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梁培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梁培先,男,1969年9月生于江苏赣榆。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师从尉天池、马士达、邱振中、王冬龄诸先生。曾任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兼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经纪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擅长碑体隶楷和大字草书,《新华日报》、《中国书画》、《书法报》等媒体曾专版介绍其作品。近年致力于北宋以前中国书法史和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形式研究,并力求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所融通、有所表达。

学术观点

倡导“形式分层”理论,认为中国书法史按层次分布、每个时代对于形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大块面的区分可以以宋代为界:之前的书法注重空间,以壮硕的空间带动时间,并因空间性塑造的深邃而变化多端,使作品具有一种走向永恒的魅力;之后的书法因过分强调时间性因素的捕捉和随机的写意,空间性因素被大大削弱;之前的作品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照——在“以形媚道”的生成语境中,形式本身就蕴含着“道”;之后的作品则走向了狭隘的个人情性的发抒,逐步演变为一种兴会的艺术、一种散乱的纯造型的艺术、一种只与个人有关而与天地精神无关的艺术。

当代书法创作更因对于自身历史和西方视觉艺术理解的浅薄,演变为东西方艺术“双重误读”、“两头不着边”情况下的胡乱“突破”、胡乱“创新”。所以,只有重新找回宋以前的形式理性,同时,深刻理解西方视觉艺术的理性本质,当代书法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显现出新的生机。具体观点,可参见论文《能事毕矣》《众神卫象》《线条、点画与“法象”的价值分野》、《刀笔相仍》、《论俯仰》、《笔分阴阳》等等。

学术著作

先后在《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已出版著作有《当代书法十家·梁培先卷》(山东美术出版社)、《画外霓裳:名画中的社交礼仪》(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书法大师·米芾》(江西美术出版社)、《文徵明》(荣宝斋出版社)。

他人评价

尉天池

宏观培先的诸多书法作品,使我感到,他善于在理解特定书体的品性基础上,创作出既具个性化、又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他能以辨证的审美观念,高度的融会能力,适度地汲取各体书法美皆具有的共性因素,特别是将线质的丰富内涵化入到自己的书法之中。他能以豁达开放的心境、书法学养的根底、书法技能的养成以及主体创意的书法为支撑,运筹出雄阔的书法格局、展现出宏大的书法气象、闪耀出动人的书法风采。

在这简短的谈论中,不可能对培先各体书法成就一一评说,现仅就其草书略赘数语。培先能以明锐的目光、审美的智慧关注、思考、运用、变通草书艺术内涵的“二重性”。例如,着重在盘曲环绕的“使转”中,凸显出“方折”、“方中圆”、“圆中方”的用笔技法,并使方折与圆转贯注、联通于线条之中,从而既保持了草书的本体特征,又淡化了草书线条一路圆曲的阴柔性质,强化了草书线条的阳刚性格。在这阴柔、阳刚的相生相发、相辅相成中,他使阴与阳、刚与柔这截然不同的对立面统一并作用于草书艺术之中。这不仅是属于草书外在形象的范畴,更是草书艺术风格、艺术精神的一种体现。又如,培先能透过“草贵流而畅”这一草书美学的要端,解悟出只有运用“流”中能“留”的技法表现,并复归于流利畅达才能够于流畅中不浮滑、淹留中不凝滞;才能使草书于流畅中呈现出丰实的笔意、显然的节奏以及沉着与激越互为作用而派生出来的神情。也正鉴于此,在他的草书中,“流”与“留”递变自然、转换裕如,并且意味丰厚。再如,他善于将笔势、体势乃至于字间、行式组合势态的欹与正、险与夷、动与静等诸多的因素整合成以欹为正、险夷冲和、动静协调的草书篇章。上述诸多方面的综合形成了以雄深、壮阔、爽朗、奇逸为主导的艺术风格。培先在青年时期能有此草书成就,诚属可贵。我深信,他今后的草书将会在渐变的过程中,不期然而然地出现突变,从而展示出更加新颖的风采、升华到更为高深的境界。

王冬龄

培先是我南京师范大学的小校友,接受过尉天池、马士达诸先生的辛勤教诲,后来在中央美院邱振中先生处读研究生。

培先的书法得益于南师四年的严格训练,又糅合了中央美院注重字形空间变化的创作理念。尉天池先生的书法教学思想一贯强调碑帖融合,培先的书法也是走碑帖结合的路数,即以汉碑筑基,以草书为表现、为发露。他的汉碑临习、创作对《张迁》、《西狭》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表现,风格浑朴厚重、生拙老辣,因此,他的草书线条能够在流动之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沉雄苍茫而又不乏跌宕起伏的韵致,线条质量之高在当代青年书家中是不多见的。

近年来,我看书法时越来越关注作品的气象格局和线条笔性。培先潜心于隶,取其博大苍老,发而为草,气象阔大堂正、笔性洒脱磊落,这些重要的品质都是培先的草书创作进一步飞升的坚强基石。另外,培先特别注重自身学术素质的培养,读过不少的书,学术上已取得了一些成绩。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作品才能开阔激越而具备一种超逸浑茫的艺术品格。

马士达

在南师这些年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培先是我一直最为看好的。这不仅因为从他上大学到毕业后的这么多年来,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非同一般,更在于对于书法的理解与创作,在培先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素质和长远的发展潜力,绝非一般的学院学生和书法青年可比,这是我对这个学生特别看好的最主要原因。

在我这么多年的认识里,培先是一位素质齐备、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些年来,他多以理论上的成就面世,实则,在大学期间,培先的书法创作就在班里的名列前茅,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游历与学习,他的书法创作积淀也是非常深厚的。他的隶书、魏碑以汉魏大碑版为根基,讲究沉厚博大与苍茫古远,所作皆不为平常姿态,而务在惊绝、务在生拙,是对汉魏书法有着深刻理解之后的产物。他的草书飞逸之中蕴涵着沉着痛快、蕴涵着苍凉的意绪,注重线条的力度、厚度以及字法、章法、节奏上的变化,多有长篇巨制,能够完整地表现出他对书法的理解、表现深度以及他这个人的才情和意气。这些作品,放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都是难得一见的表现。因此,在看到他的这批最新的作品之后,我对他的未来发展前景更为看好。

邱振中

中国书法专业教育近30年的努力,积聚了为数不多但为以后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教学理念与训练模式,各学校毕业生的交流、流通,又为他们——也为整个书法领域超越既有的视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以往的经验、概念、模式,在年轻一代的手中将被重新组织和描述。

梁培先正是处于书法将展开其崭新篇章时一代新人中的佼佼者。

梁培先对书法、对视觉艺术作品、对诗歌都具有出色的敏感;他善于思考,在敏感之外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具有对传统进行彻底探究的信心和责任感,这在他的作品中已有所表现;此外,他十分关注现代精神在书法艺术中的位置。

我时时刻刻能感觉到梁培先的雄心。希望梁培先——也希望他们这一代人的抱负超越前人,超越我们这些正担当老师职责的一代,让书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当代学术中真正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乐泉

在我接触的青年书家中,培先是极具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的一位。个人偏爱,在他这个年龄段上,我没有看到过几位写得比他更好的。这绝不是什么虚言,因为,我无须恭维一位年轻人。[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