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枹櫟(bāo lì),別名枹樹,拉丁學名:Quercus serrata Thunb.為山毛櫸目、殼斗科、櫟屬落葉喬木,樹皮呈灰褐色,葉片為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產於中國大部分省區。可用於建材、飲料等。
- 中文名:枹櫟
- 學 名:Quercus serrata Thunb.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山毛櫸目 Fagales
- 科:殼斗科 Fagaceae
- 屬:櫟屬 Quercus
- 種:枹櫟
- 分布區域:中國遼寧、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省及朝鮮,日本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25米,樹皮灰褐色,深縱裂。幼枝被柔毛,不久即脫落;冬芽長卵形,長5-7毫米,芽鱗多數,棕色,無毛或有極少毛。
葉片薄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7-17厘米,寬3-9厘米,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葉緣有腺狀鋸齒,幼時被伏貼單毛,老時及葉背被平伏單毛或無毛,側脈每邊7-12條;葉柄長1-3厘米,無毛。
雄花序長8-12厘米,花序軸密被白毛,雄蕊8;雌花序長1.5-3厘米。殼斗杯狀,包着堅果1/4-1/3,直徑1-1.2厘米,高5-8毫米;小苞片長三角形,貼生,邊緣具柔毛。
堅果卵形至卵圓形,直徑0.8-1.2厘米,高1.7-2厘米,果臍平坦。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主要價值
木材堅硬,供建築,車輛,等用材;農村一般用作薪材;種子富含澱粉,供釀酒和作飲料;樹皮可提取栲膠,葉可飼養柞蠶。其果在四川被稱作「橡子」,可用來做橡子涼粉,是一道非常美味的農家菜。
物種分類
短柄枹櫟(變種)
短柄枹櫟Quercus serrata var. brevipetiolata(變種),2003年,樹木專家王明昌教授、生態學專家王得祥副教授等人深入秦嶺開展科學考察,在商南縣金絲大峽谷石燕寨景區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體上部,發現了總面積近300畝、鬱閉度大於0.7的集中大面積生長的短柄枹櫟純林。原始林內樹齡最高的已達120年以上,絕大部分在70年-75年左右,林下密生有毛竹、荀子、黃櫨等灌木、草、苔蘚等植物和枯枝落葉層,林區野生動物活動頻繁。 短柄枹櫟是殼斗科少見樹種,也是溫帶、暖溫帶代表性樹種,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優良特性,過去在秦嶺地區偶見散生。
本變種與原變種不同處,葉常聚生於枝頂,葉片較小,長橢圓狀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1厘米,寬1.5-5厘米;葉緣具內彎淺鋸齒,齒端具腺;葉柄短,長2-5毫米。
產遼寧南部、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省區。生於海拔60-2 000米的山地。
木材為環孔材,邊材淺黃白色,心材褐色,木材氣干密度0.75克/立方厘米;葉含蛋白質12.31%;櫟實含澱粉46.3%,單寧7.7%, 蛋白質3.9%。
絨毛枹櫟(變種)
絨毛枹櫟Quercus serrata var. tomentosa,本變種與原變種不同處,小枝、葉柄、葉背密生星狀絨毛。
產河南嵩縣、甘肅文縣、陝西寧陝。生於海拔800-1 100米的山地。模式標本采自河南嵩縣。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2000米的山地或溝谷林中。[1]
分布範圍
產遼寧(南部)、山西(南部)、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日本、朝鮮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