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宫大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森林宫大桥 |
---|
|
森林宫大桥(德语:Waldschlößchenbrücke,又作:Waldschlösschenbrücke)是一座位于德国德累斯顿、穿越易北河的行车桥梁。大桥是为了纾缓德累斯顿内城的交通挤塞而兴建。由于当时德勒斯登易北河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于大桥的建造工程表示强烈反对,并警告将会撤销德累斯顿易北河谷的世界遗产资格,大桥的建造工程变得极具争议性[1]。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在2006年因大桥的建造工程而被列为“濒危世界遗产”(河谷是当时欧洲两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之一,另一个是科索沃中世纪古迹群),并在2009年正式成为第二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2]。
争议性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5年后的今天,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失去了这一称号,原因是建造颇具争议的森林宫殿大桥。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德累斯顿规定了停止在易北河上建桥的最后期限,该组织认为,新建的桥梁遮挡了人们欣赏老城和易北河谷自然景观的视线。
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失去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易北河岸绵延20公里的当地自然景观曾享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美名。德累斯顿最杰出的建筑之一是皮尔尼茨宫,原始的大自然与数百年间不断建造的建筑杰作相映成辉。德累斯顿的易北河谷从皮尔尼茨宫开始,沿易北河顺势而下,河上架有钢架大桥,沿岸是巴罗克风格的老城区,直至历史久远的奥斯特葛黑葛城区。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该地段德累斯顿世界文化遗产称号,2006年却被列入该组织委员会的红色警告名单。该委员会坚信,计划在易北河上建造森林宫殿大桥将破坏易北河谷的自然景观,使其失去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和总体价值。[3]
德累斯顿行政法院星期四做出判决,本应于下周一开工的易北河森林宫大桥(Waldschloesschenbruecke)暂停开工,原因是施工计划没有考虑到保护当地的一种珍稀蝙蝠–马铁菊头蝠。
这种濒临灭绝的身长只有4厘米的马铁菊头蝠生活在易北河谷。为了保护这种动物,德国自然保护联合会、绿色协会和萨克森州地球之友协会向德累斯顿行政法院提出一项紧急提案,要求阻止森林宫大桥开工。昨天,德累斯顿行政法院做出大桥暂停开工的判决。原告方律师克雷梅尔表示,德累斯顿政府一定会向更高一级的行政法院提出上诉,但是最终的判决结果大概要再等上两、三年才会得出。
有关是否修建森林宫大桥的争论已经持续了10年的时间。德累斯顿市议会中反对建桥的一派认为,花费1.6亿欧元修建一座不能方便交通,同时还会破坏易北河畔自然风光的桥梁是毫无意义之举。主张建桥的一派则认为,森林宫大桥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同时还能创造经济效益。90年代,德累斯顿市民普遍反对修建森林宫大桥,但是2005年,2/3市民的意见变为支持建桥。[4]
历史
在大桥现时位置兴建一座大桥的计划已经存在了一个世纪。1996年,德累斯顿市议会在参考经过修正的交通模型后批准兴建大桥。经过了近八年等待规划许可的准备,2005年,市政当局为大桥建造工程举行公投,其中支持兴建大桥的占大多数。2006年4月,市议会煞停了建造计划,以跟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对声音[5];萨克森自由州政府对此表示不满。2007年3月,萨克森州高等法院 (Sächsisches Oberverwaltungsgericht)作出了有利于大桥建造工程的裁决[6]。时任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胡尔夫冈·蒂尔塞 对于该裁决,称当日“对德国来说是悲伤的一天”[7]。
大桥的建造工程其后再遇阻滞。2007年8月,德国的行政法院作出裁决,要求当局采取措施以确保濒危的小蹄鼻蝠 受保护,因为该物种当时在德国境内只馀下650只,而有一部分以拟建大桥的位置栖息。德国法院在同年11月作出裁决,允许大桥恢复施工。[8]
由于大桥正式动工建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9年6月25日投票决议将德累斯顿易北河谷由世界遗产中除名。德累斯顿易北河谷是首个被除名的欧洲世界遗产,以及第二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首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是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护区)。[2][9]
大桥在2013年8月24日正式启用[10],并在同月26日早上通车。
结构
大桥全长636.1米,是一座复合结构 建筑。大桥由主桥和两端接线组成,其中易北河左岸接线长274.81米,而右岸接线则长213.49米,两端接线皆由V形梁柱支撑。大桥主桥长148米,桥下净空26米,由两座钢拱支撑。[11]
大桥采用了德国柏林ESKR在1997年的公开比赛的获奖设计;该设计获得比赛首名,该工作室也因而获得75000德国马克的奖金[12][13]。大桥由PERI GmbH(德语的“有限责任公司”)建造[14]。
参考文献
-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threatens to remove Dresden Elbe Valley (Germany) from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2006-07-11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 ↑ 2.0 2.1 Dresden is deleted from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2009-06-25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7).
- ↑ 德累斯顿易北河谷痛失“世界文化遗产”称号,DW,26.06.2009
- ↑ 蝙蝠展翅挡大桥,DW,10.08.2007
- ↑ Beyer, Susanne. A Bridge Too Far for UNESCO: World Heritage Dresden Gets Yellow Card. 明镜网站. 2007-02-07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9).
- ↑ Waldschlößchenbrücke muss gebaut werden. Mitteldeutscher Rundfunk. 2007-03-13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5).
- ↑ Schlimmer Tag für Deutschland. 明镜网站. 2007-03-13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 ↑ Proposed bridge in Dresden fuels protests over modernizatio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8-01-04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8).
- ↑ Unesco-Entscheidung: Dresdner Elbtal verliert Weltkulturerbe-Status. 明镜网站. 2009-06-25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5).
- ↑ Umstrittene Waldschlößchenbrücke eröffnet. 明镜网站. 2013-08-24 [2019-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3).
- ↑ Klähne, Thomas; Einhäuser, Oliver. Waldschlößchenbrücke in Dresden – Ausführungsplanung des Überbaus. Stahlbau. 2013-03-04, 82 (3): 158. doi:10.1002/stab.201310023.
- ↑ design team ESKR. Henry Ripke Architekten. 200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3) (德语).
- ↑ Wettbewerb in Dresden entschieden. baunetz.de. 1997-12-18 [2019-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 ↑ peri.com projects, waldschloesschenbruecke. [201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