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 复羽叶栾树 (无患子目 无患子科植物))

植物篇:( 复羽叶栾树 (无患子目 无患子科植物))

目录

复羽叶栾树(学名: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

是无患子科,栾树属乔木,高可达20余米;枝具小疣点。叶片平展,二回羽状复叶,长叶互生,斜卵形,顶端短尖至短渐尖,边缘有内弯的小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密被短柔毛,圆锥花序大型,裂片阔卵状三角形或长圆形,花瓣长圆状披针形,花丝被白色、花药有短疏毛;子房三棱状长圆形,被柔毛。蒴果淡紫红色,老熟时褐色,顶端钝或圆;有小凸尖,种子近球形,7-9月开花,8-10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生于海拔400-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该种常栽培于庭园供观赏。木材可制家具;种子油可工业用。根入药,有消肿、止痛、活血、驱蛔之功,亦治风热咳嗽,花能清肝明目,清热止咳,又为黄色染料。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复羽叶栾树
  • 学 名: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 目 :无患子目 Sapindales
  • 科 :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 亚 科:车桑子亚科 Dodonaeoideae
  • 属 :栾树属 Koelreuteria
  • 种 :复羽叶栾树
  • 分布区域:中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省

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20余米;皮孔圆形至椭圆形;枝具小疣点。叶平展,二回羽状复叶,长45-70厘米;叶轴和叶柄向轴面常有一纵行皱曲的短柔毛;小叶9-17片,互生,很少对生,纸质或近革质,斜卵形,长3.5-7厘米,宽2-3.5厘米,顶端短尖至短渐尖,基部阔楔形或圆形,略偏斜,边缘有内弯的小锯齿,两面无毛或上面中脉上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短柔毛,有时杂以皱曲的毛;小叶柄长约3毫米或近无柄。

圆锥花序大型,长35-70厘米,分枝广展,与花梗同被短柔毛;萼5裂达中部,裂片阔卵状三角形或长圆形,有短而硬的缘毛及流苏状腺体,边缘呈啮蚀状;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瓣片长6-9毫米,宽1.5-3毫米,顶端钝或短尖,瓣爪长1.5-3毫米,被长柔毛,鳞片深2裂;雄蕊8枚,长4-7毫米,花丝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下半部毛较多,花药有短疏毛;子房三棱状长圆形,被柔毛。

蒴果椭圆形或近球形,具3棱,淡紫红色,老熟时褐色,长4-7厘米,宽3.5-5厘米,顶端钝或圆;有小凸尖,果瓣椭圆形至近圆形,外面具网状脉纹,内面有光泽;种子近球形,直径5-6毫米。花期7-9月,果期8-10月。

主要变种

全缘叶栾树(植物分类学报)图扎拉、巴拉子(湖南),山膀胱(南京),黄山栾树。全缘叶栾树与复羽叶栾树的区别点是小叶通常全缘,有时一侧近顶部边缘有锯齿。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贵州等省区。生于海拔100-300米的丘陵地、村旁或600-900米的山地疏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生于海拔400-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 喜生于石灰质的土壤,在微酸性及微碱性土壤都能生长,也能耐盐溃及短期水涝;但以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上生长良好。深根性,主根发达,抗风力强,萌蘖能力强,不耐干旱瘠薄修剪;生长速度中等,幼树生长较慢,以后渐快。对二氧化硫和烟尘有较强的抗性。

繁殖方法

采种:选择10-20年的生长健壮的复羽叶栾树作为采种母树,在蒴果成熟期及时采收。最佳采收的时期是在果实红褐色而未开裂时,应用高枝剪进行采摘果穗,采后晾晒1-2天,搓揉碎使果壳与种子分离净种。

种子处理:因复羽叶栾树种子种皮坚硬有休眠的习性,未经处理的种子春播发芽率很低,因此,要先用水选剔除空粒和瘪粒种子,然后用湿江砂贮藏材料,采用层积催芽的方法,经过冬季低温2-3个月保湿贮藏(注意室外不能淋雨)后,待播种。

播种:种子消毒:经过湿砂贮藏的种子,首先结合水选剔除发霉腐烂和空瘪粒种子,然后将种子阴干后用0.5%-1%.的硫酸铜溶液浸种4-6小时,进行消毒。

土壤处理:土壤处理是为了消灭土壤中的病菌和地下害虫。杀菌一般用2%-3%的硫酸亚铁溶液浇灌苗床,每平方米用溶液9升左右,用后即可播种。一般用敌百虫或地虫杀星等药剂制成毒土或毒饵以杀死地下害虫。

在播种时间上可以采用冬播或早春播种,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采用在冬季贮藏过的种子进行春季播种,通常在3月上旬进行。按照精平、下粗、上细的原则对播种苗床进行整平。采用压行的方法,播种行距20-30厘米,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播在条行内,每行约1.1米播种约40-50粒,用筛过的细土或砻糠灰均匀覆盖在种子上,一般厚度1-2厘米,浇1次透水,并加盖稻草或其他干草保湿,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补充水分,确保苗床湿润。

栽植技术

移栽:出苗前检查。播后40天左右,种子开始陆续发芽出土,此时应该每天检查出苗情况,待种子大部分出苗后,及时去除覆盖物,确保幼苗生长健壮,不徒长。当幼苗生长到2 片真叶、苗高5-10厘米时,根据苗床幼苗密度进行第1次间苗,以及补缺,使幼苗在苗床上的密度合理。通常每行10棵左右。并结合间苗进行除草。间苗和移栽后浇1次透水。以后应视具体苗情进行2-3次移植,每次移植时适当剪短主根及粗侧根,这样可以促进多发须根,使其出圃定植后容易成活。

肥水:留床苗要及时结合追肥,以1次稀饼肥水进行定根。移栽苗要浇1次定根水,待缓苗后进行正常的管理。一般从5月初开始,到6月底结束。每隔10-15天施稀肥1次,主要以氮肥为主,最好是经过稀释的人畜粪尿,促进其营养器官的生长。进入秋天后,施肥以磷钾肥为主,通过适当的控水使其提早进入木质化阶段,确保安全越冬。一年生苗高约60-120厘米。

水分管理一般根据土壤墒情进行。我们通常对土壤表面进行观察,在营养生长期间,土壤表面发白,要及时补充水分,满足苗木的生长需要。在秋季以及在生殖生长阶段,通常采用控水,少浇水,保证苗木木质化。

修枝:在头3年及时剪除树根处的萌发枝、树干上的霸王枝,确保主茎的生长。幼苗基部喜生萌生枝,另外由于一年多次抽梢,容易形成多个顶梢,影响主干生长,以培育用材为目的的,在造林头几年要进行抹芽和及时剪除主梢侧边的次顶梢,以确保主顶梢的生长,加快主干高生长。抹芽是离地面树高三分之二以下的嫩芽抹掉,减少养分消耗。修枝主要是将树冠下部受光较少的枝条除掉。修枝要保持树冠相当于树高的三分之二。过多修枝会丧失一部分制造营养物质的树叶,而影响树木生长。修枝季节宜在冬末春初。

抚育

松土除草:幼林抚育宜在生长高峰和旱季将到之前进行。造林的第一年抚育次数宜多,一般以不少于二次较好。以后每年抚育次数应根据幼林生长发育情况决定。一般每年都要进行1-2次,及至幼林开始郁闭,林地杂草少了,可以每隔1-2年除杂松土一次。如能在林内间种农作物,以耕代抚是促进林木生长较有效的办法。 [1]

病虫防治

播种前,用地虫杀星拌入土壤,防治地下害虫效果较好。在苗期以预防为主,特别注意蚜虫的防治,可用菊酯类杀虫剂,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主要价值

药用

根入药,有消肿止痛活血驱蛔之功,亦治风热咳嗽,花能清肝明目清热止咳,又为黄色染料

园林

栾树树冠圆球形,树形端正,枝叶茂密而秀丽,春季嫩叶紫红色夏季黄花满树,秋天叶色金黄色、果实紫红色似灯笼十分美丽,是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和观赏树种。宜作庭荫树、行道树及风景林,也可用作防护林及荒山绿化的树种。由于对二氧化硫及烟尘污染有较强的抗性,适于厂矿绿化美化。

经济

抗污染树种。木材较脆,易加工,可作板料、器具等用。叶含大量的单宁,可提取的栲胶。花金黄色。可作黄色染料。种子含油率达35%,可榨油,供制肥皂及润滑油等。

复羽叶栾树 (中药材)

入药部位:根、根皮或花。

性味:微苦,辛。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用于止咳,杀虫。

采集加工:根、根皮全年可采,花夏、秋采收,晒干。 [2]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可达20m。树皮暗灰色;小枝灰色,有短柔毛并有皮孔密生。2回羽状复叶,对生,厚纸质,总叶轴圆筒形,密生绢状灰色短柔毛;小叶9-15,长椭圆状卵形,长4.5-7cm,宽1.8-2.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主脉上有灰色的绒毛;小叶柄短,长约2-3mm,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cm;花黄色。蒴果卵形,长约4cm,宽3cm,先端圆形,有突尖头,3瓣裂。种子圆形,黑色。

复羽叶栾树《中药材》

拼音:Fù Yǔ Yè Luán Shù

别名:花楸树、泡花树(《中国树木分类学》),灯笼花,马鞍树(《贵州草药》)。

出处:《贵州草药》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复羽叶栾树的根,根皮或花。夏、秋采收。

原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树皮暗灰色;小枝灰色,有短柔毛并有皮孔密生。2回羽状复叶,对生,厚纸质,总叶轴圆筒形,密生绢状灰色短柔毛;小叶9~15,长椭圆状卵形,长4.5~7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下面主脉上有灰色绒毛;小叶柄短,长约2~3毫米。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厘米;花黄色。蒴果卵形,长约4厘米,宽3厘米,先端圆形,有突尖头,3瓣裂。种子圆形,黑色。 [3]生境分部:生山地疏林中。分布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止咳,杀虫。

复方

①治风热咳嗽:复羽叶栾树根或花五钱,煨水服,一日三次。

②驱蛔虫:复羽叶栾树根皮三钱。煨水服,一日二次。

摘录《中药大辞典》


《复羽叶栾树》的精美图片欣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