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牧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牧祥
出生 1940年
中国
国籍 中国
职业 名中医

杨牧祥,男,1940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从事医、教、研至今近50载,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慢性肺病和胃病等疑难杂症,法严、方活、效著。发表学术论文210篇;主编或参编出版医学著作51部;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2项。

教学成绩

为人师表,教学成绩突出

他身为一名老教师,50年如一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本、专科毕业生,并培养国内外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21名。在教学过程中,他总结并创用了“问引深,理必据,践应理,讲求趣”十二字教学法,教学思想先进,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学风格,深受广大师生赞誉。他注重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强化学生对诊法的深入理解和辨证分析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他积极主持或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课题,其中“《中医诊断学》教学系列内容建设”、“智能化《中医诊断学》题库微机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和“《中医诊断学》考试系统网络版”分别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99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聘为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副主编,并为三部相关教学参考书副主编。1994年被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聘为建设国家试题库《中医诊断学》(“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命审题组副组长。1999年被聘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医诊断学》审定专家。他主讲的《中医诊断学》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精品课程”,并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协作建设单位。

医德高尚

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

在临床带教中,他经常教导随诊的学术继承人和研究生要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观点,他说:“这是医德之本,一要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二要知病人之所忧,帮病人之所难。”就诊患者有许多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家庭经济比较拮据,他经常告诫随诊的学生要体恤患者之忧,尽量用药质优价廉,少花钱治好病,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门诊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为了不使患者空跑,他经常废寝忘食延长出诊时间直至患者满意而归。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医风常使患者深受感动而博得称赞。他临床经验丰富,擅于舌诊,长于内科,尤擅治慢性肺病,法严、方活、效著。在临床医疗中,他坚持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坚持中医传统理论技能与现代实验研究的紧密结合,在全面娴熟地应用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手段,以达阐明医理,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其学术思想及所创效方已载入《燕赵当代名中医》、《方药传真—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精选》、 《大医精诚》等书中。自1997年以来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已培养4名学术继承人。鉴于其医术精湛,2003年6月河北电视台57期“科教英才”栏目和2004年5月中央电视台4频道“中华医药”栏目均对其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科研成绩

开拓创新,科研成绩显著

在科研工作中,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开拓创新精神,努力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他常言“医无中西,唯效为用”。 无论是在医疗,还是在科研中,他都特别强调“衷中参西”的原则,要求做到“师古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同时,他高度重视创新性研究,经常教育学生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努力挖掘与提高,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但如何完成这一使命?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这一继承创新观指导下,他率领课题组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并荣获多项科研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12项,即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170篇,其中113篇刊载于CSCD、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7篇被其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引用113次;主编或参编出版医学著作(含教材)51部。

由于其医、教、研业绩显著,他多次被评为 “校级优秀教研室主任”、“校级优秀共产党员”、“校级先进工作者”、“校级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并获“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优秀教师特别奖”。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管优秀专家,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荣获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杨牧祥教授仍坚持工作在教学临床科研第一线,他常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自勉,在承担本科生、留学生及硕博研究生繁重课堂教学任务同时,每周还坚持临床带教6次,节假日从不停诊,经常在办公室、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子时,寒暑不辍,风雨无阻,他常说:“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本校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

工作单位

杨牧祥教授退休后,不忘与自己高尚的医德和崇高的职业素养,现坐诊河北平安健康家园,继续全国性质的悬壶济世,造福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