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启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启东 原图链接

杨启东(1906年-2013年),台湾水彩画家、油画家、教育家、艺术评论家,画作多次入选“台展”、“省展”及日本、法国展览等。

生平

1906年(民国前六年、明治39年)11月8日生于台湾中部丰原圳寮,其父为杨万寿,其母为陈鹄。1914年,入葫芦墩公学校就读。1920年,自葫芦墩公学校毕业后,入台北师范学校就读。在此期间,得以机会受到石川钦一郎的指导,开始了水彩画的学习。

1925年,其二十岁时,于台北师范学校本科(五年制)毕业后,分发至台中北屯公学校任教,之后任职国校教员十八年,战后执教于台中商业职业学校美术教室,从此定居于台中。杨启东在此期间多次参加官方大展及撰写艺术评论,其画作曾入选“台展”“府展”十次,《浅谈石川钦一郎的艺术》艺评也于1925年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等。

1931年6月,与陈绣婚女士结婚,同年其画作《有祠堂的风景》入选第5回“台展”。1936年5月,刊载于《台湾新闻》的代表作《第二回美联展随感》掀起长达两月与日人笔战。

台湾光复后,意味著杨启东教育生涯的转折点。1947年8月,杨启东受聘为省立台中商业职业学校美术教师,他结合人生、美术、宗教为一体,强调落实于生活,提倡生活艺术化,让真、善、美的艺术精神感化人生。自1946年起,杨启东入选了几次,甚至落选,而后杨启东开始疏离省展,由国内瞄准国外,1953年,《街头风景》获日本第17回“大潮会”特选,此后多次入选。1957年,其作品《庙》入选第4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双年展。1960年,《庙》入选173届法国春季沙龙。

1950年代后,杨启东进军国际,并收获颇丰。至此,杨启东已迈入花甲之年,并与1969年赴美探亲旅游写生画作,并举办个展。1961年,杨启东提议与中部创立公立美术馆,1988年顺利开馆。其晚年时期,仍坚持创作,深耕教育。

2003年,已是98岁高龄的杨启东先生,于睡梦中与世长辞。

个人风格历程

形塑自我,理性刻画(1920-1940)

这个阶段杨启东创作以“明确”与“真实”为主,追求“视觉惯性”,强调光线、透视、色彩、形体等视觉语言的淬炼,对现实的景物对象做客观的描绘、理性的刻画,终于自然写生,属于将自然作绝佳的转译,尤其时参加台展、府展入选作品,是杨启东学习石川钦一郎之后默默地走在自我不断探索、琢磨的绘画途径。其作品用一种不透明水彩用笔,朴实、厚重,用色明丽,作画题材除了台中、丰原附近的乡土田园风光,也出现具有人文关怀的庙宇、莱园、街道或丰原特殊的木材产业的储木池。[1]

展现自我,融情于景(1950-1970)

台湾光复后脱离日本人的统治,心态上由禁锢到解放,杨启东也由国小教员转为台中商职美术老师,作画心态是感性与理性兼具。杨启东虽然是台展、府展的常胜军,但不是评审,而参展几次油只有入选,于是他积极往国际发展,在50、60年代获得日展、法国沙龙展的肯定,精神为之一振。1965年自台中商职退休后,专心创作,并旅游海外写生参观美术馆,拓展眼界,涵养胸怀,在创作表现上感性已逐渐驾驭理性。[1]

松脱自我,心物相融(1980-1990)

进入80、90年代是杨启东晚年的丰收期,频频受邀在各大美术馆、博物馆或文化中心举行回顾展。

视频

20100617勤奋憨直杨启东 绘画捐赠国美馆


参考文献

  1. 1.0 1.1 郑, 芳和. 《勇者·精进 杨启东》. 403台中市西区五权西路一段2号: 国立台湾美术馆 艺术家杂志社. : 159. ISBN 978-986-04-96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