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梵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梵劇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梵劇 印度古典戲劇,從題材上看,一是取材於史詩和傳說故事,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刻畫都市世態人情為主,如《小泥車》等。此外還有一些以宗教宣傳為宗旨的作品,如《馬鳴戲劇殘卷》。梵劇在悲、喜、正三種戲劇審美品類中,與藏戲基本一致,同屬於悲喜參和的正劇式審美品格。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梵劇 [1]

外文名稱 Sanskrit drama

類型 印度古典戲劇

闡述文本 《舞論》

起源時間 公元前8世紀

成熟時期 約公元1至3世紀

繁榮時期 約公元4至8世紀

衰落時期 約公元9至12世紀

代表人物 首陀羅迦 迦梨陀娑 等

代表作品 《小泥車》 《沙恭達羅》 等

簡介

古典梵語戲劇起源於公元前8世紀,但沒有劇本流傳下來。公元前後產生的戲劇理論著作《舞論》對戲劇藝術作了全面的論述。但現存劇本均出自公元後。最早的是1~2世紀佛教詩人和戲劇家馬鳴的3部戲劇殘卷。殘希微永卷證實當時古典梵語戲劇已處在成熟階段。

在梵劇的"色"中,"那吒迦"(英雄喜劇)和"極所作劇"是占有突出地位的兩種梵劇。作為梵劇正宗的"那吒迦"為"色"中第一"色",實際上是上層社會的宮廷劇,題材規定要從古典名著里摭取,《沙恭達羅》就屬於此類。它取材於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蓮華往世書》中的自然的女兒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愛情故事。在《蓮華往世書》中就有了仙人詛咒失掉戒指的關鍵陛情節。該劇中所反映的人物角色有國王、靜修女、仙人、天女、祭司、苦行女等。所謂"極所作劇",實際上是城市庶民的社會世態劇,題材範圍極其廣闊自由,允許以豐富的想象構擬故事,像早期著名梵劇《小泥車》就屬於此類。它雖然取材於阿里迦耶起義反對專制暴君八臘王的一段歷史傳說,但故事的主要情節都是劇作者首陀羅迦的天才創作,主要反映八臘王統治下的一個出生於卑賤種姓首陀羅的娼妓、商人和國王、官吏以及俠盜與起義軍首領等俗人之外,還有僧人、尼姑等也起了重要作用的宗教人物。

梵驗斷刪婚劇有一種"獨自劇",按照《舞論》的規定,由一個演員表演,通常扮作浪子和無賴,講述自己或別人的遭遇,與想象中的人物對話,並伴以滑稽性的形體動作表演。這與西藏的一種叫作"工布卓巴"的單人戲劇表演十分相似,只是工布訂諒局卓巴由一個人敲着鼓進行這種表演的。梵劇還有一種與"獨自劇"相近的獨幕"笑劇",它分兩種類型:一種是表現苦行僧與婆羅門之間的可笑爭論,含有低等人物的可笑言詞;另一種表現妓女、侍從、兩性人(或閹人)、浪子、無賴和蕩婦等,衣着、打扮和動作粗鄙,與世俗行為和狡猾偽善有關,還包括浪子與無賴之間的可笑爭論。像梵劇這樣的種種喜劇表演,穿插在藏戲的開場戲和正戲中的表演是很多的。

起源

梵劇的歷史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印度最為古老的吠陀梵語時期。據許地山研究認為,"《贊誦明論》里已經有了一種戲劇的文體,便是對話式的頌詩,如沙羅摩與波尼,閻王摩與他的妹子閻彌的對話,……"《梨俱吠陀》中也有這種對話詩。梵劇的產生、發展和興盛,主要是在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古典梵語時期,公元前2、3世紀,印度普通社會中有一種表演神事的賽會,多演遍入天垂跡於人間,即黑天的戀愛故事,其形式是歌舞與宗教儀式的混合。相傳梵劇的創始人叫"婆羅吒",這名字就有歌者和舞者的意思。梵劇的淵源出於歌舞,最早的戲劇是"從頌神的歌曲和擬神的行為發展而來的",源干公元前3、4世紀波你尼時代的從事滑稽性摹擬表演的"戲笑"伎人。同時,梵劇起源與吟誦兩大史詩有關,當時印度的吟誦藝術已伴有音樂,吟誦藝人手舞足蹈,用形體姿態表達人物感情,只要這些藝人採用對話方式,便能形成戲劇的雛形。《羅摩衍那》第七篇中有個"說唱藝人"、"樂師"或"演員(kusilaya)詞源"的故事,是說羅摩遺棄妻子悉多後,懷孕在身的悉多得到蟻垤仙人的救護,住在淨修林里,生下一對孿生子俱舍(kusa)與羅婆(1ava),蟻垤仙人編制了長詩《羅摩衍那》,教會俱舍和羅婆誦唱,後芝坑糠來,羅摩舉行馬祭,蟻垤仙人讓俱舍辯乘和羅婆當場誦唱這部長濤,羅摩聽到最後,明白了他倆就是自己的兒子。這個詞源的肯兆講說故事,不僅表明梵語戲劇與史詩的親緣關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隱含說唱藝人和戲劇演員的演變關係。

"梵劇體例的形成當與大乘佛教的發展同時,且有直接的關係。大乘起於希拉思想最盛的建陀羅及其附近諸國,梵劇也是在那裡產生出來的。"相傳希臘當時的馬其頓國皇帝亞歷山大東征時,曾帶着一些戲劇的應用物品到印度去,印度雅語稱"戲台上的幕"為"耶伐尼迦",意思便是"希臘的"。如果僅憑這些就判定梵劇起源於希臘戲劇,那是不足為據的。但是,由此可見梵劇在產生、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希臘戲劇的若干影響。

歷史發展

西方戲劇發源於希臘,東方戲劇則萌芽於印度。

公元前2000 年的印度尚處於原始公社制社會,在當時的詩集《吠陀》中的《梨俱吠陀》關於愛情的對話詩里,已包含着戲劇的胚芽。印度進入奴隸社會的所謂"史詩時代"後,出現了民間夜神賽會時的戲劇性表演,是印度戲劇的正式萌芽。約公元元年前後,印度古典戲劇步入成熟期。約公元享迎鴉1~2 世紀,佛教戲劇家馬鳴創作的《舍利弗傳》等劇本,標誌着古典戲劇成熟了。繼馬鳴之後,戲劇家跋娑活躍一時。本世紀初發現了他寫的13 部富有民間色彩的劇本,通稱為"跋娑13 劇"。

繼公元前2 世紀戲劇理論巨著《舞論》出現後,戲劇家首陀羅迦創作了現實主義的傑出劇作《小泥車》。約公元4~5 世紀,印度古典戲劇的傑出作家迦梨陀娑創作了《摩邏維迦》《廣延天女》《沙恭達羅》等劇本。其中《沙恭達羅》至今享譽世界。

公元7 世紀後,印度古典戲劇開始衰退,只有8 世紀薄婆菩提的《羅摩傳後篇》最為著名。

發展時期

古典梵語戲劇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早期(1、2~4、5世紀)、鼎盛期(4、5~7、8世紀)和衰落期(7、8~12世紀)。

首陀羅迦(約3世紀)的《小泥車》是在跋娑《善施》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續寫而成。此劇展示了印度古代中下層人民生活的生動畫面,頌揚推翻暴君的人民革命,飽含民主性精華。

在古典梵語戲劇的鼎盛期,迦梨陀娑是最傑出的詩人和戲劇家。善於安排情節、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迦梨陀娑傳世的代表作:《沙恭達羅》。以宮廷生活為背景,以愛情為主題,以國王為男主角。

題材

印度古典戲劇--梵劇,從題材上看,一是取材於史詩和傳說故事,這類題材是印度古典戲劇的主要部分,如以描寫宮廷生活為中心的《摩羅維迦》,在傳說故事中溶入新意的《沙恭達羅》。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以刻畫都市世態人情為主,如《小泥車》等。此外還有一些以宗教宣傳為宗旨的作品,如《馬鳴戲劇殘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