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千屈菜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植物)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千屈菜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植物) )

千屈菜,拉丁学名:Lythrum salicaria L.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于地下,粗壮;茎直立,多分枝,全株青绿色,略被粗毛或密被绒毛,枝通常具4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顶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组成小聚伞花序,簇生,因花梗及总梗极短,因此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着生于萼筒上部,有短爪,稍皱缩;伸出萼筒之外;子房2室,花柱长短不一。蒴果扁圆形。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千屈菜
  • 别 名:水枝柳 水柳 对叶莲
  • 拉丁学名:Lythrum salicaria L.
  • 二 名 法:Lythrum salicaria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桃金娘目
  • 科 :千屈菜科
  • 属 :千屈菜属
  • 种 :千屈菜
  • 分布区域:亚洲、欧洲、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北美和澳大利亚东南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于地下,粗壮;茎直立,多分枝,高30-10 0厘米,全株青绿色,略被粗毛或密被绒毛,枝通常具4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厘米,宽8-15毫米,顶端钝形或短尖,基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

花组成小聚伞花序,簇生,因花梗及总梗极短,因此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毫米;萼筒长5-8毫米,有纵棱12条,稍被粗毛,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毫米;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长7-8毫米,着生于萼筒上部,有短爪,稍皱缩;雄蕊12,6长6短,伸出萼筒之外;子房2室,花柱长短不一。蒴果扁圆形。

生长习性

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草地。喜强光,耐寒性强,喜水湿,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产全中国各地,亦有栽培;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北美和澳大利亚东南部。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为主,也可播种或扦插繁殖。早春或秋季分株,春季播种及嫩技扦插。

播种:

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播前将种子与细土拌匀,然后撒播于床上,覆土25px,最后盖草浇水。播后10-15天出苗,立即揭草。苗高250px左右移栽。按行株距750px500px开穴,每穴栽3株。 扦播繁殖:扦播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300px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播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扦播繁殖:扦播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300px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播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栽培技术

栽培要点:

  • (1)对土壤要求不严,耐寒,喜光、喜潮湿。栽培以肥沃土壤为佳。
  • (2)可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繁殖。播种须在湿地进行;扦插于6~7月进行,将新枝剪下,插入泥水中,一个月可生根;分株在春季,将老株挖出,切分为多份,分别栽植即可。
  • (3)可一次栽培,多年收获。

田间管理:定植后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厩肥,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是种好千屈菜最关键的措施。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入药,治肠炎、痢疾、便血;外用于外伤出血。

【性能】苦,寒。归大肠经。清热,凉血,收敛,止泻。

【应用】治痢疾,崩漏,吐血,外伤出血,疮疡溃烂等。

*①治泄泻,痢疾,便血,血崩。煎服:6~12克。

*②治外伤出血,研末外敷。本品含千屈菜甙、没食子酸鞣质与胆碱、光千屈菜碱、光千屈菜定碱、光千屈菜胺等多种生物碱。花尚含牡荆素等。煎剂在体外能抑制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对痢疾杆菌尤为敏感。对离体肠管有解痉作用。根煎剂用于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

中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千屈菜全草性味苦,寒。有清热,凉血等功用。可治疗痢疾、溃疡、血崩等症。有抗菌等功用。 动物试验证明,千屈菜有降血糖作用。提取物还能降低血清TG的含量,提高FFA的水平。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 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 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 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 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性状鉴别茎呈方柱状,灰绿色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化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

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又报道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园林

本种为花卉植物,华北、华东常栽培于水边或作盆栽,供观赏,亦称水枝锦、水芝锦或水柳。株丛整齐,耸立而清秀,花朵繁茂,花序长,花期长,是水景中优良的竖线条材料。最宜在浅水岸边丛植或池中栽植。也可作花境材料及切花。盆栽或沼泽园用。 [1]

食用

千屈菜为药食兼用野生植物。其全草入药;嫩茎叶可作野菜食用,在中国民间已有悠久历史。《救荒本草》、《湖南药物志》、《贵州民间药物》、《中国药植图鉴》等许多古今文献中均有其药用或食用记载。古代,民间除了荒年,春季缺少蔬菜时人们也普遍食些野菜,以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素,免于疾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千屈菜又有食用。一般于4~5月间到野外采摘,从易折断处将千屈菜的嫩茎叶摘下,将鲜菜洗净,入沸水中焯一下,凉拌、炒食、做汤均可。有的则切碎,拌面粉内蒸食;有的用鲜菜下面条食;还有的作火锅配料等。

古代,民间还将千屈菜制成干菜,以备冬春之需。即先将鲜菜用沸水焯一下,再晒干贮存。食时水发,炒菜、做汤均可,亦别有风味。此菜有清热凉血之功,为炎夏佳蔬。此菜还富含铁等成分。用千屈菜与其它原料配合制成的化妆品,有减少充血,避免皮肤干燥,防止外来刺激等美容之功。

千屈菜 (中药)

鉴别

茎呈方柱状,灰绿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花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降血糖作用;抗菌作用;止血作用。

相关配伍

1、治痢疾:千屈菜15g,陈茶叶12g。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2、治肠炎,痢疾:千屈菜15g,马齿苋15g。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高烧:对叶莲30g,马鞭梢15g。水煎服。(《贵州民间药物》) 4、治吐血,衄血,便血:千屈菜15g,墨菜15g,红枣5个。水煎服。孕妇忌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5、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开,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6、治外伤出血:千屈菜鲜草捣烂绞汁,外用。或干草研末撒布上包扎之。(《食物中药与便方》) 7、治血瘀经闭:千屈菜12g,红花9g,水煎,酌加黄酒和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8、治伤寒,副伤寒:千屈菜30g,水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2]

采集加工

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孕妇禁服。

《中药大辞典》:千屈菜

拼音:Qiān Qū Cài 别名:对叶莲(《贵州民间药物,),对牙草,铁菱角(《湖南药物志》)。马鞭草、败毒草。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为千屈莱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秋季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全体具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有四棱。叶对生或3片轮生,狭披针形,长4~6厘米,宽8~15毫米,先端稍钝或短尖,基部圆或心形,有时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两性,数朵簇生于叶状苞片腋内;花萼筒状,长6~8毫米,外具12条纵棱,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线形,长于花萼裂片,约1.5~2毫米;花瓣6,紫红色,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椭圆形,全包于萼内,成热时2瓣裂;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潮湿地,常栽培作观赏。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氯原酸、鞣花酸、没食子酸、胆碱、鞣质、色素、挥发油、果胶、树脂及生物碱。

性味苦,寒。

*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寒,味甘。"

* ②《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②《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敷。

复方

*①治痢疾: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溃疡: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备注:同属植物光千屈菜亦同供药用。与上种的主要区别是:茎叶无毛,叶对生,披针形;花3~5朵集成短小的聚伞花序,在叶(苞)腋呈轮生状,萼的附属体短,长0.6毫米左右。分布我国北部及东北部。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千屈菜

拼音:Qiān Qū Cài

英文名:Purple Lythrum, Spiked Loosestrife, Purple Loosestrife, Purple Lythrum Herb, Herb of Purple Lythrum, Herb of Spiked Loosestrife

别名:对叶莲、鸡骨草、大钓鱼竿、乌鸡腿、对牙草、铁菱角、败毒草、蜈蚣草、水槟榔、水柳、马鞭草、棉包根、哮喘药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thrum salicari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在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长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蒴果扁圆形,苞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整个生长期需充足水分,怕干旱。以肥沃而潮湿的地方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用种子、扦插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播前将种子与细土拌匀,然后撒播于床上,覆土1cm,最后盖草浇水。播后10-15天出苗,立即揭草。苗高10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开穴,每穴栽3株,扦播繁殖:扦播于春季选健壮枝条,截成12cm左右长,去掉叶片,斜播入土中深度为插穗1/2,压紧,浇水保湿,待生根长叶后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将根丛挖起,切分数芽为一丛,栽于施足基肥的湿地。

田间管理,定植后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厩肥,经常保持土壤潮湿,是种好千屈菜最关键的措施。

性状性状鉴别,茎呈方柱状,灰绿色至黄绿色,直径1-2mm,有分枝,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空。叶片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对生或3片轮生,叶片狭披针形,全缘,无柄。顶端具穗状花序,花两性,每2-3朵小化生于叶状苞片内,花萼灰绿色,筒状:花瓣紫色。蒴果椭圆形,全包于宿存花萼内。微臭,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质。灰分中钠为钾的一倍,并含多量铁,胆碱0.026%。鞣质主为没食子酸鞣质,其含量为:根8.5%,茎10.5%,叶12%,花13.7%,种子亦含大量鞣质。花含黄酮类化合物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车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荆素(vitex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绿原酸、鞣花酸及没食子酸,尚含有胆碱、鞣质及色素。又报道含有少量挥发油、果胶、树脂和生物碱。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生药(全株)煎剂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肠-伤寒杆菌属的生长;痢疾杆菌尤为敏感。2.对血压的影响: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静脉注射对麻醉大鼠可暂升压,大于10mg/kg静脉注射则产生持久降压,降压机制是由神经节阻断作用。3.抗炎:牡荆素2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炎症有抗炎作用。4.解痉:牡荆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对豚鼠离体肠管,最初有增强作用,但稍后则显示解痉作用,能减弱乙酰胆碱和组织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于含鞣质所致。其根煎剂用于泻下或慢性痢疾作为收敛或缓和剂;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于屈菜甙、Fe2O3·XH2O与鞣质所引起,对肾、胃及循环系统无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产生低血糖。

* 性味味苦;性寒 * 归经大肠,肝经。 *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3]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止血崩。

*2.《中国药植图鉴》:止泻,治细菌性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千屈菜的花语

千屈菜花组成小聚伞花序,簇生,因花梗及总梗极短,因此花枝全形似一大型穗状花序;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花瓣有6瓣,花色主要为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着生于萼筒上部,有短爪,稍皱缩,花柱长短不一。花期一般在7—9月份,属于开花很长时间的植物了。

千屈菜的孤独和代表热情奔放红玫瑰截然相反,在花的颜色上也有着深刻的体现。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喜欢千屈菜,外表看似孤独寂寞的人,其实心理反倒是充实的。那些身处“孤独”的人们喜欢在初夏的午后,依着靠窗的桌子,窗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在阳台上,用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坐下, 静静的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字,在阅读时不仅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还可以遨游在更为浩瀚精神世界。不记得是谁说过: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这就是品味孤独的过程。因为有时候,孤独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力量!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千屈菜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植物) )的相关视频

相关视频

一小片千屈菜


相关视频

紫色的千屈菜


相关视频

千屈菜栽植技术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