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虫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格氏虫鲽 |
中文学名:格氏虫鲽 拉丁学名:Eopsetta grigorjewi (Herzenstein, 1890) 别 称:虫鲽、扁鱼、 皇帝鱼、半边鱼、比目鱼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鲽形目 亚 目:鲽亚目 科:鲽科 亚 科:鲽科 属:虫鲽属 种:格氏虫鲽 分布区域:西北太平洋 |
格氏虫鲽,学名 Eopsetta grigorjewi (Herzenstein, 1890),别 称:虫鲽、扁鱼、皇帝鱼、半边鱼、比目鱼,鲽科虫鲽属的一种鱼类。身体呈长椭圆形,背部边缘在眼睛上方浅凹陷。吻短尖。眼间隔颇窄。口大,倾斜,上颌至少为头长的三分之一。尾鳍楔形,体呈淡黄褐色,散落许多大小不一的暗色环纹。格氏虫蝶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域。可油炸,腌渍食用。 [1]
格氏虫鲽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格氏虫鲽 地理分布: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由日本至中国台湾。中国台湾西南部及东北部海域可见
命名者 (Herzenstein, 1890) 模式种产地: Hakodate, Japan 别称: 虫鲽 扁鱼,皇帝鱼,半边鱼,比目鱼 栖息环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界: 动物界 栖息深度: 100 - 200米 科: 鲽科 最大体长: 40 cm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格氏虫鲽形态特征
体呈长椭圆形;两眼均位右侧;背缘于上眼上方浅凹陷。吻短尖。眼间隔颇窄。口大,倾斜;上颌至少为头长之1/3;上颌齿两列,齿尖锐,前方具犬齿,下颌齿一列;锄骨与腭骨无齿。
鳃膜与峡部分离。鳞小,眼侧被弱栉鳞,盲侧被圆鳞,背、臀鳍鳍条被鳞;两侧侧线均发达,鳞数88-98。
背鳍起始于上眼前,软条数87-93;臀鳍基在胸鳍基后缘下方,软条数69-74;两侧均具胸鳍,中央软条分支,眼侧者较盲侧长;尾鳍楔形。
体呈淡黄褐色,散在许多大小不一的暗色环纹,最大之环纹于眼侧侧线上下各有3个,奇鳍具暗色小点;盲侧灰白色。
格氏虫鲽种群分布
台湾西南部和北部海域
格氏虫鲽栖所生态
主要栖息于温冷且较深的海域。底栖性,大里身海底的时候,有如枯叶般,不容易被发现。以波浪运动来游泳。主要以底栖性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格氏虫鲽渔业利用
经济性鱼种,一般渔法以一支钓、底拖网或延绳钓捕获。肉质佳,以清蒸或红烧食之。已有人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