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柏林博物馆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柏林博物馆岛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群,五座庙宇类建筑呈现出 6,000 年人类历史的珍贵宝物。 1999 年,这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这说明坐落在柏林历史中心的柏林博物馆岛不光是柏林博物馆届的核心,更是欧洲最大的文化投资项目。 柏林博物馆岛Museumsinsel (Museum Island)由柏林老博物馆同其后的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组成柏林著名的博物馆岛。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所收藏的大型历代建筑物部分最具盛名。如希腊佩加蒙神庙的祭坛、公元前二世纪左右的小亚西岸密列特的市集大门和巴比伦的依舒塔尔城门。

中文名 柏林博物馆岛

外文名 Museumsinsel(Museum Island),Berlin

所在地 德国柏林

岛屿名称 施普雷岛

地 位 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描述

柏林的博物馆岛位于柏林的市中心,列入本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柏林老博物馆、新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及佩加蒙博物馆[1] 。其中以佩加蒙博物馆所收藏的大型古代建筑物部分最具盛名。柏林博物馆岛上的建筑群是一组独特的文化遗产。岛上的五座博物馆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施普雷河从两侧流过,使它们的气势更加宏伟磅礴。博物馆岛集中了德国博物馆的精华。岛的最南端,紧邻宫殿大桥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馆(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着卢斯特花园。最北端是新博物馆(Neues Museum)和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侧的是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 Museum),最外侧的是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柏林博物馆是推进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最好的说明,是启蒙时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影响了法国革命。这个博物馆岛是城市的象征,也是想象变成实体的最好例证。199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vi),柏林的博物馆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简介

博物馆岛集中了德国博物馆的精华,如展现古埃及历史的佩加蒙博物馆、汇集了世界美术大师作品的国家绘画陈列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岛位于前东柏林地段,当时由于经济困难,岛上各大博物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德国历史博物馆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兵器库。1695年弗里德里希三世为兵器库奠基,1730年才全部完工。从1731年到1876年普鲁士王国一直把它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器械库,1952年原东德政府将其改作为历史博物馆。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岛上的所有建筑进行重新维修。

博物馆岛建馆历史

柏林的博物馆岛共有五个建于1824年至1930年间的博物馆,展示了20世纪博物馆设计方式的变革[2] 。中世纪时柏林的施普雷岛北部由于地势较低还是一片沼泽,地势较高的南部则在13世纪时发展起来一座名为Cölln的城市。179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采纳了考古学家、艺术学教授阿洛伊斯·希尔特(1759年6月27日-1837年6月29日)的建议,要在岛上建造一座博物馆,以展出古代和新时代的艺术珍宝。1810年腓特烈·威廉三世正式颁布法令举办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展览,以回应柏林市民对于公众教育和公开艺术展会越来越大的呼声。普鲁士的杰出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与画家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于1822年提出了在施普雷岛北部新建博物馆建筑的规划图,在申克尔的草图中,除了新建一座博物馆外,还有排水渠和多座桥梁,博物馆的工程由柏林洪堡大学的创始者、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总负责。博物馆岛上的第一座建筑是1830年建成的博物馆(现为柏林旧博物馆),它同时也是普鲁士的第一座公众博物馆。1859年普鲁士皇家博物馆(现为的柏林新博物馆)开张,紧随其后的是1876年的国家画宛(现为老国家艺术画廊)、1904年的位于岛尖上的腓特烈国王博物馆(1960年起改名为“博德博物馆”,以纪念德国艺术史学家、现代博物馆学的创始人之一威廉· 冯· 博德(1845年12月10日-1929年3月1日)),和1930年的帕加马博物馆。1870年代末,这块区域被正式命名为“博物馆岛”,就此宣告了普鲁士王国仿效巴黎和伦敦规模建造博物馆的决心,1880年进一步决定,今后在博物馆岛上将只展出“高贵的艺术品”,这在当时指的是欧洲和近东艺术

特色

博物馆岛(museumsinsel)上的建筑群是一组独特的文化遗产。岛上的五座博物馆形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施普雷河从两侧流过,使它们的气势更加宏伟磅礴。岛的最南端,紧邻宫殿大桥和柏林大教堂的是老博物馆(Altes Museum),在它前面伸展着卢斯特花园。最北端是新博物馆(Neues Museum)和老国家艺术画廊(Alte Nationalgalerie)。面向西侧的是佩加蒙博(Pergamonmuseum),最外侧的是博德博物馆(Bodemuseum)。这组经过百年历史建造完善起来的博物馆群体建筑在二次大战中70%以上被毁,二次大战之后,东西柏林分裂,博物馆中的藏品也被分散在东西柏林多处。要对博物馆进行重新修复,并将以前的藏品大部分物归原处,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位叫做约翰·斯特兰奇 (John Strang) 的苏格兰历史学家曾经写道:流连于柏林的博物馆中,哪怕花费数天时间,也仅仅是管中窥豹。 曾几何时,施普雷岛 (Spreeinsel) 上还只有孤零零的一座博物馆:1830 年,在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 (Karl Friedrich Schinkel) 的设计下,这里修建了老博物馆 (Altes Museum),这也是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普鲁士博物馆。 接着在 1859 年建成了新博物馆 (Neues Museum)、1876 年老国家 (Alte Nationalgalerie)、1904 年博德博物馆 (Bode-Museum) 以及 1930 年的佩加蒙博物馆 (Pergamonmuseum)。 博物馆岛的建筑主要用于展示 19 世纪的艺术作品以及举办考古展,在其中,伊什塔尔城门 (Tor von Ishtar)、佩加蒙祭坛 (Pergamonaltar)、米利都的市场大门 (Markttor von Milet)、娜芙蒂蒂半身像 (Büste der Nofretete) 和青铜时期的“柏林金帽”(Berliner Goldhut)都是令世人惊叹的伟大考古杰作。 在两德统一之后,人们开始将分散于东德和西德的收藏品收集起来。 而受战争影响被保存于国外保险库中的部分珍贵文物也被带回到它们原来的展厅。 因此,在大约 60 年的时间里都被作为战争遗址保留在城市版图中的新博物馆,从 2003 年起在英国明星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 (David Chipperfield) 的领导下斥巨资完成了修复和重建工作。 如今,詹姆斯·西蒙画廊 (James-Simon-Galerie) 这座崭新的建筑被视为整个博物馆岛的中央入口,而一条考古大道则由几座建筑在空间和主题上相互衔接而成,它们将为您开启进入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博物馆是一种社会现象,源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柏林的博物馆岛共有五个建于1824年至1930年间的博物馆,是一种理想的实现,展示了20世纪博物馆设计方式的变革。各个博物馆的设计都有意地在其艺术藏品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而各建筑的规划和建筑质量又大大提升了馆中藏品的价值,这些藏品展示了各个时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视频

柏林博物馆岛,由5座大型博物馆组成,简直太壮观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