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铺地草 (大戟科 大戟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铺地草 (大戟科 大戟属植物))
目录
铺地草,中药名
为大戟科植物铺地草Euphorbia prostrate Ait.的全草。铺地草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催乳之功效。常用于痢疾,泄泻,白喉,乳汁稀少,齿衄,便血,白浊,尿血,缠腰火丹,痈疖,湿疹。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铺地草
- 别 称:小号乳仔草、红乳草、小飞扬、地锦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木兰纲
- 目 :大戟目
- 科 :大戟科
- 属 :大戟属
- 种 :铺地草
- 采收时间:随采随用
- 分布区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株具白色乳汁。茎纤细,基部多分枝,匍匐或披散,带紫红色,朝上一面常有毛。叶对生;叶柄短;托叶小,三角形;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常带紫红色,长4-8cm,宽3-5mm,先端圆,基部偏斜,边缘具不明显的锯齿,下面疏生细柔毛。杯状聚伞花序腋生;总苞片外面被毛;花序内具4朵雄花及1朵雌花;雄花仅有1雄蕊;雌花生于中央,仅有1雌蕊,柱头3枚,各2深裂。蒴果三棱状球形,果柄长,伸出总苞外,仅果棱上有毛。种子近卵形,有棱角。花、果期几为全年。
生长环境
生于旷野、路旁、田畔等处。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入药部位:全草。
性味:味淡,性凉。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催乳。用于痢疾,泄泻,白喉,乳汁稀少,齿衄,便血,白浊,尿血,缠腰火丹,痈疖,湿疹。
相关配伍
1、治痢疾、肠炎:
- ①鲜铺地草95g。捣烂取汁,红糖或冰糖适量,水炖服。
- ②鲜铺地草、酢酱草、金银花各30-60g,捣烂取汁和蜜调服。
- ③鲜铺地草、人苋各60g,马齿苋30g,水煎,分3次服。
2、治白喉:鲜铺地草用米泔水洗净,捣烂取汁30ml(5-7岁量),分3次服,2h1次。
3、治牙龈出血:
- ①鲜铺地草60g。水煎漱口。
- ②鲜铺地草30g,捣烂调米醋擦抹牙龈。
4、治急性尿道感染:铺地草、海金沙、爵床各60g,车前草45g,水煎服。
5、治痈疖:鲜铺地草、酒糟、红糖、冷饭各适量,捣烂敷患处。(1-5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采集加工:随采随用。
药理作用
相关论述
《福建药物志》:“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主治痢疾、肠炎、白喉、咽喉炎、乳糜尿、乳汁稀少、子宫出血、小儿疳积、便血、尿血、牙龈出血、带状疱疹、皮炎、湿疹、痈疖。” [1]
附注
本省民间应用以铺地草为主外,尚有一种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形态和铺地草极相似,常混用。主要区别点为千根草的茎、叶背和整个果皮均被毛;果柄短,通常不伸出总苞外。
铺地草《中药材》
拼音:Pū Dì Cǎo
英文名:Herb of Prostrate Euphorbia
别名:小号乳仔草、红乳草、小飞扬、地锦草。
出处: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铺地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phorbia prostrata Ait.
采收和储藏:随采随用。
原形态:铺地草 一年生草本。全株具白色乳汁。茎纤细,基部多分枝,匍匐或披散,带紫红色,朝上一面常有毛。叶对生;叶柄短;托叶小,三角形;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常带紫红色,长4-8cm,宽3-5mm,先端圆,基部偏斜,边缘具不明显的锯齿,下面疏生细柔毛。杯状聚伞花序胶生;总苞片外面被毛;花序内具4朵雄花及1朵雌花;雄花仅有1雄蕊;雌花生于中央,仅有1雌蕊,柱头3枚,各2深裂。蒴果三棱状球形,果柄长,伸出总苞外,仅果棱上有毛。种子近卵形,有棱角。花、果期几为全年。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旷野、路旁、田畔等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性味:味淡;性凉
归经:入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催乳。主痢疾;泄泻;白喉;乳汁稀少;齿衄;便血;白浊;尿血;缠腰火丹;痈疖;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2]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叶:催乳。并治黄疸。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