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核电厂流出物大气扩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核电厂流出物大气扩散是一个科技名词。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外文名 atmospheric diffusion of effluents from nuclear power plant

狭义地可定义为核电厂排入大气的气溶胶、蒸汽或气体形态的放射性物质,因大气湍流造成的扩散稀释;广义定义则还应包括因湍流、吸附、降水等导致干湿沉积于地表的沉积过程和原先沉积于各类表面的放射性物质因刮风等重新悬浮于空气中的再悬浮过程。核电厂流出物与普通核电厂或化工厂等流出物大气扩散的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应考虑烟羽中污染物的浓度在扩散过程中因放射性衰变造成的耗减。核电厂流出物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是进行核电厂常规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尤其是进行事故后果评价的基础。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是沿着野外大气扩散实验、室内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三条途径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对大气扩散模式的有效性、参数的灵敏度和参数的不确定性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90年代对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果的评估,大大促进了大尺度大气扩散规律、实时剂量评价系统、干湿沉积规律的研究。

扩散模式与参数 大气扩散模式是沿着两种基本理论即梯度输运理论与统计理论发展起来的。梯度输运理论认为,大气中某一固定点的扩散与局地浓度梯度成正比。而统计方法则力求确定各单个粒子的径迹和表征扩散所需的统计特征。

高斯烟羽模式 这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大气扩散模式,尤其用于估算核电厂常规气载放射性物质排放的长期平均浓度。在此模式中,假定平均风向恒定不变,污染物在横截风向(y)和垂直方向(z)上的浓度分布皆遵循正态分布。

区域模式和全球模式 目前应用较广的区域模式主要有两类:其一为烟羽轨迹模式,在此模式中,或根据大气压力数据或根据若干特定位置测得的风速和风向来确定污染物质的运动轨迹;其二为小室-粒子模式,在此模式中,源项由一系列的粒子来表示,污染物浓度则由给定体积中的粒子数表示。目前应用较广的全球模式主要是箱模式。箱模式的基本概念是,把评价区域分成若干环境库式,每一个环境库式用一个箱子代表。在此箱子内,某一给定污染物质迅速均匀混合;污染物在箱间可以互相转移,转移率假定正比于源箱中的污染物数量。

近海(水体)大气扩散模式 核电厂一般都设在大的水体附近,故需考虑两类特殊空气污染过程:一种是海陆风环流引起的污染;另一种是内热边界层的影响。当局地气流以海陆风为主时,它对空气污染的形成有几种作用:一种是循环作用,如果污染源处在局地环流之中,污染物就可能循环累积达到较高的浓度;另一种是往返作用,原来随陆风输向海洋的污染物可能被海风带回陆地。春末夏初,白天陆地温度比水温高得多,当水面上方处于稳定层结构的气流自水面吹向陆地时,低层空气很快增温,转向超绝热状态,而上部气流仍维持稳定状态,此分界面则为内热边界层,随着气流向内陆运动,内热边界层顶逐渐加厚。目前较成熟的处理方法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烟羽未受内热边界层影响;第三阶段是烟羽全部进入内热边界层,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视为均匀分布;第二阶段从烟羽开始进入内热边界层到全部进入完毕为止,进入内热边界层的那部分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视为均匀分布。目前已提出新的滨海核电厂址大气扩散模型和计算公式,此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区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热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扩散参数σy和σz 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仍是帕斯奎尔曲线(也称P-G曲线)。但它只适用于平坦地区。布里格斯(G.A.Briggs,1973)在帕斯奎尔扩散曲线、布鲁克海文(BNL)扩散参数系及美国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扩散曲线基础上,提出了两组求各类天气相应的σy和σz值的内插公式,分别适用于农村田野和城市条件,其适用范围在10km之内。对于粗糙地形、高架排放源条件,较合宜的扩散参数系是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0、1982)根据德国在于利希和卡尔斯鲁厄两个核研究中心的示踪试验结果提出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