吨,天然气18亿立方米。工业完成增加值50.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9.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5亿元;实现利税14.9亿元,实现利润12.2亿元。

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6.3亿元,实现增加值59.13亿元。煤炭企业实现产值38.7亿元;原油实现产值4.4亿元;天然气实现产值34.8亿元;电力企业实现产值1.84亿元;化学制品企业实现产值2.34亿元;豆类加工企业和牲畜屠宰企业实现产值0.1亿元。[4]

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横山区没有一条通汽车的干线或支线公路。只是在1936年,国民党出于其"剿共"的目的,征用上千民工修建石湾至宁州关约20公里的一段公路。

1955年12月鱼靖(鱼河至靖边)干线建成通车。1958年开始修复石湾至宁州关的公路,1963年通车。1969年,国家出于战备需要,决定将绥德到靖边的公路改建为国家三级标准的国防公路,1972年改建完毕。至此,穿过横山区境南北的两大公路干线告成。在此基础上,横山区各乡镇大力发展县乡公路和乡间公路。1976年横山区实现了社社通公路。1989年底,修建各级公路总长达1269公里。

2010年,横山区完成营运性公路客运量46.8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3978万人/公里。完成营运性公路货运量149.5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22425万吨/公里。修建通乡公路30.3公里、通村公路100公里、通达工程476.9公里。

2012年,横山区共修建运煤专线32公里、通村公路90公里。完成营运性公路客运量281万人、完成客运周转量19670万人/公里、完成营运性公路货运量128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28160万吨/公里。

社会

卫生

1948年横山区成立卫生所,仅有3名医护人员。1968年以后,又有医大本科生28名和数十名各卫校毕业生来横山区工作,卫生技术力量得到充实,各地段医院也先后开展外科手术。从1980年起,每年有10多名横山区中专卫技人员毕业回县工作,同时积极选送卫技人员进修,缓解卫技人员青黄不接的危机。1981年榆林地区进行卫生医疗系统的职称晋升考试,横山晋升中医内科主治医师2名,西医师26名,中医师12名,中药师3名。

1989年,横山区有卫生医疗技术人员共417人,其中,中医师34人,西医师91人,中药师6人,西药师5人,中西医士81人,护士32人。

2010年,横山区共有卫生机构31个,其中:乡级卫生院21个、民营医院7个、县级医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488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3%。

2012年,横山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级卫生院21个、民营医院9个。横山区卫生技术人员918人。

科技

解放前,横山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1978年有科技人员34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3人,农业技术人员65人,卫生技术人员134人,科研人员9人,教学人员(自然科学方面)83人。1983年,有384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取得了技术职称,未评定职称的科技人员1555名,共1939名,分布在农、林、水、牧、建筑、气象、卫生、统计、财经等10多个不同的事企业单位工作。

2010年,横山区申请专利18件,授权11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5396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251人。

2012年,横山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共投入3760万元用于科技研发,申请专利20件,授权5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5977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304人。

文化艺术

戏剧

横山流行的戏剧有秦腔、山西梆子、道情、眉户、皮影、木偶戏等数种。其中以道情、秦腔较盛行。道情流行时间长,地区广,清末民初为极盛时期,剧目有《相子出家》、《张连卖布》、《小放牛》等。山西梆子在解放前的一段时间也很活跃。自横山区秦腔剧团建立后,道情和山西梆子逐渐衰落。皮影、木偶戏,也曾在横山流行过,现已绝迹。横山原无秦腔戏,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波罗驻军骑兵团的剧团演唱秦腔。受该剧团的影响,波罗群众于1950、1955年先后成立业余秦腔剧团,秦腔逐渐成横山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

陕北说书

横山区境流传的陕北说书,有悠久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从事说书的人多是盲人,60年代初有百余人,遍及横山区。建国前,盲艺人走门串户,为群众说平安书,祈福增寿。有的还兼搞"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动。陕北说书形式简单,活动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和听众人数的限制,穷乡僻壤都可到,家庭院落,田间地头都可说。陕北说书原来只是一人表演,在右小腿绑三层竹板,左膝上绑一扇小铜钹,右手背戴一串蚂蚱子,配合三弦,弹说带唱。70年代后,陕北说书有新的发展,由单人说唱,变为1~5人联合说唱,乐器也增加板胡、二胡、笛子、四页瓦、小锣、小鼓、小钹。演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民歌

民歌,在横山城乡流行很广,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下来的,分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种,包括小调、信天游、劳动号子、风俗歌、秧歌等。内容以爱情为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争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与解放后人民民主幸福生活的赞颂。它的特点是纯朴优美、活泼、上口,歌词信口而出,"游天"而唱。[5]

旅游

五龙山庙

五龙山庙位于五龙山乡。五龙山的延伸部分兀立黑木头川中,高约70米,山势雄伟,风景秀丽,法云寺即建其上,是远近闻名的古寺。法云寺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时陆续扩建。主要建筑有释迦佛殿、青云台、无量祖师殿等。1984年横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横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7年公布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方位保护单位待批。

野猫山庙

野猫山庙,又称灵应寺,位于横山区韩岔乡野猫山村东的大山峁上。占地3000多平方米,座西北,向东南,东西为沟,南北约2.5公里的长峁。寺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大清乾隆二十年、三十八年,道光年间进行扩建和维修。现庙宇由祖师、娘娘、灵官、龙王、山神、土地、奎星爷、文昌等庙建筑组成。祖师庙、娘娘庙为主体建筑,内为拱洞式,顶为竭山式,面宽分别为8.45米,进深分别4.4米和4.25米,卷棚为竭山勾搭式瓦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庙内局部建筑及所有神像被破坏,八十年代逐渐修葺复原。[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