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桓夫(1922年5月1日-2012年4月30日),本名陈千武,出生于南投县名间乡弓鞋。[1]

为笠诗社发起人,曾任台湾笔会会长、台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2]

2012年4月30日,陈千武(桓夫)因病辞世于台中市,享寿九十一岁。生前为笠诗社发起人,日治时代即以日文创作,战后重新学习中文,展开现代诗、小说、文学评论、儿童文学与翻译等创作生涯,是“跨越语言的一代”,以诗对抗殖民者,根植台湾本土。[3]

目录

《笠》的灵魂人物

陈千武(桓夫)是《笠》的灵魂人物。创社创刊的十二人之中,他在社务和编务的投入,无人出其右。相较于其他创办人或在《蓝星》或在《创世纪》或其他刊物已有的资历,陈千武的诗学地位与《笠》的关系更深。

他的耐力和那股台湾本土的热劲,支撑著《笠》的绵延不辍。

《笠》从1964年6月发刊,迄今两百八十八期,跨越四十八年,每双月出刊,从未间断,已传承了多个世代,发行期数超越各个诗志。

“跨越语言的一代”

1939年至1943年以日文创作,1958年起以华文创作。[4]

1935年,毕业于南投小学。4月考入台中一中。

1940年,5月因反对改日本姓政策并警告同学不可改姓,而遭监禁月馀。

1941年,毕业时,操行成绩被打丁等,不得升学。

1942年,被征召为“台湾特别志愿兵”,以第一期台湾志愿兵身份入伍。

1943年,被派往南洋,到过东帝汶、爪哇。

1945年,日本投降后,受英军约束于雅加达、新加坡的集中营。

担任公职

1946年7月回到台湾,12月考入台中县丰原大甲林区管理处,担任人事工作。

1947年,与许贞子结婚。

1964年,参与成立“笠”诗社,曾主编<笠>诗刊。

1967年,当选“中国新诗学会”理事。

1973年2月调任台中市政府庶务股长。

1976年10月协助台中创立市立文化中心,12月担任文化中心主任。

1985年,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落成,原中心改为博物馆“文英馆”,改任文英馆馆长。

1987年,公务退休,专事写作。

写作风格

1938年,开始以日文在《台湾新民报》文艺栏发表诗作,并出版日文诗集。

在战后曾有十五年之久未发表作品,但从未间断创作。

创作文类有诗、小说,作品中潜伏著一股批判精神,其创作理念基于现实世界的反省,抒发爱与生的意念,挟持理智与感情的交融,刻划内心的挣扎;主题则著重于人生、生命的探究、省悟。

时代的鼓手 -《鼓手之歌》

时间。遴选我做一个鼓手

鼓面是用我的皮张的。

鼓的声音很响亮

超越各种乐器的音响


鼓声里渗杂著我寂寞的心声

波及远处神秘的山峰而回响

于是收到回响的寂寞时

我不得不,又拚命地打鼓....


鼓是我痛爱的生命

我是寂寞的鼓手。

[5]

著作

创作太平洋战争经验一系列小说

1967年起,以此太平洋战争经验陆续创作一系列小说;

1984年,集结出版《猎女犯》。

1999年,改版为《活著回来-日治时期台湾特别志愿兵的回忆》。

诗作

诗作发表于 《蓝星》

《创世纪》

《笠》等诗刊。

代表作

诗集《密林诗抄》(1963)。

《野鹿》(1969)。

小说集《猎女犯》(1984)等。

《陈千武的文学人生》

其创作依陈素兰一书分为四期:

日治时期与太平洋战争(1935~1945):文学启蒙、创作期。

沉淀时期(1945~1958):跨语时期。

中文创作时期(1958~1990):以中文发表新诗、小说,创作高峰期。

创作、整理、译作时期(1990~)。

译作

《张文环全集》

《林修二诗文集》

《西川满小说集2》

荣誉与获奖

1978年,获台湾文艺作家协会颁发文化奖。

1980年,获颁“洪醒夫小说奖”。

1985年,获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颁发银盘奖。

1985年,小说<求生的欲望>获得“洪醒夫小说奖”。

1989年,任台湾笔会第二任会长。

1992年,获国家文艺第一届翻译成就奖。

1994年,获日本翻译协会颁给创作特别功劳奖。

1997年,获台中市政府颁发大墩文学贡献奖。

1999年,获台湾文艺作家协会颁给“亚洲诗人文学功劳奖”。

2000年,获陈 水扁总统颁发“资深台湾文学家成就奖”。

2002年,获“国家文艺奖”文学类奖项,在台北.红楼接受总统颁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