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柳泉居饭庄
圖片來自今天頭條

柳泉居饭庄[1],是一家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创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经营北京风味菜肴。

目录

命名由來

柳泉居最初只是一家黄酒馆。因院内一棵硕大的柳树和树下的一口泉眼井而得名。店主用甜洌的泉水酿制黄酒,味道醇厚而芳香馥馥,使酒馆蜚誉京都。柳泉居的牌匾是由明世宗皇帝的宠臣严嵩落魄后所题。

清朝时期与“三合居”、“仙露居”并称“京都三居”,现今“三居”仅存“柳泉居”一家[2]。作家老舍先生的力作《四世同堂》与《正红旗下》,也均以此馆做为素材和背景。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柳泉居如今只剩街边一个个出售豆包的窗口了。

柳泉居享誉京城,为成为京城旧时“八大居”之一。原址位于西城区新街口南大街217号,后因北京地铁4号线建设而暂时关闭,地铁建设完毕后,原址被占,现已搬回原址马路对过开业。柳泉居在旧址被占,新址为使用之间只是经营豆沙包的店铺。

發展歷史

說起柳泉居,京城人老少皆知,都愛吃他家的豆沙包,其實,早些人家不只賣豆包,還經營各種菜餚。

原先柳泉居,在新街口南大街路西,2005年因修建地鐵4號線停業關張,2016年8月份從原址新街口南大街路西搬到了路東重新開張,從路西到路東一條馬路,讓老字號走了11年。

柳泉居店名傳說

柳泉居飯莊早年並無店名,據說這『柳泉居』三字,是明朝奸相嚴嵩的落魄之作。

嘉靖年間,嚴嵩小人得志,不可一世,明世宗曾夸下金口說:世上沒有殺他的刀、斬他的劍,到明穆宗繼位後,因先皇有言在先,只得罷免了嚴嵩的官職,抄沒了他的家產,只給嚴嵩留下了一隻銀碗,讓這個奸臣以乞討為生,北京的老百姓都恨嚴嵩,根本無人肯接濟他,一天,嚴嵩饑渴交加,來到一家小酒館門前,聞到那濃郁的酒香。嚴嵩就再也走不動了,便央求店主人給他酒喝,掌柜的一看這銀飯碗,便知道他是嚴嵩,早就聽說嚴嵩寫得一手好字,便取來筆墨紙硯,並告訴他:喝酒可以,你得給我這小店題幾個字,嚴嵩稍加思索題寫了「柳泉居」三個字,時隔不久,嚴嵩便餓死在街頭,「柳泉居」竟成了絕筆,小店也因此在京城聲名遠播。

明代的北京風味酒館

柳泉居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是由山東人出資開辦的。

柳泉居初建時,店址在護國寺西口路東,是北京有名的黃酒館,店鋪前邊是三間門臉的店堂,後邊有一個寬闊的院子。

據史料記載,當年這院內有一棵碩大的柳樹,樹下有一口泉眼井,井水清洌甘甜,店主正是用這清澈的泉水釀製北京黃酒,其味道醇厚,芳香馥馥,黃酒館蜚譽京都。

到了1935年京城三居就僅存柳泉居一家了,1949年,柳泉居從護國寺遷入新街口南大街,此後到拆遷前這裡便成為柳泉居的「總部」。

清代酒店以柳泉居最著,柳泉居除了賣黃酒外,下酒菜也極富特色,菜餚如糟魚、松花、醉蟹、肉乾、蔬菜等下酒菜,深受食客親睞。

無論腰纏萬貫的「大客」,還是小門小戶的食客,一樣受到夥計們的熱情招待。到柳泉居喝北京黃酒的客人,亦有不少文人墨客,當然也有從早喝到晚懶著不走的酒鬼,除了釀製北京黃酒外,柳泉居自己還釀製一種叫「木瓜北京黃」的藥酒,患寒腰腿疼的食客常常吃他家的藥酒。

清代的《陋聞曼志》書中曾贊:故都酒店以「柳泉居」最著,社會名流常作客,1930年代亦有不少社會名流常常光顧這裡,如婦孺皆知的大記者王柱宇,幾乎踢破了柳泉居的門檻,每借飲酒以採訪。與王柱宇同工異曲者當數窮旗人出身的作家老舍,他的《正紅旗下》即以柳泉居為背景,亦是為搜集素材而先做酒客,號稱「北京通」的民俗學家金受申戲劇家景孤血等社會名流,幾乎對柳泉居的「碗酒」飲之成癖。

五十年代,老舍、胡絜青齊白石等文人墨客,曾在柳泉居舉辦「猜名角,獎黃酒」遊戲,一時餐飲界傳為美談,現在三樓大廳中巨幅彩繪,就是當年情景重現,柳泉居這塊老匾不能沒了。

按理說停業11年,飯莊原來的老人兒早就各奔東西,可柳泉居卻不是,停業後團隊並沒有解散,仍然在一起工作,而且停業期間, 「柳泉居豆沙包」專賣窗口仍然一直服務著京城百姓,沒有因為停業被大家遺忘,重新開業,柳泉居有6位大師傅,其中4位是原來的老人兒,11年來柳泉居飯莊的匾額,走到哪兒,老職工們就把它帶到哪兒,這可不能丟,那是飯莊的命根子,重張開業前,那兩塊被「雪藏」多年的金字匾額,也終於被高高掛起。

地道菜肴

柳泉居经营的菜以中档为主,其中拔丝菜最地道。柳泉居的豆沙包更是颇受青睐,以至于开设了众多的豆沙包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