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柳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55e736d12f2eb9386d05c24ad5628535e5dd6f1a.jpg

柳浩女,1969年生,中共党员,工学硕士,1994年8月参加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政路桥控股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柳浩一直从事道路材料研究工作,她在承担路面材料生产和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尤其是遵照循环经济理论,以“低碳”为目标,在绿色环保材料的开发、应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业内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她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个人简介

柳浩经过不断地积累与总结,在合理利用国内原油资源,进一步提高国产道路沥青产品质量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突破。她通过对国产五种90#重交通沥青各项指标的研究,提出了使用国产90#重交通沥青修筑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路面,为国家减少进口沥青数量,节省路面建设费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其研究成果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建设中,使沉闷多年的公路路面研究重新焕发了生机。2009年,建材集团又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赢得了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大修工程的路面配合比设计及技术服务任务。由柳浩研发的“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废胎橡粉改性沥青应用研究”等5项新技术、新产品,经过国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最后被顺利通过认证,并分别应用于长安街大修和奥运场馆及配套工程。

人物事迹

爱岗敬业 1994年,柳浩到单位报到时,一同来的几位研究生都去环境舒适的局机关工作了,只有她,唯一的女性,被安排在科研室。每天,要与各种检测仪器、不同规格砂石料,以及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沥青打交道。当时,她心里既有些委屈又有些不服气。一段时间过后,身边老一辈科研人员“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品格打动了她,她开始乐观地接受现实,并暗暗下定决心在沥青路面研究方面干出成绩。后来,她任科研室主任。当时,科研室一共6个人,都是年青人。因此,院里的人都称科研室是“儿童团”,柳浩则被大家称为“儿童团长”。当时,交通部立项进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性能及指标”的研究,这个项目一旦成功,将为新技术的推广打下基础,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柳浩作为该项目北京地区的负责人,主要任务是针对北京市重点工程――八达岭高速、京沈高速北京段、机场路至京津塘联络线等工程,开展新材料、添加剂、混合比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她除了在试验室进行分析研究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工地上,随时观察了解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当时,她已有身孕。她瞒着大家跑工地、做试验。在她做了母亲以后,也获得事业上的成果:该研究成果被认定为具有创造性贡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同时,她参与编写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技术指南》也已出版发行。当年,参加讨论会的专家几乎都是男性,在她把情况介绍完后,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提出了问题,等她答完最后一个问题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事迹 后来,她的研究成果丰硕,在业内也成了名人,北京市里许多项目研究都指定由她挂帅。2002年,当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对二环路进行改造。已是总工程师的她,带领团队又承担了为工程做材料配合比设计的任务。对于一般的路面大修而言,这不算什么难题,但绵延30多公里的二环路,有1/3路段是结合地铁而修建的防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混凝土,必须处理好加铺层与原路面的粘结问题,弄不好就会出现“两层皮”。所以,在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上,她们必须要保证沥青混合料有较好的粘结力,又必须使其具有较强的高温稳定性和耐久性。她深感责任重大。为此,她制定了详细周密的实施计划,并时时叮嘱自己,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掌握第一手材料做起。她成了二环路的“常客”,几乎每天晚上12点以后,都带着各种检测仪器和当天在试验室做出的检测数据到工地,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到次日凌晨两三点。白天,再带着在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回试验室反复进行数据分析,有时为了一个试验数据,要反复试验,甚至上百次。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完成了二环路主路加铺沥青路面材料的配合比设计工作,确定了路面施工工艺,成功解决了相关问题。当黑色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完后,不但路面性能良好,而且路面不再是黑白两色了。 [3]

技术创新

二环路改造等项目的成功,一下子为企业拓宽了市场,不少业主带着问题纷纷找上门来,让她帮助做材料设计和施工配合。这让柳浩更加坚信: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科研工作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福社会和百姓为己任,才能占领市场,促进企业发展。在“科技创新,服务政府,改善市民出行质量”的理念引领下,她率领科技人员积极了解市场情况,走访业主和用户,努力提供最佳的产品和最优的服务。伴随道路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北京汽车保有量剧增,交通量逐年加大,给传统沥青路面材料及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带来冲击。在道路交叉路口、高速公路收费站口等交通量大、车辆起动刹车频繁等路段,特别容易发生破坏,有的刚刚修建不久的新路面就过早地出现了拥包和车辙,这些就像长在道路表面的一个个“脓包”和一道道“皱纹”,严重影响了市容美观,并且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车辆和人们的出行安全。有一次,柳浩正在六环路西沙屯收费站附近检测路面状况,看到有一辆轿车居然陷入近10厘米深的车辙因托底而“不能自拔”,是她的同事帮着车主把车子抬了出来。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柳浩和她的团队针对车辙病害,于2004年开展了新型沥青路面开发与相关指南研究。为了准确把握不同路段、路况下的病害特点,她们到许多道路上挖取芯样,回到试验室进行仔细分析研究。经一年多的试验和探索,终于针对路面车辙的成因和特性,寻找出了解决方案――“抗车辙技术”,并研制出抗车辙沥青混凝土材料。此后,她们根据每个路段的交通流特点、施工和材料条件,实行了“量体裁衣”的方式,制定出个性化方案,陆续为杏石口路口、六环路西沙屯收费站、京顺路六环路口进京方向、天安门广场西侧路等多处病害严重路段,实施了“整容手术”,为道路消除了“脓包”,抚平了“皱纹”。 通过技术研发和创新,终于让首都道路交通实现了“前有车,后无辙”。由于柳浩和她的团队拥有该核心技术,从而承担了北京市所有车辙处理工程,生产的抗车辙材料已经在50多个路口、公交车站的车辙处理及城市道路应急抢险工程中得到应用,效果非常好。不仅如此,抗车辙材料的推广应用,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建设资金。2006年,曾经在瓷器口路口东西方向做了抗车辙处理,道路运行良好,而南北方向同年进行大修时没有采用抗车辙材料,两年后就出现了车辙、拥包等病害,不得不再次大修。2005年后,由于这种材料的应用,减少了对路面的频繁养护和维修。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节约了相关费用5000万元。在长安街大修工程中,全程10多公里道路全部采用了抗车辙路面结构,共计使用抗车辙沥青混合料4万余吨。作为北京市建国六十周年科技成就之一,在2009年5月举办的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登台亮相,引起广泛关注。为了消除路面病害,柳浩和技术人员每年对北京市近百条城区、郊区的道路,进行病害检测和处理后的跟踪观测。据统计,抽取的芯样就达2000多个。仅长安街大修工程,一个月内就抽取了100个。由于这些工作不能影响交通,要在夜间进行,她经常很晚回家。加上许多外地的科研和施工单位邀请她去指导,经常是一到周末,提上手提电脑和随身物品就奔向飞机场,去外地推广新技术和材料,基本没有休息日。 [3]  伴随一个个科研项目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柳浩获得了自信与力量,她对科研工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追求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她作为一个企业的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服务中谋求企业的经济效益。面对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等涉及民生的问题,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她提出了“科技研发,绿色先行”的想法,并主动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联系,加强对新型路面材料的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同时,她凭借企业拥有的研发实力和优势,强强联合,与石油大学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大学共同筹建路面材料研发中心,扩大研发规模,提高研发力度。 在北京奥运会前期的一次环保问题交流会上,一位来自首钢的负责人说,首钢年产钢渣近百万吨,加上几十年的积累,成为一座座“钢渣山”,不仅占用了大量空间,而且随风漫天飞扬,成为影响环境的首要污染源。听了他的一番话,柳浩不禁联想到建材产业也是典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型产业,原材料来源不足和价格偏高已成为制约道路建设的瓶颈,如果能让钢渣变成道路原材料的替代品,就可以一举两得。最终,建材集团研发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委“钢渣在公路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项目,并大获成功,原来的工业废料变成了道路原材料,废钢渣堆消失了,周边环境得到改善。她们用实际行动为“绿色奥运”做出了贡献。这件事让柳浩领略到科技创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蕴藏的巨大效益和无穷潜力。建材集团上下建立起新型的“资源”意识。别人眼中的废品,都成了她们研究的“资源”对象。她把目光瞄准一个又一个“废弃物”,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工作,并通过她们的“点金术”取得显著成效:一是针对废旧轮胎处理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压力,研制成功废胎胶粉改性沥青。不仅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经过观测,还发现车速在每小时80公里的情况下,行车噪声降低了2分贝,这相当于减少了1/3的交通量。在道路建设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成本也可降低至少10%以上。二是针对房山、门头沟等煤矿产生大量煤矸石,开展了“矿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经过加工的煤矸石,可代替石灰岩碎石用于沥青混合料生产。堆积成山的煤矸石“重新上岗”,发挥了作用,山区的植被也得到“解放”。三是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研发出温拌沥青混合料。这种材料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要低30摄氏度左右,不仅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了60%以上,沥青烟等有害气体排放减少80%以上。而且每生产1吨温拌沥青混合料,还可节省燃油约20~30%。 这些新技术、新产品都得到了推广应用,而且许多产品应用到奥运工程和长安街大修等重点工程。2008年,建材集团为奥运主会场“鸟巢”跑道生产供应了特种专用沥青混凝土;温拌沥青混合料成功应用于“鸟巢”中心区道路;废胎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应用在水上公园周边道路上。2009年,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长安街进行大修。由柳浩和她的团队研发生产的温拌沥青、橡胶沥青、钢渣沥青混合料等近十种环保产品在工程中得到应用,从而为长安街“穿”上了“环保衣”,为发展循环经济,践行“节能”和“低碳”理念做出了贡献。 [3]

所获荣誉

2001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 2002年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04年被市总工会授予“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的称号; 2005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2007年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工程师”; 2008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同时被吸收为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0年5月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