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华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林华宝(1931.05.29--2003.08.17),福建省 莆田市 人,中国工程院 院士,空间返回 技术专家,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56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空间技术 研究院研究员。返回式系列卫星首席专家。自1958年以来,一直工作在我国空间技术战线的第一线,是我国卫星回收技术领域和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带头人之一。负责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卫星回收系统,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林华宝
林华宝肖像
出生 (1931-05-29) 1931年5月29日(93歲)
福建省莆田市
职业 空间返回技术专家

林华宝简介

林华宝,福建莆田人,中国返回式卫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50年代开始探空火箭的研究,60年代开始从事卫星回收系统的研究,参加了中国全部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在工作中他潜心尽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为重大卫星技术的解决和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发射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作为主要完成之一获2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0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林华宝个人履历

1931年5月29日 生于上海。

1950~1952年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肄业。

1949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林华宝同志1949年9月至1950年8月在重庆大学土木系学习;

1956年7月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毕业后分配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

1958年11月在上海机电设计院任研究室副主任。

1958~1965年 七机部八院(后航天部508所)任室副主任、副所长、返回式卫星回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早期从事探空火箭结构研制。1970年起从事返回式卫星回收系统的研制,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6月后任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常委、摄影定位卫星和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8年后主持新型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

1988年至现在 航天部(现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委常委,研究员,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返回式卫星系列首席专家,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

返回式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第六完成人。返回式摄影定位卫星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第一完成人。1977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华宝2

[2]

林华宝生平经历

林华宝,祖籍福建莆田,1931年5月29日生于上海。父亲曾是中学教师、校长,后在一家教会书店任职员。母亲小时候是莆田黄石育善堂的孤儿,后为家庭妇女。1937年,全家从上海迁至重庆。兄弟姐妹8人,林华宝排行第六。有一个哥哥在抗战期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林华宝的童年和学生时代,靠父亲的微薄薪金维持一家生活,家境贫寒,生活困难。靠亲友接济和兄姐负担,完成小学到中学的学业。林华宝从小就养成了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习惯。 他就读的重庆南开中学,这是一所管理严格、师资力量雄厚、学风好的学校。他在这所学校无论是学业还是思想品德、身体锻炼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尤其在数、理学习方面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1950年9月,林华宝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2 年转入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结构专业二年级继续学习。 1956年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始学习和研究航空结构力学理论。很幸运,刚参加工作的林华宝,就有机会接触钱学森、郭永怀、郑哲敏这些著名的科学家。当时常有苏联科学家来访问、讲学,林华宝作为俄文翻译,在工作中从这些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他们的高尚为人和 严谨治学精神,使他受益匪浅。林华宝勤奋好学,不断深入航天工程的各个领域。深入工程实际,组织解决了多个返回式卫星的工程技术问题。他潜心研究学问与技术,无论是用俄文进行学术交流,还是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都表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多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和专著。他待人热情诚恳,平易近人,淡泊人生,不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和工程技术人员打成一片,有事和大家商量,做大家的知心朋友。 1956年8月,林华宝从苏联学成回国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即在钱学森、程世佑等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步人中国的空间事业。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因陋就简,在修理车间利用废旧压床改装为静力试验设备,进行T7系列探空火箭的力学试验。

林华宝主要贡献

= 1963年,林华宝作为中国第一个高空生物试验火箭箭头的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研制工作。他们争分夺秒,刻苦攻关,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火箭箭头的设计、制造和环境试验。 高空生物试验火箭是在探空火箭技术的基础上,装上新的试验载荷——大白鼠生物舱,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动物高空生理反应试验,通过数据获取系统和摄像系统,记录试验过程。在当时这些都是新技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他带领大家克服一道一道难关,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解决了生物舱的密封和在振动条件下大白鼠心电图遥测信号紊乱等技术问题。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高空生物试验火箭发射成功。火箭飞行高度70多千米,按预定轨道飞行后安全返回地面。 1965年开始,林华宝作为结构分系统技术负责人投入返回式卫星专项火箭技术试验的研究。例如航天照相胶片的高空摄影试验,红外地球敏感器的高空技术试验等。1969年夏天进行了Y6技术试验火箭的发射。林华宝带队与试验人员和基地试验部队一起,背着干粮和水壶进入巴丹吉林沙漠,进行试验产品的回收工作。当天凌晨出发,下午5点才在沙漠深处发现试验火箭的回收体。搜集处理完回收产品,已是晚上8点多的时间了。由于没有携带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信号弹打完,回收人员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时水和食品都已用完,饥、渴、冷、累困扰着试验队员。林华宝和部队的同志商量后决定,一定要尽快走出沙漠,否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与危险。大家团结一心,艰苦奋战,终于在第二天早上6点钟走出沙漠,与前来接应的基地人员汇合,最后胜利完成了这次回收任务。

林华宝人物评价

传记

在完成第一、第二代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后,他继续在返回式卫星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积极组织研制队伍,开展后续新型号返回式卫星的研制。为返回式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保持研制队伍的稳定而呼吁、奔走。极力推荐合格人才尤其是年青一代到卫星的设计岗位。作为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他带出了一支工程素质和作风都比较高的返回式卫星研制队伍。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1997年林华宝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集中精力进行返回卫星系统工程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担任返回式卫星工程总师后,他积极组织卫星、运载火箭、发射、测控及地面应用各大系统的总体设计与技术协调,古稀之年仍奔波于各地,来往于工程的各大系统之间。作为博士生导师,在工程任务繁忙之中培养了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在取得工程成就的同时,为航天事业培养了人才。



資料來源

参考资料

http://www.imech.ac.cn/kydw/ysfc/201212/t20121202_3696103.html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http://news.hexun.com/2013-10-21/158895342.html林华宝: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http://xuewen.cnki.net/CJFD-HFYG200303016.html 林华宝院士简介

林华宝院士传记-朱晴著;《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总编委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