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林时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时益
林时益

原图链接历史的天空


籍贯 江西南昌
字号 字确斋
出生 1618年
江西南昌
逝世 1678年
江西南昌
著作

《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

林时益(1618年-1678年)本姓议霶作霖清初为避祸变姓名,改姓,更名时益,更字确斋江西南昌人,寄籍宁都祖籍直隶凤阳明朝宗室,为宁王朱权之八世孙。与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后随士望迁家宁都。侨居十余年,与魏氏兄弟相讲习,称“易堂九子”。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

林时益(1617-1678)字确斋。原籍南昌,后入宁都籍。明宗室益王后裔,原姓朱,名议 ,字作霖,人称朱中尉。父统 为明崇祯十年进士,曾任江夏知县,为人超迈,敢言成败。时益自小聪慧,七岁待客,常与万元吉对奕,每站于凳上,旁若无人,挥子攻杀。万公赞其:“非凡儿也。”其父为戒防其骄傲,小时以“蠢”字之。及长,师事欧阳斌元,与彭士望同学。明亡,隐姓埋名,携眷同彭士望隐居翠微峰,与魏禧、邱维屏等人相讲习,为 “易堂九子”之一。工书法,喜为诗,晚年又好禅,是文学家、诗人、隐士。康熙七年 (1668)降诏,凡明宗室窜伏山林者,可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久客宁都,不愿归。卜居冠石,终身躬耕,非其力不食。冠石宜种茶,时益以意制茶。香味可与阳羡茶相比,世称林芥茶,销路很广。

著作

著有 《冠石诗集》五卷、《确斋文集》并行于世。其名 《清史稿·文苑传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

史料记载

林时益(1618-1678)本姓朱,名议霶,字确斋,江西南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圣祖康熙十七年,年六十一岁。本明宗室。清初,变姓名,寄籍宁都。与南昌彭士望同里,共谋居处。士望与魏禧一见定交,极言金精诸山可为岭北耕种地;乃携家偕士望往。侨居十余年,与魏氏昆弟相讲习。康熙七年,诏明故宗室子孙,还田庐,复姓氏;时益不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以自给。时益为“易堂九子”之一。

喜好作品

工书,喜为诗,晚好禅悦。著有《冠石诗集》五卷,和《确斋文集》,(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林时益茶事诗简论

林时益(1618~1678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王裔孙,本姓朱,原名议霶,字作霖,授奉国中尉,人称朱中尉。入清后改名林时益,字确斋。明亡后,为躲避战乱,与同里彭士望一道携家来到江西宁都,两人和宁都名士魏际瑞(祥)、魏禧、魏礼、邱维屏、曾灿、李腾蛟、彭任等一起隐居宁都翠微峰,读《易》讲史,不事清朝,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九人被世人称为“易堂九子”,“易堂九子”是明末清初颇具影响的一个政治学术团体,《清史稿》云:“时宁都易堂九子,节行文章为海内所重。”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帝下诏曰:“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其时林时益已客居宁都十余年,在宁都冠石结庐佣田,专意种茶、制茶,不愿复出,《清史稿》云:“时益久客宁都,弗乐归。卜居冠石,结庐佣田,非其力不食。冠石宜茶,时益以意制之,香味拟阳羡,所谓林茶者也。”林时益的茶事诗既是其茶人生活的真实写照。[1]

参考来源

  1. 林时益, CNKI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