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栗色鼠尾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栗色鼠尾草

栗色鼠尾草(学名:Salvia castanea)为唇形科鼠尾草属的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疏林、林缘或林缘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栗色鼠尾草
  • 别 名; 栗毛鼠尾草,栗色鼠尾,西色克
  • 拉丁学名; Salvia castanea Diels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管状花目
  • 科;唇形科
  • 科; 野芝麻亚科
  • 族; 鼠尾草族
  • 属; 鼠尾草属
  • 亚 属; 弧隔鼠尾草亚属
  • 分布区域; 中国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 组;宽球苏组
  • 亚组多年生亚组
  • 系;栗色鼠尾草系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常被有残存叶鞘,其下生出肥厚扭曲状粗达2厘的紫褐色条状根。

茎高30-65厘米,单一或少数自根茎生出,不分枝,四棱形,下部有疏柔毛,上部多长柔毛。

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2-2.2厘米,宽2-9厘米,先端钝或近锐尖,基部钝圆或近心形,稀为近截形,边缘具不整齐的圆齿或牙齿,纸质,上面被微柔毛,下面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余部满布黑褐色腺点;叶柄长2-13厘米,根出叶柄最长,毛被同茎。轮伞花序2-4花,疏离,排列成总状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30毫米,宽2.5-8毫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全缘,上面略被短柔毛,下面被长柔毛,边缘被具腺的长柔毛;花梗长4-5毫米,与花序轴密被长柔毛及混生具腺疏柔毛。

花萼钟形,长9-15毫米,外密被具腺长柔毛及黄褐色腺点,内被微硬伏毛,二唇形,裂至花萼长1/3,上唇宽三角状半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具短尖,下唇比上唇稍长,长约4毫米,宽约6毫米,半裂成2齿,齿三角形,先端锐尖。

花冠紫褐色、栗色或深紫色,长3-3.2厘米,外被疏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6-8毫米有斜向不完全疏柔毛毛环,冠筒长约2.6厘米,长约为花萼2.5-3倍,下部之字形弯曲,在萼外向上弯曲,双曲状,至口部宽达1厘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卵圆形,长约6毫米,直立,稍盔状,先端微凹,下唇轮廓呈三角形,长8毫米,宽约14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长4毫米,宽6毫米,先端微凹,边缘波状,侧裂片半圆形,宽5毫米。能育雄蕊伸至土唇下,花丝长约7毫米,无毛,药隔长约5毫米,上下臂近等长,下臂略向上弯,下药室互相联合。花柱与花冠上唇等长,先端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不明显。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倒卵圆形,顶端圆形,无毛,长约3毫米。

花期5-9月。 可分四变型:

一为原变型f. castanea。

二为光叶变型f. glabrescens Stib. in Act. Hort. Cothob. 9: 134. 1934,这一变型一与原变型不同在于叶两面变无毛,上面多 少具光泽,产云南西北部,生于高山松林下,海拔约325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中甸。

三为柔毛变型f. pubescens Stib. in Act. Hort. Gothob. 9: 134. 1934,这一变型与原变型不筒在于叶两面多少密被短柔毛,产云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生于山坡或松林下,海拔2600-3400米,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部,四川盐源至云南宁蒗间。

四为绒毛变型f. tomentosa Stib. in Fedde, Repert. Sp. Nov. 39: 181. 1936,这一变型与原变型不同在于叶下面密被灰白绒毛,产西藏东南部,生于山坡草地或路旁,海拔2700-3100米,模式标本采自西藏。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大陆的云南、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500米至2,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疏林、林缘或林缘草地。

主要价值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栗色鼠尾草的根。 功 效:活血祛瘀,活血调经,养心除烦

主 治:用于瘀血证,月经不调,痛经,心烦失眠,心悸。

性味归经:辛,温。入肝、肾、心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服,6-20克。[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