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汝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汝梅
會計理論家、會計教育家
出生 1899年8月22日
河北省
逝世 1985年9月8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會計學家

楊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眾先,河北人,會計理論家、會計教育家[1],中國最早的四大會計師之一,無形資產理論研究的開創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錄》的中國會計學家[2]

1921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後留學美國密歇根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北京交通大學、上海國立暨南大學等高校任職,曾任鹽務總局稽核、"四聯總處"(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四家銀行的聯合總管理處)處長。1949年移居香港,執教於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等學府,任系主任、院長等職。

楊先生的博士論文《商譽及無形資產》(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作為無形資產理論研究的開山之作,迄今被奉為經典 。施仁夫先生於1936年將其譯為中文時,改為《無形資產論》,作為立信會計叢書中的一本,介紹到國內 。

楊汝梅堪稱中國會計學者進入世界會計領域,成就達到當時世界水平的第一人[3]

個人生平

楊汝梅,1920年畢業於鐵路管理學校高等科(北京交通大學前身),1921年夏前往美國留學,是學校派往美國的第一批留學生。在美國就讀於密歇根大學,主修經濟學並獲得學士、碩士學位,1926年攻讀哲學專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1926年底回國後任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講授《會計學》。1927年夏調上海國立暨南大學,任教務長兼《會計學》教授。後歷任光華、齊魯、滬江等大學教授。1949年去香港,1950年在新亞書院先後任系主任、商學院院長及會計長等職。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曾任大學商學院院長及系主任等職。後即轉往浸會學院任教並擔任商學院院長等職。

楊汝梅教授是我國4位著名會計專家之一,對會計理論的造詣精湛,為我國會計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早在1926年就著有《商譽與無形資產論》一書,為美國財經學界所稱許,引起當時財經各界的重視,該書直至1978年還作為《現代會計發展》叢書重印發行。楊汝梅教授任教50年,桃李遍及國內外。

大概在20世紀初,楊氏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後赴美留學,在密歇根大學攻讀,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鹽務總局稽核、"四聯總處"(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四家銀行的聯合總管理處)處長等職。楊汝梅用英語所著的《商譽及無形資產》(Goodwill and Intangible Assets)一書,成為他的成名之作,蜚聲於歐美會計學界。楊氏還是我國最早列入世界名人錄的會計學者。該書問世後,受到我國著名會計學家潘序倫先生的重視,後由施仁夫先生譯成中文,於1926年列入當時潘序倫主編的《立信會計叢書》出版,並定名為《無形資產論》。從此,無形資產的會計理論以及它的會計處理方法,開始在我國廣為傳播。會計學中關於商譽和無形資產的研究和實務處理,是一個很有理論與實踐意義的重要課題。楊汝梅先生的著述和研究,不但在時間上是相當早的,而且對於健全我國工商企業的管理與會計科學的發展,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1985年楊汝梅逝世以後,已屆97歲高齡的恩師派登(W.A.Paton)教授發函致哀:"楊博士為我20年代的優秀學生,其博士論文卓越,他的逝世不僅意味着喪失了一位著名人物,也使我失去了近年來長相通信的好友"。

理論貢獻

楊汝梅在密歇根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泰勒(F.M.Taylor)教授和派登(W.A.Paton)教授的精心指導下,1926年完成博士論文《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1927年,該論文在紐約由The Ronald Press Company出版。

從世界範圍看,無形資產方面的理論研究起源於19世紀末,最早論及無形資產的著作是Bithelld 1882年出版的《一本計數字典》(A counting House Dictionary)。第一部系統論述無形資產問題的著作是L.R.Dicksee 1897年出版的《商譽及其會計處理》(Goodwill and Its Treatment in Accounts)一書。但直到20世紀20年代,西方有關無形資產方面的問題的研究還非常不深入,特別是無形資產的性質及其會計處理方法一直是會計學界最難處理的學術問題。當時西方會計學界對於商譽等無形資產的論述,多囿於無形資產法律上的特點及其估價問題,而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沒有能夠從理論上闡明無形資產的本質特徵,沒有具體地解決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問題。

楊汝梅在《無形資產論》一書中詳細分析、歸納了當時西方學術界關於無形資產的各種見解,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無形資產的性質,提出了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原則和方法。該書對於健全我國工商企業的管理與會計科學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全書共分九章,①內容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章為總論,介紹無形資產的概念與特質;第二至第五章詳論無形資產的性質及其與企業收益能力的關係;第六至第九章分別研究購入與非購入無形資產的會計處理方法及企業改組時無形資產的處理。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書問世後,很快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中國最早的會計專業雜誌《會計季刊》在1931年的創刊號上登載的吳世瑞的《英文本重要會計書籍目錄》在"其他會計書籍"(Other Accounting Books)下,列入其中的有Yang,J.M.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 Pitman 1924(出版年代與出版公司有誤)。1934年,《立信會計季刊》以連載形式編發楊氏的《無形資產論》,所加的按語是:"本文著者楊博士,對於會計一科,有深切之研究。前在美國著有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書,立論精審,歐美學者,奉為佳臬。即會計名家Paton氏所編會計學大全(Accountants' Handbook)一書中,亦數數引用其議論。我國學者,對於會計一科之研究,年來漸涉高深,惟對於無形資產一項,則注意者尚少。茲特懇請楊博士於百忙中撰著此文,凡我同志,幸珍視之。"當時著名會計學家潘序倫高度重視該書,1936年楊汝梅的博士論文列入當時由潘序倫主編的《立信會計叢書》出版,並定名為《無形資產論》(施仁夫譯)。潘序倫在中文版序言中高度評價《無形資產論》的學術貢獻,他認為無形資產的性質及其會計處理方法"為會計學上最難解決之一問題""有不少學者,咸致力於此問題之研究,然終學說紛紜,莫衷一是,未能得一統一完善之答解",而楊氏的博士論文"對於一切無形資產之性質及其會計處理方法,分析至為詳盡。""其立論之精審,無與倫比,歐美學者久已奉為圭臬"。李鴻壽在1936年出版的《商務印書館出版周刊》上撰文指出:"楊眾先博士(Dr.J.M.Yang)著英文本《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一書,出版於美國Ronald Press Company,此實為國人會計著作出版於美國之創舉。該書理論宏深,文筆流利,其獨創之處,極為歐美會計學家所重視。會計名家派登(W.A.Paton)氏於其所主編之《會計大全》第七九五頁到八三三頁(Accountant's Handbook,P. 795~833)及史屈萊托夫(Frank.H.Streightoff)於其所著之《高級會計學》第一一五頁至一二二頁(Advanced Accounting,P.115~122)中,均一再引用,奉為佳臬。於此足征該書之價值,實占有國際會計學中之重要地位也"。

1993年,當代著名會計學家楊時展教授將該書與蔡錫勇的《連環賬譜》(1905)、謝霖和孟森合著的《銀行簿記學》(1907)一併選入其主編的"中華會計思想寶庫(第一輯)"(中國財經出版社1993年出版)。楊時展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河北楊汝梅的《無形資產論》"中的"不少見解,在W.A.Paton教授主編的《會計師手冊》1934年再版時,曾和當時會計界泰斗Kester、Hatfield等人的作品一起,多次有時乃至成段地引用。在美國紐約大學R.P.Brief教授編輯的再版系列經典名著中,這部專著也被列在其中"。李鴻壽教授在為《無形資產論》列為楊時展教授主編的《中華會計思想寶庫》再版的推薦語中再次高度評價該書:"從1933年到1947年,十幾年中世界上還沒有研究無形資產超過楊氏者,這的確是中國會計界足以引為自豪的。因此,我認為楊汝梅先生是我國會計界聞名世界的巨星"。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書在西方世界也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該書中文版離英文版的撰成僅僅10年時間,潘序倫先生就斷言該書"歐美學者久已奉為圭臬",可見其在西方會計學界的影響之快且巨。1922年美國著名會計學家、曾任美國會計學會會長的派登(W.A.Paton)教授主編了在美國會計學界享有盛名的《會計師手冊》(Accountants' Handbook),在其1933年出版第二版時,所撰第十四部分"無形資產"就全面地接受了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中有關商譽問題的研究成果,"並以其觀點為主體對無形資產和商譽問題進行了多層次介紹,特別是在商譽的性質和持續價值這一核心內容中着重討論了商譽性質、銷售商譽、製造商譽、理財商譽以及持續價值等相關問題,由此而對《無形資產論》中有關商譽理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1947年《會計師手冊》第三版出版時,"內中第838頁和841-843頁仍引用楊著"。

美國會計理論的奠基者之一亨利·蘭德·哈特菲爾德②(Henry Rand Hatfield)1927年在《會計評論》(The Accounting Review)、Glover·C·A 1927年在《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著名成本會計學家陀耳(James L·Dohr)1927年在《會計學報》(Journal of Accountancy)上發表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楊汝梅1926年完成的博士論文《無形資產論》的書評文章。亨利·蘭德·哈特菲爾德在書評文章中指出:"已有Dicksee和Leake所著的兩部優秀著作的情況下,再出版一部由一位年輕、不知名的學者所著的關於商譽問題的博士論文,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此書的出版有充足的理由,作者的成就值得祝賀,不必擔心其著作與先前的著作比有遜色之處。作者沒有象Leake那樣將研究的範圍擴展至商譽與國家資本、所得稅的關係等領域;沒有涉及法律方面,也沒有詳細的數理分析和簿記條目。但另一方面,作者對無形資產的基本會計特點作了迄今為止更廣泛的探討"。陀耳在書評論文中指出:"近年來,由於所謂的無形資產引發的人們對會計問題的興趣的與日俱增使楊博士的著作受到追捧,除了其提供的會計文獻及討論的問題有趣之外,該書確實是非常耐人尋味的"。"該書的最主要的優點在於它能激發人的思想,而不僅僅是有趣。""每一位會計人員都應閱讀該書"。

此後,楊汝梅在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闡述的有關無形資產的觀點一直為西方會計學界所推崇,其博士論文成為馳譽世界的會計學名著。1978年楊汝梅的博士論文被列入"當代會計思想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thought)叢書,由紐約阿爾莫出版社(Armo Press)再版發行。1983年,Johnk Courtis在《會計史雜誌》撰文指出:"楊汝梅的著作對有關無形資產的概念發展和澄清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真正擴展消費者商譽的第一人"。直到1996年,由世界著名會計學家邁克爾·查德菲爾德(Michael Chatfield)和Richard Angermeersch所著的《會計的歷史:國際百科全書》(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一書在論述無形資產的理論發展史時仍將楊汝梅的博士論文列為5部最重要的參考著作之一,而且認為楊汝梅的著作是"有關無形資產方面的最好的理論著作"。

執教新亞

1950年新亞書院創辦之初,下設文史、哲學教育、經濟、商學、新聞社會和農學等六系,農學系與新聞社會系因條件困難,先後停辦。餘下的四系中,文史系由院長錢穆親自兼任,哲教系主任是唐君毅,經濟系主任是張丕介,而商學系首任系主任則是1948年來港的原上海暨南大學教授、前中央銀行會計長楊汝梅。

1899年出生的楊汝梅早年畢業於北京鐵路管理學院,1923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商譽與無形資產》於1927年在美國出版,當即被美國各大學採用為教科書及參考書,1978年,美國紐約時代出版公司出版世界近代會計學思想叢書,又將楊汝梅此書收錄其中。

1936年,楊的博士論文由會計師施仁夫譯成中文,以《無形資產論》的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隔60多年後,2009年,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又將其收入會計經典叢書中重新出版。該書總序稱讚該書是中國人在世界會計界產生影響的第一部著作。楊1927年回國,主要在上海暨南大學任教,抗戰時期曾出任中央銀行會計長等職。

1948年,楊汝梅來港,1949年底加盟新亞。根據香港樹仁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宋敘五的考證,按一般人的說法,楊汝梅不算是新亞書院創辦人,但他在1949年新亞剛剛創辦時就是商學系首任主任兼新亞書院會計長,是錢、唐、張之外的第四位。

宋敘五將新亞書院的創辦人形容為三國時期的劉、關、張三結義,而楊則是他們三人之外的趙子龍。

宋敘五1961年畢業於新亞書院經濟系,他回憶,當時經濟系主任張丕介和商學系主任楊汝梅彼此尊重、互相信賴,在他們的合作中,主要受益者是新亞兩系的學生,讓很多人感覺經、商兩系是不分家的。

當時兩系學生在大多情況下,同在一班上課,課程互通,商學系的同學多來選修許多理論課程,而經濟系同學又修習許多會計、財務課程,使得商學系同學對經濟理論課程了解,並不亞於經濟系,而經濟系畢業生,在畢業後也可以教授會計課程,這對於兩系學生就業大有裨益。

"張、楊二人互相信任,毫無猜忌,才能如此。"宋敘五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