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薄雪火绒草(菊科、火绒草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薄雪火绒草(菊科、火绒草属植物))

又称雪绒花,是菊科火绒草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蔚县)等地以及日本等国家地区,通常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地灌丛、草坡以及林下。

雪绒花,在中国意义非凡。它是藏族古老文化中的神圣之花,它更属于中药范围内的中药、藏药、蒙药(都是基于汉中药),实用性强,并且历史悠久,有记述文献于典籍,诸如《本草纲目》、《敦煌本藏医残卷》等。

薄雪火绒草是奥地利国花,象征着勇敢。在西藏,更有关于神圣力量的意义,有古老的传说等传承,比任何文明的使用都要早并且意义重大。因为植株含水分较少,被用以引火,所以叫火绒草。又名雪绒花。

薄雪火绒草(学名:Leontopodium japonicum)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薄雪火绒草
  • 别 名:雪绒花、薄雪草、火艾、小毛香、小白头翁
  • 拉丁学名:Leontopodium japonicum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菊目
  • 科 :菊科(COMPOSITAE)
  • 属 :火绒草属 系
  • 拉丁文名:Ser. Japonica Ling

形态特征

植株:多年生草本。

根茎:根状茎分枝稍长,有数个簇生的花茎和幼茎。茎直立,高10-50厘米,有时达80厘米,不分枝或有伞房状花序枝,稀有长分枝或基部有分枝,基部稍木质,上部被白色薄茸毛,下部不久脱毛,节间长1-2厘米,或上部节间长达4厘米。

叶:叶狭披针形,或下部叶倒卵圆状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0.5-1.3厘米,基部急狭,无鞘部,顶端尖,有长尖头,边缘平或稍波状反折,上面有疏蛛丝状毛或脱毛,下面被银白色或灰白色薄层密茸毛,3-5基出脉和侧脉在上面显明;下部叶较小,在花期枯萎或凋落;苞叶多数,较茎上部叶常短小,卵圆形或长圆形,顶端钝或稍尖,两面被灰白色密茸毛或上面被珠丝状毛,排列成疏散而径达4厘米的苞叶群,或有长花序梗而开展成径达10厘米的复苞叶群。

花:头状花序径3.5-4.5毫米,多数,较疏散。总苞钟形或半球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长约4毫米;总苞片3层,顶端钝,无毛,露出毛茸之上。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花冠长约3毫米;雄花花冠狭漏斗状,有披针形裂片;雌花花冠细管状。冠毛白色,基部稍浅红色;雄花冠毛稍粗厚,有锯齿;雌花冠毛细丝状,下部有锯齿。不育的子房有毛或无毛; 果:瘦果常有乳头状突起或短粗毛。花果期:花期6-9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灌丛、草坡和林下。海拔1000-2000米。产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南部河南西部和南部山西南部和东部湖北西部安徽南部,在秦岭、大巴山金佛山、黄山等处常见。也分布于四川东部万源重庆的奉节、城口。河北蔚县也有分布。此外,在日本也有分布。

本种提示

本种是唯一的在中国和日本广泛分布的种,变异也最多。一般有高大的茎和长圆形或多少披针形的叶。但茎的高低和苞叶及叶的形状有极大的变异。有一低矮的变型,茎高十余厘米,叶少数,椭圆形或匙形,长2-2.5厘米,宽约0.7厘米,头状花序少数,生于山地岩石上(安徽黄山)。

相关变种

薄雪火绒草厚茸变种

茎粗壮,上部有长分枝,被白色厚茸毛;叶较大,长达7厘米,宽达1.5厘米;苞叶长圆形或卵圆形,顶端钝或圆形,排列成疏散的复苞叶群;头状花序长5毫米;总苞片顶端无色,埋没于毛茸中。

产甘肃南部、陕西中部和南部、湖北西部、安徽西部的山区,生长环境同上。据前人记载也产于河南南部,常见。此变种并非如学名所示的旱生植物,所以另起中文名。 [1]

薄雪火绒草小头变种

花茎与不育茎多数密集丛生;茎细,径约1毫米,稀达2.5毫米,上部被薄茸毛,全部有较密集的叶,节间长0.5-1.5厘米;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0.4厘米,较坚挺,渐尖,有细尖头,边缘反卷,基部狭,中脉凸起,基出脉和侧脉不显明;苞叶小,线状或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小,长2-3毫米,径约3毫米,密集或伞房状排列;总苞片顶端褐色或无色,有毛。

产山西南部(永济、霍县、芮城、陵川、晋城、垣曲)、河南西部(嵩县、灵宝、登封)和陕西中部(黄龙)。生于山区干燥坡地和石砾地。海拔900-1650米。此变种是适应干燥环境的一个类型,分布区集中于我国中部,且处于本种分布区的边缘。从它的茎纤细、多数密集簇生、叶狭长而边缘反卷、头状花序小而密集等特性来看,此变种应作为1个独立种【L. microcephalum (Hand. -Mazz.)Ling】。由于本植物志稿完成在前,这里不作更动。

薄雪火绒草厚茸变种

薄雪火绒草厚茸变种,分布甘肃,陕西,湖北,安徽,河南,高是10-50厘米。

形态特征

薄雪火绒草厚茸变种var. xerogenes Hand. -Mazz., l. c. 505. 1924, nomem et l. c. 67. 1928; S. Y. Hu in Quart. Journ. Taiw. Mus. 20, 1-2: 45. 1967.

茎粗壮,上部有长分枝,被白色厚茸毛;叶较大,长达7厘米,宽达1.5厘米;苞叶长圆形或卵圆形,顶端钝或圆形,排列成疏散的复苞叶群;头状花序长5毫米;总苞片顶端无色,埋没于毛茸中。

此变种并非如学名所示的旱生植物,所以另起中文名。

参看:薄雪火绒草(原变种)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区。分布于甘肃南部、陕西中部和南部、湖北西部、安徽西部的,据前人记载也产于河南南部,常见。 [2]

名称状态

被SP2000收录,状态为:Leontopodium japonicum var. xerogenes为接受名

薄雪火绒草小头变种

薄雪火绒草小头变种

花茎与不育茎多数密集丛生;茎细,径约1毫米,稀达2.5毫米,上部被薄茸毛,全部有较密集的叶,节间长0.5-1.5厘米;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3-0.4厘米,较坚挺,渐尖,有细尖头,边缘反卷,基部狭,中脉凸起,基出脉和侧脉不显明;苞叶小,线状或椭圆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小,长2-3毫米,径约3毫米,密集或伞房状排列;总苞片顶端褐色或无色,有毛。 [3]

生长环境

产于山西南部(永济、霍县、芮城、陵川、晋城、垣曲)、河南西部(嵩县、灵宝、登封)和陕西中部(黄龙)。

此变种是适应干燥环境的一个类型,分布区集中于我国中部,且处于本种分布区的边缘。从它的茎纤细、多数密集簇生、叶狭长而边缘反卷、头状花序小而密集等特性来看,此变种应作为1个独立种 [L. microcephalum (Hand. -Mazz.) Ling]。由于本植物志稿完成在前,这里不作更动。生长于海拔900-1650米的山区干燥坡地和石砾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