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
簡介
江蘇蘇州和揚州、山東濰坊、廣東,浙江,北京,河北石家莊,遼寧等地均有核雕,較有特色。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是一種以果核為原材料進行雕刻的民間微型雕刻工藝,雕刻主體原材料以橄欖核、杏核、桃核為主。核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中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核舟記》這篇文章里所記載的王叔遠核舟,就是中國歷史上核雕作品的經典之作。2008年核雕作為民間工藝美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蘇州的舟山橄欖核雕最早起源於清朝晚期,當時大多是舟山的村民從事核雕行業。近年來全國範圍內的核雕產業形成了「南工」「北工」各自分立又相互交融的局面,而「南工」核雕的主要聚集地就在蘇州舟山。
周春毅出生於雕刻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得天獨厚的藝術薰陶讓他自幼時起就對核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先是跟隨父親周泉興學藝,後又去蘇州各大門派精進雕刻技法,就像武林中獨得了各派秘籍的天才少年一般,周春毅在核雕創作上集各家之長,風格獨樹一幟,成為蘇州舟山核雕新一代青年藝術家的代表人物。2004年,年僅18歲的周春毅創作了代表作《雙面核雕羅漢頭》,在雕刻技藝上開始嶄露頭角,其核雕作品《彌勒佛》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走自己的路
周春毅認為「核雕要走出新路,風格一定要獨特」。正是有這種對獨特風格的堅持,才有了蘇州核雕周派創始人周春毅。
蘇州核雕起初有「殷派」和「須派」兩大派別。殷根福是殷派核雕的代表,其雕刻特點是刻畫細膩,作品「橫平豎直」,追求工整;須派核雕的代表是須吟笙,其核雕作品多以寫實為主,雕刻人物臉部肌理明顯、表情豐富。在創作過程中,周春毅不斷摸索,使其作品實現了殷派、須派之結合,為核雕打開手串市場起了關鍵性作用。
周春毅不拘泥於傳統的雕刻方法,推陳出新,發揮古代蘇作斜口沖刀法,首創留刀痕處理方法。「現在好多人在製作的過程中都用了砂紙、用了油石來打磨,其實這樣反而看不出它其中的神韻。」周春毅的刀法就是把刀的痕跡留在上面,又稱「清水刀法」。清水刀法追求的就是樸素、素雅的感覺,講究大開大合、蒼勁有力,要一氣呵成。玩家把玩核雕可以像欣賞書法那樣品味其刀路的走向。此外他還首創散刀法,即隨刀,無論是掛件、手串、長串,每件作品都無重複,刀隨意走。
作為一門老手藝,核雕主題大多與祈福、佛教等文化相關,對於青年一代的審美需求來說,這是不夠的。把玩核雕並不是老一代人的專利,新生代青年核雕購買者的出現,意味着新的審美觀和市場需求出現,客觀上推動了核雕行業產生新的行業審美和創作內容。題材的創新是行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作為新生代核雕藝術家,周春毅創新求變,喜歡創作一些山水風景,尋求將佛教題材與山水畫相結合,創作出一大批如《蘇州園林》《綠野仙蹤》《達摩》等口碑出眾的作品。
參考文獻
- ↑ 雕刻時光:中國皮影雕刻的造型流派 ,搜狐,2020-04-01
- ↑ 非物質文化遺產:麵塑,家喻戶曉的民間藝術 ,搜狐,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