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汝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汝梅
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
出生 1899年8月22日
河北省
逝世 1985年9月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会计学家

杨汝梅(1899年8月22日-1985年9月8日),字众先,河北人,会计理论家、会计教育家[1],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创者,首位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中国会计学家[2]

1921年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交通大学、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等高校任职,曾任盐务总局稽核、"四联总处"(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四家银行的联合总管理处)处长。1949年移居香港,执教于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等学府,任系主任、院长等职。

杨先生的博士论文《商誉及无形资产》(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作为无形资产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迄今被奉为经典 。施仁夫先生于1936年将其译为中文时,改为《无形资产论》,作为立信会计丛书中的一本,介绍到国内 。

杨汝梅堪称中国会计学者进入世界会计领域,成就达到当时世界水平的第一人[3]

个人生平

杨汝梅,1920年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高等科(北京交通大学前身),1921年夏前往美国留学,是学校派往美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美国就读于密歇根大学,主修经济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攻读哲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26年底回国后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讲授《会计学》。1927年夏调上海国立暨南大学,任教务长兼《会计学》教授。后历任光华、齐鲁、沪江等大学教授。1949年去香港,1950年在新亚书院先后任系主任、商学院院长及会计长等职。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后曾任大学商学院院长及系主任等职。后即转往浸会学院任教并担任商学院院长等职。

杨汝梅教授是我国4位著名会计专家之一,对会计理论的造诣精湛,为我国会计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早在1926年就著有《商誉与无形资产论》一书,为美国财经学界所称许,引起当时财经各界的重视,该书直至1978年还作为《现代会计发展》丛书重印发行。杨汝梅教授任教50年,桃李遍及国内外。

大概在20世纪初,杨氏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后赴美留学,在密歇根大学攻读,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盐务总局稽核、"四联总处"(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四家银行的联合总管理处)处长等职。杨汝梅用英语所著的《商誉及无形资产》(Goodwill and Intangible Assets)一书,成为他的成名之作,蜚声于欧美会计学界。杨氏还是我国最早列入世界名人录的会计学者。该书问世后,受到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的重视,后由施仁夫先生译成中文,于1926年列入当时潘序伦主编的《立信会计丛书》出版,并定名为《无形资产论》。从此,无形资产的会计理论以及它的会计处理方法,开始在我国广为传播。会计学中关于商誉和无形资产的研究和实务处理,是一个很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杨汝梅先生的著述和研究,不但在时间上是相当早的,而且对于健全我国工商企业的管理与会计科学的发展,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1985年杨汝梅逝世以后,已届97岁高龄的恩师派登(W.A.Paton)教授发函致哀:"杨博士为我20年代的优秀学生,其博士论文卓越,他的逝世不仅意味着丧失了一位著名人物,也使我失去了近年来长相通信的好友"。

理论贡献

杨汝梅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泰勒(F.M.Taylor)教授和派登(W.A.Paton)教授的精心指导下,1926年完成博士论文《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1927年,该论文在纽约由The Ronald Press Company出版。

从世界范围看,无形资产方面的理论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最早论及无形资产的著作是Bithelld 1882年出版的《一本计数字典》(A counting House Dictionary)。第一部系统论述无形资产问题的著作是L.R.Dicksee 1897年出版的《商誉及其会计处理》(Goodwill and Its Treatment in Accounts)一书。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有关无形资产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非常不深入,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性质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一直是会计学界最难处理的学术问题。当时西方会计学界对于商誉等无形资产的论述,多囿于无形资产法律上的特点及其估价问题,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能够从理论上阐明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没有具体地解决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

杨汝梅在《无形资产论》一书中详细分析、归纳了当时西方学术界关于无形资产的各种见解,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无形资产的性质,提出了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该书对于健全我国工商企业的管理与会计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全书共分九章,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章为总论,介绍无形资产的概念与特质;第二至第五章详论无形资产的性质及其与企业收益能力的关系;第六至第九章分别研究购入与非购入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企业改组时无形资产的处理。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书问世后,很快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中国最早的会计专业杂志《会计季刊》在1931年的创刊号上登载的吴世瑞的《英文本重要会计书籍目录》在"其他会计书籍"(Other Accounting Books)下,列入其中的有Yang,J.M.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 Pitman 1924(出版年代与出版公司有误)。1934年,《立信会计季刊》以连载形式编发杨氏的《无形资产论》,所加的按语是:"本文著者杨博士,对于会计一科,有深切之研究。前在美国著有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书,立论精审,欧美学者,奉为佳臬。即会计名家Paton氏所编会计学大全(Accountants' Handbook)一书中,亦数数引用其议论。我国学者,对于会计一科之研究,年来渐涉高深,惟对于无形资产一项,则注意者尚少。兹特恳请杨博士于百忙中撰著此文,凡我同志,幸珍视之。"当时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高度重视该书,1936年杨汝梅的博士论文列入当时由潘序伦主编的《立信会计丛书》出版,并定名为《无形资产论》(施仁夫译)。潘序伦在中文版序言中高度评价《无形资产论》的学术贡献,他认为无形资产的性质及其会计处理方法"为会计学上最难解决之一问题""有不少学者,咸致力于此问题之研究,然终学说纷纭,莫衷一是,未能得一统一完善之答解",而杨氏的博士论文"对于一切无形资产之性质及其会计处理方法,分析至为详尽。""其立论之精审,无与伦比,欧美学者久已奉为圭臬"。李鸿寿在1936年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上撰文指出:"杨众先博士(Dr.J.M.Yang)著英文本《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一书,出版于美国Ronald Press Company,此实为国人会计著作出版于美国之创举。该书理论宏深,文笔流利,其独创之处,极为欧美会计学家所重视。会计名家派登(W.A.Paton)氏于其所主编之《会计大全》第七九五页到八三三页(Accountant's Handbook,P. 795~833)及史屈莱托夫(Frank.H.Streightoff)于其所著之《高级会计学》第一一五页至一二二页(Advanced Accounting,P.115~122)中,均一再引用,奉为佳臬。于此足征该书之价值,实占有国际会计学中之重要地位也"。

1993年,当代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将该书与蔡锡勇的《连环账谱》(1905)、谢霖和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1907)一并选入其主编的"中华会计思想宝库(第一辑)"(中国财经出版社1993年出版)。杨时展教授在序言中指出:"河北杨汝梅的《无形资产论》"中的"不少见解,在W.A.Paton教授主编的《会计师手册》1934年再版时,曾和当时会计界泰斗Kester、Hatfield等人的作品一起,多次有时乃至成段地引用。在美国纽约大学R.P.Brief教授编辑的再版系列经典名著中,这部专著也被列在其中"。李鸿寿教授在为《无形资产论》列为杨时展教授主编的《中华会计思想宝库》再版的推荐语中再次高度评价该书:"从1933年到1947年,十几年中世界上还没有研究无形资产超过杨氏者,这的确是中国会计界足以引为自豪的。因此,我认为杨汝梅先生是我国会计界闻名世界的巨星"。

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一书在西方世界也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该书中文版离英文版的撰成仅仅10年时间,潘序伦先生就断言该书"欧美学者久已奉为圭臬",可见其在西方会计学界的影响之快且巨。192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曾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的派登(W.A.Paton)教授主编了在美国会计学界享有盛名的《会计师手册》(Accountants' Handbook),在其1933年出版第二版时,所撰第十四部分"无形资产"就全面地接受了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中有关商誉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以其观点为主体对无形资产和商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介绍,特别是在商誉的性质和持续价值这一核心内容中着重讨论了商誉性质、销售商誉、制造商誉、理财商誉以及持续价值等相关问题,由此而对《无形资产论》中有关商誉理论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47年《会计师手册》第三版出版时,"内中第838页和841-843页仍引用杨著"。

美国会计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②(Henry Rand Hatfield)1927年在《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Glover·C·A 192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成本会计学家陀耳(James L·Dohr)1927年在《会计学报》(Journal of Accountancy)上发表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杨汝梅192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无形资产论》的书评文章。亨利·兰德·哈特菲尔德在书评文章中指出:"已有Dicksee和Leake所著的两部优秀著作的情况下,再出版一部由一位年轻、不知名的学者所著的关于商誉问题的博士论文,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但此书的出版有充足的理由,作者的成就值得祝贺,不必担心其著作与先前的著作比有逊色之处。作者没有象Leake那样将研究的范围扩展至商誉与国家资本、所得税的关系等领域;没有涉及法律方面,也没有详细的数理分析和簿记条目。但另一方面,作者对无形资产的基本会计特点作了迄今为止更广泛的探讨"。陀耳在书评论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所谓的无形资产引发的人们对会计问题的兴趣的与日俱增使杨博士的著作受到追捧,除了其提供的会计文献及讨论的问题有趣之外,该书确实是非常耐人寻味的"。"该书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它能激发人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有趣。""每一位会计人员都应阅读该书"。

此后,杨汝梅在Goodwill and other intangibles阐述的有关无形资产的观点一直为西方会计学界所推崇,其博士论文成为驰誉世界的会计学名著。1978年杨汝梅的博士论文被列入"当代会计思想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thought)丛书,由纽约阿尔莫出版社(Armo Press)再版发行。1983年,Johnk Courtis在《会计史杂志》撰文指出:"杨汝梅的著作对有关无形资产的概念发展和澄清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真正扩展消费者商誉的第一人"。直到1996年,由世界著名会计学家迈克尔·查德菲尔德(Michael Chatfield)和Richard Angermeersch所著的《会计的历史:国际百科全书》(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一书在论述无形资产的理论发展史时仍将杨汝梅的博士论文列为5部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之一,而且认为杨汝梅的著作是"有关无形资产方面的最好的理论著作"。

执教新亚

1950年新亚书院创办之初,下设文史、哲学教育、经济、商学、新闻社会和农学等六系,农学系与新闻社会系因条件困难,先后停办。余下的四系中,文史系由院长钱穆亲自兼任,哲教系主任是唐君毅,经济系主任是张丕介,而商学系首任系主任则是1948年来港的原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前中央银行会计长杨汝梅。

1899年出生的杨汝梅早年毕业于北京铁路管理学院,1923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商誉与无形资产》于1927年在美国出版,当即被美国各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及参考书,1978年,美国纽约时代出版公司出版世界近代会计学思想丛书,又将杨汝梅此书收录其中。

1936年,杨的博士论文由会计师施仁夫译成中文,以《无形资产论》的书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隔60多年后,2009年,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又将其收入会计经典丛书中重新出版。该书总序称赞该书是中国人在世界会计界产生影响的第一部著作。杨1927年回国,主要在上海暨南大学任教,抗战时期曾出任中央银行会计长等职。

1948年,杨汝梅来港,1949年底加盟新亚。根据香港树仁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宋叙五的考证,按一般人的说法,杨汝梅不算是新亚书院创办人,但他在1949年新亚刚刚创办时就是商学系首任主任兼新亚书院会计长,是钱、唐、张之外的第四位。

宋叙五将新亚书院的创办人形容为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结义,而杨则是他们三人之外的赵子龙。

宋叙五1961年毕业于新亚书院经济系,他回忆,当时经济系主任张丕介和商学系主任杨汝梅彼此尊重、互相信赖,在他们的合作中,主要受益者是新亚两系的学生,让很多人感觉经、商两系是不分家的。

当时两系学生在大多情况下,同在一班上课,课程互通,商学系的同学多来选修许多理论课程,而经济系同学又修习许多会计、财务课程,使得商学系同学对经济理论课程了解,并不亚于经济系,而经济系毕业生,在毕业后也可以教授会计课程,这对于两系学生就业大有裨益。

"张、杨二人互相信任,毫无猜忌,才能如此。"宋叙五说。

参考来源