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单叶省藤(棕榈科 省藤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单叶省藤(棕榈科 省藤属植物))

目录

单叶省藤(学名: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是棕榈科,省藤属攀援藤本植物,叶羽状全裂,基生叶无纤鞭,茎上部叶半轮生的爪状刺;羽片狭披针形或披针形,叶鞘具囊状凸起,被多数黄绿色、托叶鞘紫色,雄花序圆锥状,三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薄纸质,小佛焰苞近革质,兜状,总苞杯状,顶端斜截;雄花卵状长圆形,花萼钟形,裂片卵形,雌花直立,一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革质,小佛焰苞漏斗形,总苞托为极浅漏斗形,总苞杯状,雌花未见。果被梗状,果实球形或近球形,鳞片黄白色,种子球形或近球形,稍扁,10-12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海南及广西。单叶省藤适生在砖红壤、红壤、黄壤。土层深厚、肥沃和湿润的土壤条件。单叶省藤藤茎不具次生形成层,茎粗终生变化甚微,易于加工,工艺性能良好,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单叶省藤
  • 拉丁学名: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初生目
  • 科  :棕榈科
  • 亚 科:鳞果亚科
  • 族  :省藤族
  • 属  :省藤属
  • 种  :单叶省藤
  • 命名者及年代:C. F. Wei,1986
  • 保护级别:易危(IUCN标准)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带鞘茎粗3-6厘米。叶羽状全裂,长2-3米,基生叶无纤鞭,茎上部叶具粗的长纤鞭,长1-1.5米,其上具3-7个基部合生、半轮生的爪状刺;羽片不规则地单生或2-3片成组聚生(基生叶),狭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6-40厘米,宽2-5厘米,叶脉3-5条;叶轴中下部的周围具长短不等的直刺,中上部的背面具几个合生的或半轮生的爪;叶鞘具囊状凸起,被多数黄绿色、长2-4厘米、基部宽5-8(-9)毫米的狭三角形、扁刺及小刺;托叶鞘紫色,无毛。

雄花序圆锥状,直立或拱垂,三回分枝;一级和二级佛焰苞未见;三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长1.5-2.5厘米,薄纸质,无刺;小佛焰苞近革质,兜状,顶端倾斜,具短纤毛;总苞杯状,顶端斜截;小穗状花序长2.5-4.5厘米,有10-20朵排列紧密的花;雄花卵状长圆形,长7-7.5毫米,顶端略尖;花萼钟形,长约4.5毫米,顶端3裂,裂片卵形,具骤尖头;花冠约长于花萼2/3,基部与花丝基部合生成一柄;雄蕊6枚,花药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成一短尖头;雌花序长45-60厘米,直立,具二回分枝;一级佛焰苞管状漏斗形,长5-9厘米,革质,具疏锐刺,顶端斜截,一侧延伸为尖的三角形;二级佛焰苞与一级佛焰苞同形,但较小,无刺;小佛焰苞漏斗形,长4-5毫米,顶端具短纤毛,一侧延伸,总苞托为极浅漏斗形,基部与小穗轴合生,顶端倾斜,具二短三角形;总苞杯状,顶端倾斜,侧面具中性花的小窠;雌花未见。果被梗状,长约4毫米;果实球形或近球形,全长2.8-3厘米,宽2-2.3厘米,顶端具长2-3毫米的喙,鳞片约18纵列,黄白色,边缘褐色。种子球形或近球形,稍扁,长1.2-1.4厘米,宽1.1-1.3厘米,表面有多数小孔穴,种脊面有凹入的合点孔穴,胚乳嚼烂状,胚基生。果期10-12月。 [1]

主要价值

藤茎不具次生形成层,茎粗终生变化甚微,且上下均匀。藤茎外层维管束密度比内层大,平均为8-4束米纤维比量自外层向内减少,表皮纤维长度大于藤心纤维长度,平均为1.47-1.44毫米,维管束大小及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自外向内呈增大趋势,平均为10.7毫米;藤皮及藤芯的抗拉强度均较大,易于加工,工艺性能良好,是藤编家具及工艺品的优良材料。

单叶省藤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易危(VU)。

省藤 (中药)

形态特性

茎初时直立,后攀援。叶羽状全裂,羽片部分长1-2.5米,顶端延伸为具爪状刺的纤鞭;叶轴下部的上面密生直刺;叶轴背面沿中央具单生的向上部为2-5个合生的刺而在顶端的纤鞭则具半轮生的爪,叶柄背面凸起,具稀疏的刺,上面具密集的常常是合生的短直刺;叶鞘具囊状凸起,被早落的红褐色的鳞秕状物和许多细长、扁平、成轮状排列的长约2.5厘米的刺,大刺之间着生许多较小的针状刺。羽片多,等距排列,稍密集,两面绿色,线状剑形,先端极渐尖为钻状和具刚毛状的尖,长30-45厘米,宽1.3-1.8厘米,具3(-5)条肋脉,上面具刚毛,背面仅中肋具稀疏刚毛,边缘具细密的纤毛。雌雄异株。

花序直立,开花前为佛焰苞包着,呈纺锤形,并具短喙,长约25-30厘米,外面的佛焰苞舟状,两端几乎均匀地渐狭,上面具长短不一的平扁的、常常是片状的三角形渐尖的直刺,里面的佛焰苞少刺或无刺;开花结果后佛焰苞脱落;花序分枝上的二级佛焰苞及小佛焰苞均为苞片状,阔卵形,渐尖;雄花序上的小穗轴密集,长约3厘米,花密集,雄花长圆状卵形,长5毫米,花萼杯状,浅3齿,花冠3裂,约2倍长于花萼,总苞浅杯状;雌花序的小穗轴长2-4厘米,明显之字形曲折,每侧有4-7朵花;总苞托苞片状,包着总苞的基部,总苞为稍深杯状;中性花的小窠稍凹陷,呈明显半圆形;果被平扁;花冠裂片2倍长于花萼,披针形,稍急尖。果球形,直径1.7-2厘米,顶端具短粗的喙,鳞片18-20纵列,中央有宽的沟槽,具光泽,暗草黄色,具稍淡的边缘和较暗的内缘线。种子近球形,压扁,胚乳深嚼烂状,胚近基生。花期5月,果期6-10月。 [2]

生长环境

常见于中海拔或低海拔的森林中。分布于台湾、广东东南部、海南、广西及云南西双版纳有栽培。

入药部位:茎。

性味:味苦,性平。

功效:驱虫通淋驱风止痛

主治:用于蛔虫蛲虫绦虫病小便淋痛齿痛

相关配伍

五淋涩痛赤藤白茯苓苎麻根等份。为末。百沸汤下,每服一钱。(《纲目》引《究原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每次1g;或打碎口含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

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主蛔虫,煮汁服之;又主齿痛,打碎口中含之。”


《单叶省藤》的精美图片欣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