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熊猴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樹熊猴屬 |
中文名:樹熊猴屬 |
樹熊猴屬(學名:Perodicticus)[1]:是靈長目、懶猴科、樹熊猴屬的一屬原猴,有三個物種,與金熊猴和假熊猴是近親。體長為30-40厘米,尾長3-10厘米,最重可達1.5千克。身體細長,四肢長,前肢和後肢的長度幾乎相等。具有大眼睛,沒有毛的圓形小耳朵。被毛很濃密捲曲,灰褐色。它們還具有其他懶猴科動物的共同特徵,例如濕鼻子和牙梳。棲息於熱帶非洲的雨林中,是夜行動物,樹棲,行動遲緩,白天在樹葉叢中睡覺,幾乎不到地面上活動。其肩胛處長有一突起,遇到攻擊時,它便弓起身體,使敵人只能咬它的肩部,而其長而尖的骨頭這時便突出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食性為65%水果,21%樹汁和10%的昆蟲,偶爾也捕捉蝙蝠和小鳥。從幾內亞到肯尼亞、烏干達都有分布。
物種學史
生物學家格魯布(Grubb)等人(2003年)認為樹熊猴是單屬單種,有三個亞種:Perodicticus potto potto,P. p.edwardsi和P. p. ibeanus。2008年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所有樹熊猴都歸為「Perodicticus potto」一個物種,其中包括三個亞種。但是,根據形態和遺傳數據,IUCN SSC靈長類動物專家組已識別出三種不同的樹熊猴物種。來自線粒體DNA的數據表明,東非亞種、西非亞種和中非亞種實際上屬於物種名稱(Pozzi等人,2015年),這一發現得到了體型和頭骨形態的明顯差異的支持(Stump 2005)。 因此,它們已經被視為完整獨立的物種(Nekaris,2013年)。 在加納共和國境內的沃爾特河(Volta River)以東的物種可能具有物種地位(Stump 2005,Oates 2011),但在這之前,典型的指名亞種(P. p. potto)與其他二個亞種均被認為是亞種。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森林中,在雨林茂密的植被中發現。它們可以生活在從沿海和低地森林到中海拔山區森林的各種棲息地中,並且可以棲息在原始或次生森林中。它們占據了從海平面到2089米海拔高度的森林。通常,在5-30米高的樹木中發現樹熊猴。
生活習性
雄性樹熊猴的家域與數種雌性的家域重疊,表明樹熊猴是雜交性的。領地很大,用尿液和腺體分泌物標記。強烈防範同性入侵者。雌性會把自己的部分領地贈送給女兒,但是兒子們會在成熟時離開母親的領地。當雄性和雌性的樹熊猴相遇時,它們可能會進行求偶儀式,包括舔舔,用爪子和牙齒互相修飾以及互相標記氣味。這些儀式通常在兩個都倒掛在樹枝上時進行。樹棲,夜行性。主要是單體活動的動物,但雌性則帶着年幼的猴仔。主要以昆蟲和鳥為食,有時吃野果。樹熊猴不能逃跑,所以其肩胛處長有一突起,遇到攻擊時,它便弓起身體,使敵人只能咬它的肩部,而其長而尖的骨頭這時便突出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形態特徵
樹熊猴體長30-40厘米,尾長3-10厘米,體重在600-1600克之間。毛髮捲曲,灰褐色。在性別上是單態無差異的。樹熊猴身體細長,四肢長,前肢和後肢的長度幾乎相等。具有大眼睛,沒有毛的圓形小耳朵。被毛很濃密,從棕色到灰色不等。它們還具有其他懶猴科動物的共同特徵,例如濕鼻子、牙梳和馬桶爪。除了後腳第二個手指上的尖利的馬桶爪,其他的指甲都是扁平的。食指僅有殘留。手和腳上殘留的第二個趾和對生的拇趾,形成了一個極好的對樹木支撐的抓握力。這個抓握的能力適應其他的包括高度靈活的腕部和踝關節,以及在肢體血管中存在血管束,從而在動物不活動時允許血液循環至收縮的肌肉(視網膜偏大)。樹熊猴的足還具有一個「肩胛骨盾」,由延伸到動物身體輪廓上方的頸椎細長棘構成。脊椎被厚厚的皮膚和皮毛覆蓋。觸鬚斑塊也分散在毛皮的該區域中。據信,「肩胛骨盾」區起着防禦天敵和其他樹熊猴的作用,並可能刺激伴侶的生殖器分泌。較小的成年樹熊猴在其分布範圍內占據較溫暖,低海拔的棲息地,較大的樹熊猴在其範圍內占據較涼的高海拔棲息地(伯格曼法則)。在整個範圍內,樹熊猴在體重,體型,皮骨和眼皮顏色方面會有所不同。
分布範圍
分布於貝寧、科特迪瓦、加納、幾內亞、利比里亞、尼日利亞、塞內加爾、塞拉利昂和多哥。 疑似存在:岡比亞和幾內亞比紹。
繁殖方式
作為求偶儀式的一部分,樹熊猴經常會聚在一起,互相修飾。當它們倒掛在樹枝上時,經常執行此操作。修飾包括舔,用梳理的爪子和牙齒梳理皮毛,並用氣味腺塗抹。會倒吊在樹枝上時面對面交配。繁殖季節隨樹熊猴生活的地區的不同而不同。非洲中部的在8月至來年1月之間出生,因此斷奶期間會出現在果實最豐富的期間。雌性卵巢周期的持續時間為37-39天,但尚不知道性接受的持續時間。妊娠期193-205天,每胎產1仔。剛出生時的樹熊猴幼仔體重在30-52克之間。一般在120-180天斷奶。幼仔在8-14個月大時達到成年大小和體重,並在18個月時達到性成熟。樹熊猴幼仔最初將以每天3.19克的速度增長。幼仔出生時比較輕,但是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它們的發育相對較好,因為它們必須爬到母親的肚子上並緊貼毛皮,而無需任何母親的處理。在頭3-8天內會緊貼母親的皮毛,因此很少攜帶。隨着幼仔的成長,母親會在夜間覓食時將幼仔懸掛並隱藏在樹枝上,以「停放」幼仔,幼仔在白天睡覺。 在3-4個月大時,幼仔會在母親的背上或後面跟着母親覓食,通過從母親那裡獲取食物和獵物。 雄性後代將與母親同住,直到它們在6個月大時散去。雌性要和母親同住,直到8個月大,然後才能繼承母親的部分領地。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
無危(LC)——2種;近危(NT)——1種。 [4] [7-8]
- 種群現狀
在野外生存的主要威脅是捕食、森林砍伐和人類狩獵。IUCN認為樹熊猴是「風險較低/最不受關注的物種」,它們被列在《華盛頓公約》附錄二和附錄三之下。然而,很少有研究有效地記錄了樹熊猴的種群規模。與其他樹棲靈長類動物相比,樹熊猴(以及其他夜間活動的原猴類)受到的影響比其他樹棲靈長類動物更嚴重,因為森林通常在白天被砍伐,而樹熊猴在樹上睡覺。由於它們行動緩慢,受到威脅時容易凍僵,很容易被燒毀或與樹木一起被砍倒。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