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焘(一○三四年~一○九七年),字况之,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梁蒨之子。以荫为太庙斋郎。第进士,编校秘阁书籍,迁集贤校理,通判明州。

  • 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提点京西刑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三)。八年,为吏部郎中(同上书卷三五九)。
  • 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右谏议大夫。二年,知潞州(同上书卷四○)。四年,进御史中丞(同上书卷四三四)。五年,知郑州(同上书卷四四七)。六年,权礼部尚书,拜翰林学士(同上书卷四六六)。七年,拜尚书左丞。
  • 绍圣元年(一○九四),出知颍昌府,徙郓州。后坐元祐党籍,以元祐党人黜知鄂州。三年,再贬少府监、分司南京。四年。三贬雷州别驾、化州安置,卒於贬所,年六十四。
  • 哲宗初,御史张舜民因论大臣遭贬,右谏议大夫梁焘数上疏救助,亦被贬知潞州。复为左谏议大夫,指责蔡鹤作诗怨谤,屡加弹击。

人物话题

基本信息

姓名    梁焘  
别称    梁谏议     
字号    字况之      
民族    汉族      
官职    尚书左丞、资政殿大学士等职  
谥号    笃廉     
出生地   郓州须城
出生时间  1034年   
去世时间   1097年 
所处时代   北宋  
主要成就   历任左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官至尚书左丞、资政殿大学士   

人物生平

梁焘(1034~1097),字况之,襄阳人,占籍郓州(其父梁蒨因官徙居东平),梁肃的十二世孙。梁焘在嘉佑四年(1060)举进士中第,先后担任集贤殿校理、通判明州,检详枢密五房文字。宋神宗元丰年间,梁焘外出任宣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为提点京西刑狱。宋哲宗继位后,废除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梁焘因当时曾反对变法,被重用提拔,先后任工部郎中、右谏议大夫、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副宰相)、资政殿大学士等官职。但是,绍圣元年(1094),变法派人物重新上台后,排挤打击反变法人物,梁焘连续三次遭贬,最后于绍圣四年(1097),被罢官后流放到岭南化州,同年11月26日病逝,享年64岁。梁焘自从在北宋朝廷为官以来,一心致力于选拔和推荐人才。他在鄂州作《荐士录》一书,书中专门记载贤士的姓名,适合干什么工作,遇到时机就向皇帝推荐。有个人见到了这本书,说:“您所栽培的桃李,顺天应时而开放,只是您不向外张扬罢了。”梁焘笑着说:“我梁焘进入朝廷,侍奉皇上,为皇上推荐有用的人才是我职责,我为什么要张扬呢?”在梁焘的官宦生涯中,值得论及的活动,主要是他的谏谴议活动。他为官正直,有文采,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从元佑元年(1086)至元佑八年(1094)的八年间,针对当时国家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上书近百次,向哲宗提出了许多解决大宋王朝国运重大问题的建议。梁焘在上书中,言之切切,可见其忠笃于赵宋王朝,其心系于天下苍生。然而梁焘的上书大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采纳,又因卷入了‘元佑朋党之争’遭到贬谪,而且一贬再贬,直至死于贬谪途中。梁焘用其生命书写了一部忠臣贤相的悲剧史。

父:梁蒨,字梦符,襄阳人,徙须城。天圣五年进士,任兵部员外郎,直史馆。

东原梁氏是指从鄄城迁入郓州(今东平县)的梁维忠一支梁氏;而梁焘是随其父蒨由襄阳迁入东平的另一支梁氏,史料证明这两支梁氏同宗共祖同属安定之梁,同为东汉陵乡侯梁统之后。

汉陵乡侯梁统廿一世孙梁禧(梁譆)为襄阳之梁氏和鄄城之梁氏的共同先祖。梁焘与梁子美同为禧之第十三世孙:焘乃为子美之族兄。【焘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子美生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焘年长 子美十二岁,梁蒨乃为梁彦腾之嗣兄。】

人物纪念——《兵部员外郎直史馆梁公墓志铭》

公讳蒨,字梦符,姓梁氏。其先襄阳人。曾祖讳处厚,以高赀雄乡里,好义致客,贤士大夫多宾友之。祖讳湛(梁湛),并州录事参军。考讳锡,巴州军事推官,赠职方郎中;妣沈氏,仙源县太君。

公天圣五年(1027)以名进士起为博州军事推官。守贪政不善,公告以理,又告以福祸,皆不用,后守果败。再调鼎州团练推官。江上夜覆舟,提家人投舍民家,明日,主人出百金为公装,卒不取。至自裂衫裹赤儿怀去,缘牒旁州还。偶重狱将决,覆之有疑,亟白州为上其状,得不死。与司理参军雍规考同满,皆缺一为荐者,使者荐公。公曰:“规同年进士,而其母老,愿先规。”以故复为武胜军节度推官。秩满,改著作佐郎,知河南府长水县。取豪猾一人抵法,邑大安治。

庆历中,契丹每入边,以选通判雍州事,守者欲大新城橹,赋之民,公曰:“乃先扰吾人乎?”持不可。未几,契丹泛使至,用故事,以通判护其行,素狂嫚难肃,以公体制严重,皆帖帖进止,无辄敢哗。已而徐示以恩,因尽得敌所以遣使指,飞奏之。接伴者既交使,是夕其众遂大肆,从有司需索百端,郡邑困之。皆服公,以为不可及。敌使入朝,进其国书,仁宗顾宰相曰:“一如梁某言。”使愕,并闭所欲言不敢发。徐曰“小臣妄刺臣国事。”於是言者以雄州用通判非是。而接伴使后不戢敌,恚公形已,亦曰不当先入其私所问。朝廷规安其心,乃徙其守沧州,公德州,改秘书丞。

居数月,通判大名府。程文简公琳方居尹,与转运使张公昷之以气权相睨不安,以公张所辟,疑阴为其用。公以诚心事二人,无所左右,循事议理,是非必尽,久之通其所阂,二人卒相欢,以公为长者。骑士缺马,久或匿名以书告反状,文简惊莫能如何。公曰:“是不足虑,小人意在马尔。”退如平时,稍因事籍马尽补之,果无事。

用安抚使、转运使荐,知深州。迁太常博士,知杂事。御史言公才堪御史。上曰:“是尝接萧阶者,吾知之矣。”阶,前日契丹使者,即召为监察御史,中外以为得人。俄出使制狱,以疾力请补外,知磁州。

是时兵临贝州,调发声援,每先期会,优诏褒之。前此在大名,转运使以冀州妖人李生狱属公,李生既前死,独刑其余有差,号称详平。至是李氏怒怨,生父覃妄言生不死,有中人故仇转运使,颇居中讧其事,遂付御史狱,钩按虽力,卒不能变。然皆以吏议挂之,宰相书特旨夺官,同列奏留,以为太常,中丞、翰林亦更为论辨,犹贬秩秘书丞,监衡州税。未赴,改唐州,顷之复为博士,通判汝州,移襄州。

皇佑祀明堂,恩拜尚书屯田员外郎,复以殿中侍御史召。时议开六塔,以行大河。公言骚民逆水,非徒无益,且有后患。卒如公言。奏罢张尧佐宣徽等使。唐质肃公介以言事贬岭南,随以中使。公言:“陛下爱介,故遣护之,不幸介以疾死,天下后世能无以杀疑乎?”上曰:“诚不思此。”亟为还中使。改三司度支判官,又判开拆司,出为京东转运使。前时类进羡赢蒙迁,以故东方财屈。公言:“民困敝不可浚,愿戒诸路毋得进羡财,凡三司横有取,辄还其檄。”因蝗灾,请以米募人凿取其种地中,对以斗斛,其孽既易殄,而方冬春艰食,又可以补民。其后遂著为令:州郡所馈,一切不取。转侍御史,还台。请裁任子令,谓当自宰相始。俄乞解言责,改刑部员外郎、直史馆、知襄州,赐三品服,徙邢州,转兵部。嘉佑四年(1059)五月十三日,以疾卒州之正寝,享年七十。谥“忠肃”。著有《梁公忠肃集》。

公性孝悌,数岁失母,职方公再室赵氏、柴氏、公事之皆以谨顺闻,而两夫人尤笃爱公。凡亲疾,无昼夜侍侧;医虽远,必徒步自致之。后继居丧,哀疚毁棘,有以过人。学问本《六经》,於文章喜司马迁、班固、其落笔必雍容浑灏,有作者风致,为名辈所推。居官以锄强梗、养善良为政,其敏发以静下,不见其所以为而吏莫得动,故所至民惜其去,遮哭不得行,去久犹思之。更御史三院,弹劾无所顾望,奸权敛惧,朝廷为尊严。其言顺不迎上,直不媚世,皆出天下公议。犹喜论人物,每对,从容指别善恶,所当用不用,未尝以小是非名目士大夫,故其言多见行,而世或未有深知者也。

夫人刘氏,鲁人,封寿安县君。勤俭仁爱,治家有礼法,与公同寒苦,至进显,无愠喜色,后公二年(1061)十二月一日年六十六以终。六男子:焘殿中丞,集贤校理;余早世。五女子:适配 巩堂、张景真、范遵道、张伯卿、席延年。孙男女若干。初,公爱郓,将徙居之。於是焘卜熙宁十年(1077)举公夫人之丧,以八月某日葬於须城县某乡之原。铭曰:梁公侃侃常厥德,践取幽渺如今昔。有韡其文烂雕织,有邕其鸣表群翼。克施有政审则释,物物迎刃莫吾逆。搜拔良禾善使殖,济明以恕民不亟。仪曹御史治百辟,有或谖侧毅以堲。臧谋良言帝嘉得,缓而不迂切不迫。视大义利正趋择,进斯有礼退以色。妥妥陛级循寸尺,终民莫得被大泽。孝子作龟没之北,泉深壤厚惟墨食。公燕顺祥兆幽宅,诗以诏之罔穷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