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绿色植物( 槲蕨 (槲蕨科 槲蕨属植物))

植物篇:绿色植物( 槲蕨 (槲蕨科 槲蕨属植物))

目录

槲蕨(学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是槲蕨科槲蕨属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状茎直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两侧各排列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北部、印度(阿萨姆)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香港。附生于海拔100-1800米的树干或石上,偶生于墙缝。 该种植物的根状茎在许多地区作“骨碎补”用,补肾坚骨,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损伤、腰膝酸痛。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槲蕨
  • 学 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纲 :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 :真蕨目
  • 科  :槲蕨科
  • 属  :槲蕨属
  • 种  :槲蕨
  • 命名者及年代:Nakaike,1992

形态特征

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状茎直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长7-12毫米,宽0. 8-1. 5毫米,边缘有齿。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长(2-)5-9厘米,宽(2-)3-7厘米,基部心形,浅裂至叶片宽度的1/3,边缘全缘,黄绿色或枯棕色,厚干膜质,下面有疏短毛。正常能育叶叶柄长4-7(-13)厘米,具明显的狭翅;叶片长20-45厘米,宽10-15(-20)厘米,深羽裂到距叶轴2-5毫米处,裂片7-13对,互生,稍斜向上,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3厘米,边缘有不明显的疏钝齿,顶端急尖或钝;叶脉两面均明显;叶干后纸质,仅上面中肋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两侧各排列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1]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以4-6月为好,将根状茎纵切成2-3节为一丛,帯根、叶移入盆中栽培,栽后浇透水,放至荫凉通风处养护,注意多水少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当根茎上萌发出新叶时,移至半萌处,使其早晚接受光照。

孢子繁殖:选取犯子群未脱落而孢子成熟变的叶片,将孢子均匀地撒入早已准备好培养士中,不覆土,可盖玻璃,置于半萌处。通常一个月左右即可发彗,2-3个月后,又可长出真叶,孢子体,具有3-4片叶时,可移植于盆士中养护。

槲蕨 (草药(骨碎补))

主要价值

【异名】骨碎补、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溜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药用部位】根茎。

【采集】冬、春采挖,除去叶片及泥沙,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成分】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甙(Naringin)。

【炮制】

骨碎补:去净泥沙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砂炒骨碎补:取沙子置锅内炒热,加入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沙,放晾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性味】苦,温。

  • ① 《日华子本草》:“平。”
  • ②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 ③ 《广西中草药志》:“甘微苦涩,温。”

【归经】入肝、肾经。

  • ① 《纲目》:“足少阴。”
  • ② 《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
  • ③ 《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

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 ① 《本草经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 ② 《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
  • ③ 《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药材名:

骨碎补、毛姜、猴姜、申姜、爬岩姜、石岩姜 [2]

选方

  • ⑴治牙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 ⑵ 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研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 ⑶ 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布帛包,干即易之。(《百一选方》)
  • ⑷ 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干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 ⑸ 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闽东本草》)
  • ⑹ 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面粉适量,捣面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⑺ 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⑻ 治阑尾炎:鲜槲蕨(去毛)八两,切碎,加大血藤五钱,红枣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⑼ 治斑秃:鲜槲蕨五钱,斑蝥五只,烧酒三两,浸十二天后,过滤擦患处,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药》)


《槲蕨 》的精美图片欣赏


                                        植物篇:绿色植物( 槲蕨 (槲蕨科 槲蕨属植物))的相关视频


“中华槲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