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挖耳草 (狸藻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挖耳草 (狸藻科))

目录

挖耳草(学名:Utricularia bifida L.)

是狸藻科、狸藻属陆生小草本植物。叶器生于匍匐枝上,狭线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形,膜质,无毛,具1脉。捕虫囊生于叶器及匍匐枝上,球形,侧扁,具柄;花序直立,中部以上具1-16朵疏离的花;花萼2裂达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宽卵形,顶端钝,基部下延。花冠黄色;上唇狭长圆形或长卵形,顶端圆形,下唇近圆形,顶端圆形或具2-3浅圆齿,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钻形,与下唇成锐角或钝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近伸直,上部略膨大;雌蕊无毛;花柱短而显著;柱头下唇近圆形,反曲,上唇较短,钝形。蒴果宽椭圆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质。种子多数,卵球形或长球形。花果期6-12月。 挖耳草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北部。生于海拔40-1350米的沼泽地、稻田或沟边湿地。

挖耳草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挖耳草
  • 拉丁学名:Utricularia bifida L.
  • 别 名:割鸡芒、金耳挖、耳挖草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狸藻科
  • 亚 科:狸藻亚科
  • 属  :狸藻属
  • 种  :挖耳草
  • 命名者及年代:L.,1753

形态特征

陆生小草本。假根少数,丝状,基部增厚,具多数长0.5-1毫米的乳头状分枝。匍匐枝少数,丝状,具分枝。叶器生于匍匐枝上,于开花前凋萎或于花期宿存,狭线形或线状倒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形,长7-30毫米,宽1-4毫米,膜质,无毛,具1脉。捕虫囊生于叶器及匍匐枝上,球形,侧扁,长0.6-1毫米,具柄;口基生,上唇具2条钻形附属物,下唇钝形,无附属物。

花序直立,长2-40厘米,中部以上具1-16朵疏离的花;花序梗圆柱状,粗0.3-1毫米,上部光滑,下部具细小的腺体,具1-5鳞片;苞片与鳞片相似,基部着生,宽卵状长圆形,顶端钝,长约1毫米;小苞片线状披针形,长约0.5毫米;花梗长2-5毫米,丝状,具翅,于花期直立,花后伸长并下弯。花萼2裂达基部,上唇稍大,裂片宽卵形,顶端钝,基部下延,花期长3-4毫米,果期增大,长5-6毫米,无毛。花冠黄色,长6-10毫米,外面无毛;上唇狭长圆形或长卵形,顶端圆形,长3-4.5毫米,宽2-3毫米,下唇近圆形,长4-4.5毫米,宽3.5-4毫米,顶端圆形或具2-3浅圆齿,喉凸隆起呈浅囊状;距钻形,长3-5毫米,与下唇成锐角或钝角叉开。雄蕊无毛;花丝线形,长约1毫米,近伸直,上部略膨大;药室于顶端汇合。雌蕊无毛;子房卵球形;花柱短而显著;柱头下唇近圆形,反曲,上唇较短,钝形。蒴果宽椭圆球形,背腹扁,果皮膜质,长2.5-3毫米,室背开裂。种子多数,卵球形或长球形,长0.4-0.6毫米;种皮无毛,具网状突起,网格纵向延长,多少扭曲。

近种区别

挖耳草与缠绕挖耳草(Utricularia scandens)相近,但缠绕挖耳草捕虫囊下唇具短柄状附属物;花序缠绕,中部以上具3-8朵疏离的花;果柄直立。

产地生境

挖耳草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北部;在中国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和云南。多生于海拔40-1350米的沼泽地、稻田或沟边湿地。

生长习性

挖耳草全株无绿色叶片,不营光合作用;靠着生于叶器和匍匐枝上的捕虫囊捕食湿土地中微小动物。花期6-12月,果期7月至次年1月。

育殖技术

[1]

选地准备

在3-4月,选择种背阳的植地,将养殖地方深挖20-30厘米,养殖地周围进行围坝,围坝周围夯实处理;每亩按照15-20kg的比例施加基肥,所述基肥包括:按照重量份计,将木炭5-6份、稻壳7-8份、蚯蚓粪12-16份、菜籽沤肥10-13份、鸡粪12-13份、过磷酸钙2-4份、硫酸钾3-6份、尿素3-5份、水溶氨基酸液10-13份、氨基酸5-7份、营养土40-60份、塘泥30-40份,上述原料均匀混合后入养殖地,再加入养殖水(养殖地一半深度),并且进行围坝的加固,同时每3天添加养殖水一次,每次加水量以第一次加养殖水量为准。

选种播种

在5-6月,选取种植饱满的挖耳草种子,用纸巾催芽法:在23-25℃水温浸泡种子,并保持水温浸泡24-48小时,待挖耳草种子长出苗后,用高锰酸钾1:20混合纯净水进行种子表面的喷洒消毒。消毒后的挖耳草幼苗播种在养殖地中,土地深翻达到10-15厘米;深翻后每亩地划分成多条沟垄,沟垄的宽度为10-20厘米,沟垄中按照每平方米播种挖耳草幼苗,每棵幼苗间隔5-9厘米,播种深度在3-5厘米,播种后用养殖水缓灌。

播后管理

幼苗期:挖耳草种植4-5天,每天进行人工检查;检查倒苗、死苗进行补种和扶持。

生长期:挖耳草种植15-18天,每隔7-8天的清晨点浇水一次,每15-20天施肥一次。

主要价值

挖耳草的功效与作用

导语:为菊科植物烟管头草的全草。那么挖耳草有什么功效呢?挖耳草的作用是什么呢?

【性味】苦辛,寒。

*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微辛。"

* ②《云南中草药》:"甘,寒。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治咽喉肿痛,乳蛾,痄腮,风火牙痛,痈肿疮毒。

* ①《滇南本草》:"泻诸经实热、客热,清咽喉热毒肿痛、风火牙痛、乳蛾痄腮,排脓溃散,伤风头痛,虚劳骨蒸,小儿惊风发搐、角弓反张。"

* ②《草木便方》:"解热毒,涂无名肿毒,风寒湿痹肿痛。"

* ③《四川中药志》:"能发汗,治疟疾及喉痹。作外用可洗一切黄水疮、疥疮、脓泡疮及痔疮。"

* ④《云南中草药》:"治小儿肺炎,泌尿道感染。疮疖用鲜叶捣烂敷患处。"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漱口或捣汁涂。

* 【宜忌】《滇南本草》:"慢惊不宜服此药。" [2]* 【选方】

* ①治伤风头疼发热:芸香草一钱,苏叶一分,白芷三分,川芎一钱。姜皮为引,煎汤服。

* ②治小儿外乳蛾,乍腮红肿疼痛,热核:芸香草二钱,白头翁二钱,亦芍二钱。水煎点酒服。

* ③治阳明实火,牙根肿痛,风火虫牙:芸香草三钱,花椒十五粒。煎汤频频漱口,或点酒服,或噙牙上。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挖耳草 (狸藻科))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挖耳草吹气球


相关视频

挖耳草下缸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