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春风一杯酒(杨明强)
作品欣赏
桃李春风一杯酒
——我与赵义山先生的师生缘
1980年9月,我怀揣梦想,跨入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的大门,开启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活。
原南充师范学院简洁、美丽的校门。
考入南师中文系求学深造,通过阅学中文系概况和师资简介后,一下子令我醍醐灌顶,眼界大开,并为志愿选报南师中文系而深感明智和骄傲。因为,尽管南师偏居川北,但名师荟萃,环境一流,是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任何大学,往往都离不开大师的支撑。诚如斯言,因为,就中文系而言,就拥有不少大师级的名牌教授,诸如西南联大时吴宓、闻一多先生的入室弟子郑临川教授,著名学者周虚白、陈克农、傅平骧等资深教授,还有年富力强的杨世明、汪泽树、刘廷武、何成桂、张必铭、雷加仲教授,以及优秀的青年教师赵义山、周子华等等。
当年,作为后生晚辈,我们自然跟年龄相近的老师接触多一些。其中,我与赵义山先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最多。从他1983年执教中文系1980级起,至今已40个春秋,但我们的联系却从未间断。
南充六中实习结缘
1983年9月16日,我们南师中文系80级开启教育实习大幕。当时我们4班的王川、潘一闵、龚德才、陈斌、刘德康、王学明、万民强和我等19名同学安排到南充市第六中学实习40天,而带队兼指导教师的正是中年教师罗小平和青年教师赵义山。
我们第一次见面相识是在年级的实习预备会上。当时刚满30岁的赵老师,满头茂盛的黑发,肤色白净的面庞,一身文静儒雅的书卷气息。交流时,赵老师总是轻言细语。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年轻师长。当得知他既是本系79级的研究生毕业,刚留校任教,又是南充籍老乡,我们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更近了,相互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随后,罗老师和赵老师分工,赵老师直接负责指导我和王学明、万民强等其他9位同学的实习工作。这样,我与赵老师的接触和联系也就更多了。
1983年11月实习留影。第一排左三为赵义山老师,第三排左三为本文作者杨明强。 当时,我所实习的班级是初二(1)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四十开外的鲍桂华老师,她表示大力支持,积极配合。赵义山老师作为联系学校、班级教师和实习教师的牵头人,起到了很好的联谊和融合作用。
记得我写的《愚公移山》和《在烈日和暴雨下》两篇文章的教案,经过赵老师的细心修改和完善,再通过在他教法指导下的试讲环节,我的教学实习取得圆满成功。
还记得,该万民强第二次上课时,他因重感冒嗓音沙哑,是我自告奋勇帮他上了一课。
初登讲台受欢迎
赵义山先生系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1953年4月生。他1979年1月从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982年6月该校研究生毕业,获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导师乃遐迩闻名的郑临川大教授。
近日翻阅40年前的听课笔记:1983年12月16日,赵义山老师正式开启他大学教师生涯,首先为中文系80级的全体学生讲授《元代文学》课。
当天上午,黄桷树下的第二教学楼迎来冬日难得的大晴天,阳光透过106阶梯教室,一切都显得爽心悦目和暖冬如春。
这时,一位中等身材、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穿着笔挺的中山装,健步登上了讲台。他,正是我们实习的指导教师赵义山先生。坐在第一批的我,一眼就认出他,甚为高兴。接受过他实习指导的10多位同学很快率先鼓掌欢迎!
黄桷树下的第二教学楼。2013年8月8日同室好友贾代成、胥思明和作者杨明强(左一)回母校留影。 身着蓝色中山装站在讲台的赵老师,毕竟是初次为大学生授课,多少有一点紧张和腼腆,继而脸颊微微泛红。几句自我简介的开场白以后,他稍作停顿,抛出了一个话题:“一般人都认为,中国的唐代文学是叹为观止的,后世不可及也,其他似乎都不值得称道。”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错觉!!
随后,他侃侃而谈: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曾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紧接着,赵老师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讲坛亮剑,他认为:元杂剧犹如顶天立地的大汉,担起了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统治者邪恶腐朽,表现下层民众爱憎的重任,涌现了许多杰出作家;而散曲犹如受尽欺凌而隐忍苟活的寡妇人。那些受尽迫害的知识分子以貌似超然无畏的口吻诉说悲愤,使散曲更深刻地反映了真感情、真感受,与杂剧一道,被推为元代文学之代表。
1983年12月16日,作者杨明强所作赵义山老师的课堂笔记。 由此可见,赵老师初登大学讲台的话锋妙转,既消除了紧张情绪,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了一箭双雕之功效。这两节课下来,赵老师举重若轻,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把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和艺术魅力阐释和描述得一清二楚,且富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赵老师首次亮相讲台就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第二节下课时赢得了全年级同学热烈的鼓掌声与喝彩声。
指导我写毕业论文
1984年3月,进入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学期,确定科研课题,撰写毕业论文,成为一项重要研学任务。根据系上领导的安排,由赵义山老师担任我和另外五个同学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我深感荣幸和高兴。一是赵老师学识渊博,年轻有为;二是待人和蔼,平易近人;三是与我的年龄相近,又是南充老乡(他是南部人,我是营山人)便于沟通,很好相处。
鉴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跳出前人窠臼、师法自然的创作主张,其活泼自然、细腻清新、机智敏锐、想象奇特、立意新颖、幽默风趣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一个“活”字,开创了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在体裁上,尤以绝句成就最高。因此,我对南宋时期的这位杨门先贤顶礼膜拜,格外钦佩。经过一周多的研学和思考,我初拟了《试论诚斋体的诗意美》作为毕业论文题目,并列出了写作提纲,呈赵老师审阅后顺利通过。其中,他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建议。
当时我当初修改论文后,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我当时是用钢笔工整地书写在稿笺纸上的,大约5000多字,10多页吧。誊写好后,我便交给赵老师审改。
一周后,当我取回修改的论文稿时,只见论文的前面两页,首先是赵老师一手漂亮、美观和整洁的钢笔字吸引了我。随后,我认真阅学了赵老师的修改建议。他指出:万里诗风,正如姜夔所评,“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诚斋诗作擅长以活泼自然、细腻清新取胜。这与诗人深受理学和禅学影响有关。在论文写作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些内容。
编纂《大观》相逢蓉城
1993年8月底,我从南充市营山中学考调到成都市双流中学任教。当年,从母校南充师院毕业虽已九年,但与包括赵义山老师和汪泽树、杨世明、李万斌等几位关系较近的恩师仍常有联系。
12月的某一天,双流县教委主任梁福贵师兄电话告知:母校南充师院赵义山老师、李万斌老师和其他几位领导、老师前来成都双流,参加《巴蜀文化大观》编纂工作研讨会,下榻双流棠湖宾馆。当晚,我率先前往宾馆看望老师们。当年的李万斌老师是我班大三以后的班主任,现为中文系党支部副书记;当年的赵义山老师教我们时,还只是位最年轻的讲师,而1991年已评为副教授,现在已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因此,大家见面都倍感亲切,非常高兴。
1993年12月成都师生聚会留影。第一排左二为赵义山老师,左三为李万斌老师;第二排左一为本文作者杨明强。 两位老师都热情地鼓励我,说我在三十而立之年能从故乡川北营山考调到成都双流,是人生征途的转折点,希望我锐意进取,干出新业绩,为母校争光。
此次为期一周的编纂工作研讨会,得到了几位事业有成的南师杰出校友的鼎力支持。时任双流县教委主任、南师中文系77级的杰出校友梁福望师兄专门宴请参会的恩师和嘉宾,既感恩母校,感恩老师,也表示对《巴蜀文化大观》编纂工作的大力支持。
一个周六中午,我们南师中文系80级在蓉工作的王川、张成行、何智新、潘一闽、杨晓康和我,以及82级的陈远鸣,83级的吴渊,一道在成都磨子桥一家春酒楼宴请了赵义山老师和李万斌老师,随后师生合影留念。此乃我们大学毕业10年后与母校老师的首次聚会。
四川大学南门话旧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转瞬之间,又是一个10年。
时间虽然过得很快,而这几年赵老师的事业,竟也日新月异,如日中升,步步攀高。
2003年10月中旬的某一天,赵义山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已来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几个月了,一直忙于学业和科研课题没联系在蓉同学。现有空想见见几个同学。得知老师年过五旬还不懈进取攻读博士的喜讯,我不禁肃然起敬。我当即电话回复老师:我近日一定约几位在蓉同学,请老师出席师生聚会,以示敬意与祝贺。
三天后,我买了一瓶五粮液,在四川大学南大门外的一相逢酒楼恭请赵老师共进午餐,并请到王川、张成行、何智新、王怀林、王学明、唐洁等同学作陪。赵老师见到几位多年不见的成都同学把酒话旧,甚为高兴。他首先就我们关心他的话题聊了起来。
原来,赵老师1994年就在母校南充师院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调任广东佛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3年5月至2004年底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已是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了,但鉴于对古代文学的酷爱和对事业的执着,他毅然选择了高龄读博,其情怀与精神令在座学生深深钦佩和敬仰。
为此,我们几位学生首先都全部起立,双手捧起酒杯,给赵老师恭恭敬敬地敬上了满满的一杯祝贺酒。
受邀全国大赛评委
2017年的春天,在我国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之际,我供职的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主办、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刊社承办了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我与高考”全国有奖征文大赛。组委会邀请了全国著名作家、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先生,著名评论家、省作协原副主席何开四先生,首届天府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杰出教师、博士生导师赵义山先生,以及著名作家田闻一、牛放、曾令琪,著名媒体人雷健、贾璋珉等九位专家、学者担任评委。
2017年12月,全国征文大赛评委与工作人员留影 。右六为赵义山老师,右二为本文作者杨明强。 作为此次征文大赛的具体策划者和操盘手,我有幸能在评委会上与赵老师相逢,师生之间自然都很欣喜。当时,赵老师虽已年逾64岁,但仍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在评选优秀征文过程中,他中肯的意见和观点,都得到了专家评委会的尊重、认可和采纳。
当时,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旅居美国、英国等国的作者来稿共1721件。11月下旬,大赛组委会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在报纸编辑部集体认真初评、互评、复评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委们的集体终评,共评选出特等奖1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0件,优秀奖20件。
2017年12月,部分评委与组委会成员合影。从左至右:杨明强、牛放、赵义山、阿来、贾璋岷、彭华、曾令琪。 12月8日,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座谈会暨“我与高考”全国有奖征文大赛颁奖典礼在蓉隆重举行,来自教育部和全省各地的教育、招生界领导、嘉宾与全国各地的获奖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高考40年来的集体记忆,总结高考40年来的改革成果。
据悉,2017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另外10个省市区也举办了类似活动,而我省策划和承办的“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系列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位居前列。更为巧合的是,当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竟然与“我与高考”的话题完全一致,受到了广大考生和家长的热情追捧。
017年12月8日晚,赵义山老师在成都与何智新、徐凡凡、王怀林、杜义、王学明等同学聚会留影。
痴痴以求 成就卓著
赵老师从2012年由西华师大调入四川师大文学院以来,我们师生有缘同在省会成都工作和生活,往来更多,联系也就更加密切。近年来,无论是与老师品茗聚会,还是电话联系,微信沟通,既谈生活、家庭,也谈读书、写作与学术。老师的见地与观点,总让我如沐春风,耳目一新。
赵义山老师现为四川师大中的语言文学学科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2015年,曾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四川省高校教学名师、四川省文史馆官员,他还兼任了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等众多学术职务。
从事高校教学40年来,已为各地30余届中文本专科学生讲授过先秦至明清各阶段中国文学史必修课程,以及元曲研究、散曲研究、戏曲史研究、词曲比较研究等本科选修课程和研究生必修课程。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取得显著成绩。他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分体文学史》获全国同行广泛好评。
在科研方面,主研宋、元、明、清文学,尤以词、曲为主。先后完成《元散曲研究》《全明小说寄生词曲辑纂》等四项国家社科项目,并任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古本散曲集成》首席专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全国权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种,其代表作《元散曲通论》被同行誉为“中国20世纪散曲断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明散曲史》被认为“填补了明清散曲断代史研究的空白”,并获四川省政府一等奖。连续多次被中国高校评价机构评为“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南师老校园的运动场。杨明强 摄 甲午秋登太白山至泼墨岩遇雨口占
危崖泼墨溅云霄,太白豪情万丈高。
逸韵千年流已淡,我凭雨砚写风骚。
川西毕棚沟览奇
苍山披瑞雪,红叶映霞光。
百步千风景,一沟九画廊。
满江红·致别乡赴鄂抗击病毒之白衣勇士
送旧迎新,孰曾料、疫横肆虐。除夕夜、都停欢聚,良宵虚设。有罪蠢才贪己欲,无辜良善遭磨折。叹江城、困厄万千人,伤尤烈。 同胞难,兄弟疶。齐救助,毒顽灭!看川军今又,志诚心热。挥手登车黄发送,牵衣忍泪垂髫别。待佳音、壮士凯旋时,歌英杰。
江城子二首
祭拜慈亲
野花浅草映斜阳,对春光,却彷徨。祭案平铺,燃纸且焚香。仿佛慈亲冥驾到,三叩首,奠椒浆。 清明岁岁总还乡,旧家邦,意何长。一草一花,缱绻抚柔肠。万事浮云空过眼,亲恩厚,永难忘。
流连老屋
百年老屋绕榆槐,我归来,户谁开?福寿雕窗,俱已蒙尘埃。纵有画梁思旧主,情不怿,眼难抬。 垂髫记忆此间埋,事萦怀,泪盈腮。邻舍鸡声,唱晓一何哀!梦里慈亲犹苦别,揽衣起,独徘徊。
近年来,赵义山先生倡导在传统诗词曲复兴的基础上,创建新体的十六字方针:即融汇新旧,打通古今,创建新体,诗乐联姻。拟联合全国诗词曲创作、演唱、评论、传播等多方面优秀人才,为创建新的“第四大诗体”,复兴中华诗词传统而不懈努力。
从事高等教育40年来,赵义山老师从青年讲师到教授博导,从普通教师到著名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古典文学中的元代散曲的科研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可谓“辛勤耕耘多硕果,元曲研究成巨擘”。
多年以来,赵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刚正的学者风骨,不懈的进取精神,谦和的师长风范,受到了历届学生敬重和好评,也因此成为我们事业上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古人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我在大学时代能遇到像赵义山先生这样的惠及一生的良师益友,真乃三生有幸。
不经意间,我突然联想到到了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写给好友黄几复的一首诗,其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让我由此及彼,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今天,我姑且来个古为今用,反其意而用之:回想我们师生之间,成都磨子桥、川大南门旁、成都花园里、牧山农家乐,等等。想当年,师生之间,江湖夜雨里,十年磨剑,衣带渐宽终不悔,矢志不渝同奋斗;看而今,和煦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感悟人生风雨,分享事业成就。这是一种何其欣喜和美满的桃李情结和人生境界呢?
师恩难忘意深浓,桃李人间茂万丛。
南师结缘天注定,共居蓉城话永恒。[1]
作者简介
杨明强,网名晓风皓月,1963年生,四川营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