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聯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聯升
楊聯升
出生 1936年
英國倫敦西南薩瑞郡
國籍 中國
職業 歷史學者

人物簡介

楊聯升(1914年—1990年),原名蓮生,後以蓮生為字。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

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系,1940年赴美就讀於哈佛大學,1942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46年完成《晉書食貨志譯註》獲博士學位。

四十年代初,在哈佛習文史哲的中國留學生中,任華(西方哲學)、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吳於廑(世界史)、楊聯升(中國史)四人皆風華正茂,而意氣相投;周、楊二氏尤為英敏特出,當時胡適已有意延攬他們到北大以為己用。其後任、周、吳三人皆返國任教,三十年間運動相乘,政治逼人,周氏雖於劫後重拾舊業,終未臻大成;惟楊氏自有因緣,得以留在哈佛遠東語文系執教,牆外開花,海外稱雄,乃至有「漢學界第一人」之譽。

楊氏論學,以廣義的中國經濟史為中心,而旁及中國歷史的各個角落。專著以1952年完成的《中國貨幣與信貸簡史》最為重要,號為簡史,篇幅確亦無多,但實有深廣的學術根基,為高度濃縮的綜括;與稍後大陸出版的彭信威《中國貨幣史》相比,雖於規模宏大、史料詳贍方面皆不能企及,但以簡馭繁,亦足以自立。論文如《晉代經濟史釋論》概述斷代經濟面貌,《中國經濟史上的數詞與量詞》、《佛教寺院與國史上四種籌措金錢的制度》、《會子形狀考》辨析經濟制度的細節,《侈靡論——傳統中國一種不尋常的思想》鈎沉經濟思想的潛流,《從經濟角度看帝制中國的公共工程》觀察中國古代政治社會的運作,《原商賈——余著〈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序》追溯商人社會角色的源流;其他方面,政治史有《國史諸朝興衰芻論》、《國史上的女主》、《明代地方行政》,宗教史有《道教之自搏與佛教之自撲》及《補論》、《〈老君音誦誡經〉校釋》,社會史有《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皆自具手眼之作。

楊氏論著的精華多收入《中國制度史研究》(英文)、《漢學散策》(英文)、《國學探微》及《楊聯升論文集》。大都選題新穎,辨析細微,既有現代社會科學的總體視野,又具歷史考證的微觀基礎,所謂「大處着眼,小處着手」。他早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系,曾選修陶希聖中國社會史、陳寅恪隋唐史課程,深受陶氏所編《食貨》雜誌影響,畢業論文《租庸調到兩稅法》又得陳氏指導;故其為學,在領域及取向上實追隨陶希聖,而在方法及風格上則借鑑陳寅恪,即「大處」如陶氏「着眼」,而「小處」如陳氏「着手」也。他於經濟史,能進復能出,與治中國經濟史的其他名家相較,如梁方仲、全漢升、傅衣凌、彭信威皆專家之學,而楊氏可謂通人之學矣。其學又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以博雜多端著稱,亦不無零碎之弊,故他不自稱史學家,而以「開雜貨鋪」的漢學家自居,雖身處北美漢學界,作風實更接近於歐洲漢學家。

美國漢學家因為語言隔閡而想像豐富,容易發生「誤認天上的浮云為地平線上的樹林」(mistake some clouds in the sky tobe forests on the horizon)的毛病,故楊氏特別強調對文獻原義的理解,倡導「訓詁治史」,以為「研究中國史的人必須具有起碼的訓詁學素養。夠不上這種要求的研究者,只能算是玩票性質,而不會成為一個全健的漢學家」。而他本人也身體力行,不僅隨處寓訓詁於史學,更有《「龍宿郊民」解》、《漢語否定詞雜談》、《禪宗語錄中之「聻」》之類語文層面的專門考辨。

楊氏學養深邃,惜四十多歲後患抑鬱症,每一二年即發作一次,故雖壽至高年,論者仍有千古文章未盡才之嘆。

詩曰:劍橋歲月未蹉跎,鐵幕周郎可奈何。漢學西洋稱警察,如公堪繼伯希和。

文章介紹

楊聯升有文章《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探索中國帝制時代二十一個世紀中的作息(或工作和遊憩)時間表。這個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討論官方的辦公時間和假日——換句話說,皇帝和官員在一日及一年中的時間表,這個時間表影響到所有和官方接觸的人。在這一節的結尾,要對學生、僧侶、道士的時間表作些一般性的敘述,因為這些人和官員階層有密切的關聯。第二節包括農人、商人、工匠、僕役和奴隸的營業同勞動時間,以及他們的假日和節慶。為求簡要起見,第一節標題是「官方假日和辦公時間」,第二節標題是「營業時間和勞動時間」。

作為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的《中國貨幣與信貸簡史》,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著作,對中國貨幣和銀行歷史上的約三百個關鍵詞語着重做了記述和分析,繪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細節。在有關貨幣的部分,首先介紹了各種形式混雜的貨幣,然後重點討論了圓形硬幣、金銀以及紙幣。在研究信貸的部分,則敘述了從當鋪等傳統信貸機構到現代銀行的興替,並對貸款和利率方面的幾個特徵進行了探討。這部書的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1.此書以類別為經,時間為緯,敘述歷史上貨幣與信貸的演變,脈絡分明;2.探討經濟問題時,很好地結合了時代的政治、軍事、社會等方面的背景,這應與作者本人深厚的史學根基分不開;3.具有批判性的觀點在書中隨處可見,頗具啟發性。對於貸款為何被普遍地用於消費支出而不是創造資本,他一方面指出傳統中國歧視工商業,傾向於阻止經濟規律充分地起作用,另一方面又從經濟學的角度,指出投資土地雖然回報率低,但風險很小。此書是從歷史的角度,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寫出來的,它不僅是有關中國貨幣和信貸的關鍵詞語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而且揭示出古代中國貨幣、信貸以及總的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